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Mol Cell | 贡红日/饶子和/高岩/刘凤江揭示人源线粒体ATP合成酶的结构

2023/6/9 15:37:50  阅读:76 发布者:

生物能量货币ATP是由F1Fo-ATP合成酶产生的。然而,ATP合成酶作用的分子机制尚不清楚。

2023526日,南开大学贡红日、饶子和、上海科技大学高岩、广州实验室刘凤江共同通讯在Molecular CellIF=19)在线发表题为“Structure of the human ATP synthase”的研究论文,该研究利用冷冻电镜展示了人类ATP合成酶的三个主要旋转状态和一个亚状态的结构特征。这些结构揭示了当F1Fo-ATP合成酶的β亚基处于开放构象时ADP的释放发生,显示了ADP结合在合成过程中是如何协调的。F1Fo“电机”对称性失配的调节是通过整个复合物的扭转挠曲,特别是γ亚基和c亚基的旋转子步来解决的。

水分子在入口和出口半通道中被识别,表明质子在这两个半通道中的转移是通过Grotthus机制进行的。临床相关的突变被映射到结构上,表明它们主要位于亚基-亚基界面,从而导致复合物的不稳定性。总之,该研究解析了人源ATP合成酶四种构象的高分辨率电镜结构,为其功能机制及相关疾病的理解和靶向药物的开发奠定了重要基础。

ATP合成酶嵌入线粒体内膜(IMM)提供了大量的细胞内ATP,是能量流通的普遍来源。这种酶在有氧呼吸下催化氧化磷酸化(OXPHOS)的最后一步富含能量的化合物、脂肪酸、碳水化合物和氨基酸的氧化,产生的电子沿着嵌入在IMM中的电子传递链(ETC)复合物(I-IV)穿梭到分子氧中,产生水并释放必要的能量,从而在IMM中产生质子动力(PMF)ATP合成酶利用PMF通过旋转机制从ADP和无机磷酸盐(Pi)中产生ATP,这是以前在细菌、线粒体和叶绿体的F1Fo-ATP酶中观察到的一个常见过程。

随着冷冻电镜(cryo-EM)技术的最新进展,对F1Fo-ATP酶的结构和机制的了解取得了巨大的飞跃。这些复合物的一系列结构已经被确定,包括来自细菌和叶绿体的完整的单体状态的F1Fo-ATP酶,以及来自各种线粒体的单体、二聚体或四聚体结构。哺乳动物线粒体中的F1Fo-ATP酶单体由可溶性F1头部结构域(亚基α3β3)ATP合成位点和膜Fo结构域组成,Fo负责质子易位。这两个结构域由一个在F1区域内旋转的中心茎和一个固定的外围茎连接。人ATP合成酶的单个(单体)亚基组装由29个不同亚基的18条多肽链组成,总分子量为592 kDa。虽然许多物种ATP合成酶的结构和机制已被广泛研究,但迄今为止,对人类ATP合成酶的结构和机制知之甚少。

机理模式图(图源自Molecular Cell

该研究生成了一个完整的模型,人体ATP复合体在三个主要的旋转状态和一个亚状态构成。这种结构促进了人们对其催化机制的理解,并为自然发生的突变体诱导的疾病提供了分子水平的见解。

南开大学博士研究生赖越峥、张玉莹、周珊、徐金旭、杜占强为本文的共同第一作者。南开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贡红日教授、饶子和院士、上海科技大学免疫化学研究所高岩副研究员、广州实验室刘凤江副研究员为共同通讯作者。

原文链接:

https://www.cell.com/molecular-cell/fulltext/S1097-2765(23)00324-6

转自:iNature”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