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研究型医院, 2022,09(1) 屈婷婷, 贾淑芹.
摘要
目的
根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十三五”期间医学领域整体资助情况,分析我国医学基础研究整体发展状况,为医院制定新阶段基础医学研究发展策略提供数据信息参考。
方法
登录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官网与大数据知识管理服务平台进行相关数据收集与分析。
结果
“十三五”期间,我国提高对医学领域各层面人才建设的总投入,医学领域基础研究发展状况在不同学科领域与区域存在较大的差距,领域研究热点分布呈现学科集中特征且紧跟发展需求。
结论
“十三五”期间,医学领域基础研究项目总量不断增加,但原创性研究占比仍较低,学科与区域间基础研究发展水平不均衡。部分学科研究投入与关注度明显较低。医院应加强科技评价政策规划,重视原创研究投入与创新型人才培养,通过推动医院基础科学研究发展,从本质上解决临床诊疗瓶颈问题。
医学基础研究是持续推动医学科技创新与前沿临床诊疗技术发展的决定性要素之一。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作为以支持基础研究为主线的国家级基金,肩负着主导我国各学科领域基础研究发展的重责。笔者根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十三五”期间医学领域资助情况,总结我国医学领域基础科学整体研究发展趋势与建设特征,对各医院在“十四五”新发展阶段部署实施以基础研究带动临床发展、加强临床应用基础研究水平与科技成果转化,进而全面建设高水平研究型医院有所裨益。
资料与方法
登录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官网与大数据知识管理服务平台,收集和整理“十三五”期间(2016—2020年)医学领域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具有普遍与代表性的项目类型的资助情况信息,包括面上项目、重点项目以及人才系列中的青年科学基金项目、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以及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以下分别简称为青年项目、优青项目与杰青项目),根据研究筛选因素设置进行分析。医学领域研究热点分析数据来源于,大数据知识管理服务平台研究热点变化分析所提供的数据。
结果
一、医学领域整体研究资助情况分析
“十三五”期间,我国医学领域在项目资助体系中共资助面上项目22 240项、重点项目589项,人才资助体系中共资助青年项目20 972项、优青项目304项与杰青项目146项,总资助项目数量为44 251项,总投入经费达1 927 554万元。项目资助总数量位居前3位的是医学七处(8 608项)、医学二处(6 169项)以及医学十处(6 052项)。
项目资助体系中,面上项目与重点项目分别作为最主要资助项目类型与高层面项目类型中资助较为广泛的项目类型,可以反映出我国普遍与较高层面医学基础研究的状况。5年期间,面上项目总资助数量呈整体增长趋势,增长率为11.75%,虽然5年期间项目的总资助数量不断增长,但总资助率却逐年下降,资助率由20.19%下降至13.61%,其中,5年平均资助率相对较高的是医学八处(21.70%),较低的是医学十处(14.60%)。重点项目总资助数量呈整体增长趋势,总增长率16.82%。虽然增长率较高,但各科学处间资助数量差距较大,总资助数量最多是医学七处(82项),最少是医学八处(41项)。总资助率虽然呈下降趋势,但下降幅度较小,其中5年平均资助率较高的是医学八处(22.80%),较低的是医学六处(14.09%)。
人才资助体系中,青年、优青与杰青项目分别是以个人作为培养对象、逐层递进的人才资助项目类型,可以较为全面地反映出我国医学基础研究各层级人才储备状况。“十三五”期间,3类人才项目资助数量以增长趋势为主,其中青年项目增长785项,优青与杰青项目5年期间最大增长量差分别为26项与13项,资助率除青年项目由2016年度18.01%降至2020年度仅11.74%外,优青与杰青项目资助率波动较大并无明显下降趋势,且在2019年度呈现小幅增长。从三类不同人才项目类型资助情况对各科学处进行比较,医学七处总资助数量具有明显优势(4 322项),其次为医学二处(3 002项)以及医学十处(2 886项),相对较弱的是医学八处(1 166项)。在人才结构上,医学七处在各层次人才项目类型资助占比均最高,医学一处、六处与八处在各层次人才项目类型资助占比最为接近,而医学三处、四处与五处在优青与杰青项目高层次人才资助占比相对于青年项目具有明显优势,尤其体现在杰青项目层面。
二、各区域间医学领域资助水平分析
我国在“十三五”期间共计30个省、市、自治区分别获得面上项目与青年项目资助,24个省、市、自治区获得重点项目资助,19个省、市获得优青项目资助,16个省、市获得杰青项目资助。各项目类型总资助项目数量位居前5的依次为上海、广东、北京、江苏与浙江,其中上海、广东与北京较其他区域具有明显资助优势,总资助数量均在5 000项以上,高层面项目类型以上海与北京具有较高资助优势,总资助数量均在200项以上,提示其在前沿基础研究与高层次人才储备方面均表现出较强的根基。除资助明显优势区域外,其他区域在各项目类型、尤其是在普遍资助性项目与高层面资助项目存在较大的差异。在普遍资助性项目中,资助数量更多分布在700~999项与300~499项区段;而在高层面资助项目中,大部分区域资助项目数量则分布在1~9项区段,其次为10~19项区段。在普遍资助性项目类型中弱势的区域,通常在高层面项目资助上则更为薄弱,如普遍资助性项目类型资助数量在100项以下的区域,在重点项目极少有资助;而高级别人才储备仅云南获得2项优青项目资助,全国其他弱势区域均未获得高级别人才项目资助。
