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士当地时间5月9日,2023年日内瓦国际发明展线下、线上评审结果公布。清华大学参赛团队共获得1项由沙特阿拉伯王国代表团颁发“杰出发明金奖”;8项“评审团特别嘉许金奖”、15项金奖,16项银奖,共计40项奖励,金奖获奖总数创历史新高!
航院朴英教授团队参展的“可压缩湍流燃烧增强机制的理论和方法”研究项目荣获由沙特王国代表团颁发的“杰出发明奖”。团队研发的跨尺度混合湍流模型能够直接解析湍流涡团与火焰面的相互作用,进而准确描述局部熄火-再燃等极限燃烧现象,并有效缓解了精细模拟天量计算的困扰;新型火焰诊断理论与方法使拆解到爆炸模态的关键化学过程服从守恒律约束,突破了湍流燃烧中的混合、点火、火焰稳定以及爆震波传播机制难以定量表征的困境;发展了一种新型的可压缩火焰面方法,实现了火焰面库与局部流场的精准匹配,大幅扩展了该方法的应用范围。这些理论和方法为航空工业中各类燃料及其燃烧装置的高效设计提供了有力支撑。
朴英教授团队
奖杯、奖牌及获奖证书
机械系李德才教授团队完成的“耐大径向振动、强酸碱的磁性液体旋转密封技术”项目荣获“评审团特别嘉许金奖”。该技术首次发明了一种在纳米铁磁颗粒表面完全包覆不同厚度金的工艺,成功制备出适用于强酸和强碱环境的磁性液体,并发明了一系列用于轴大径向振动的磁性液体密封装置,可以保证密封装置在强酸强碱和转轴大径向振动工况下优异的密封性能。该技术被成功应用于国际重要的地下中微子观测站,实现了其中关键部位的零泄漏密封。另外,该发明技术在航空航天、石油化工、生物医学等领域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机械系密封与润滑课题组
“耐大径向振动、强酸碱的磁性液体旋转密封技术”项目
材料学院王秀梅研究员团队牵头完成的“神索:基于多功能集成式再生微环境仿生