三、医学领域资助研究热点与重点领域分析
在“十三五”期间医学领域各年度资助项目中,以肿瘤治疗抵抗、肿瘤复发与转移、中西医结合临床基础研究热点位居前3位,5年期间平均资助项目数量在200项以上,分别是268.4、263.6与220.8项。位居前15位的研究热点中,肿瘤相关领域所占比例最高,其研究热点每年均在5个(含)以上,总资助项目数量5 458项,高达研究热点领域总资助数量的47.60%。其次是中医相关领域研究,5年期间平均资助研究热点数量是3个,资助项目数量2 516项,占研究热点领域总资助数量的21.94%。此外,心肌损伤、修复、重构和再生,脑血管结构、功能异常及相关疾病,意识障碍与认知功能障碍3个研究热点在“十三五”期间连续高居前15位的研究热点。5年期间,医学领域重点项目共计发布196个立项领域,肿瘤学立项领域总数位居第一(20个),其次并列第二的是预防医学、医学免疫学以及循环系统、神经系统和精神疾病、生殖系统和新生儿(10个),地方病学、职业病学、康复医学资助所涉及的立项领域最少(1个)。在196个立项领域中,涉及免疫研究的立项领域总数最多(25个),研究内容不仅涵盖多种疾病,如立项领域明确特指的皮肤病、肺部疾病、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眼病、肿瘤以及生殖疾病等,且与多个医学热点领域或生物学过程相交叉结合,如表观遗传学、微环境、生物医学新型材料、代谢与分化等。而代谢、微环境、炎症以及表观遗传与遗传学、蛋白质修饰等研究点则在医学领域重点立项领域中具有较高出现频度。以治疗、防治、新技术等作为关键词倾向于与临床应用相结合的基础研究立项领域共计72个,占总立项领域数量的36.73%。
讨论
一、原创基础研究导向力度欠缺,创新型人才储备薄弱
“十三五”期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通过提高基础研究资助规模、整合资助体系等方式持续加强对人才建设的支持力度[],如“十三五”第四年度,医学科学部人才系列各类型项目总资助数量呈现明显增长,尤其是高层面人才项目如优青项目与杰青项目,总资助数量增长超过50%,但2020年度医学科学部基金评审工作综述的统计数据提示我国探索与原创类研究仍是短板[]。虽然在国家科技政策引导协同发展背景下,我国大部分医院的整体研究成果数量大幅度增长、质量明显提高,但创新型研究成果与具有高效能的成果转化临床应用仍较少[]。因此,提高原创型基础研究产出以及完善创新型研究团队建设仍是我国医院“十四五”发展关键目标。科技评价政策导向决定区域创新人才培养与原创研究发展的速度与质量,而成果应用贯通机制则可以有效提升我国医院原创型基础科研成果的技术开发和产业化应用[],促进形成基础创新与临床研究转化应用一体化,提升临床综合诊疗水平。
二、各学科领域、区域之间的基础研究水平差距较大
各层面项目类型的整体资助分布具有较大差异,主要体现在两点:一方面,部分学科与研究领域总资助数量差异明显,普遍性资助项目类型的资助数量差异提示不同学科研究领域的整体研究状况存在差距,如从事学科领域研究的科研人员数量与平均水准差异过大;高层面资助项目类型资助数量差异则突显出不同学科间尖端研究状况差距,如从事学科领域研究的高水平科研人才储备与可推进学科发展的高价值研究数量较为有限;而同一学科内在不同层面项目所展现出资助数量与资助率的较大差异,则进一步揭示学科内普遍研究与尖端研究可能存在阶段性的不协调。另一方面,部分区域间各学科领域资助数量存在较大差异。上海、北京、广东在普遍研究与尖端研究均具有明显研究优势,江苏、浙江与湖北相对于其他区域也呈现出一定的研究优势。综合各区域不同层面项目资助情况,整体上在普遍资助性项目类型资助数量较低的区域在高层面项目类型资助数量更低,尤其在高层面人才项目类型出现较多“零”资助,提示带动区域医学发展水平不仅需要在研究环境与设备等硬件支撑方面的投入,高质量研究人才与团队建设等软件资源则更为重要。
三、领域研究热点整体符合发展需求,部分领域关注度仍待加强
从领域研究热点分布及重点项目立项领域可以发现,医学领域研究热点具有一定的学科集中性,学科内研究热点变化与国际国内医学研究焦点与发展需求整体一致,研究热点多聚集于严重影响民生的疾病以及我国传统医学研究,并随“基础与临床”相结合、基础成果转化临床应用的新发展需求发生变化,国际研究焦点领域也不断融入至高层面项目,从高层面项目集中研究力量逐步带动我国在新领域的研究发展速度,如2019年度医学领域重点项目结题验收所列举的典型成果与前沿突破性进展,分别涉及免疫、微环境、代谢、遗传突变以及蛋白质修饰等研究领域与方向[]。虽然我国医学领域研究水平整体发展速度较快,但对于部分学科领域研究关注度不足,如地方病学、职业病学、康复医学、药物药理学等所产出的高水平研究成果较少,高层面项目应进一步加强对这些学科领域与方向的投入与系统性建设,有助于促进我国医学各研究领域协调发展以及未来交叉性研究的建设。
基于我国“十三五”阶段医学领域理论基础研究的累积,在“十四五”新发展阶段下,医学基础研究必将符合我国科技主体发展需求,以科技原始创新与成果转化应用作为重点,逐步将临床与基础研究融合、加大应用基础研究以及转化研究的支持力度,加强对新药物、新技术、新设备的“三新”研究投入,从根本上实现提高我国临床诊疗与人口健康水平的医学研究总目标。相信在这一总目标的引导下,医学基础研究将会迎来新一轮研究焦点领域,如临床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疫苗与新药开发以及建立于新检测技术体系(如单细胞测序)的干预与治疗等领域的基础研究热度将会不断攀升,更多原创基础研究成果将会转化应用至临床诊疗。
转自:“医学科研与管理空间”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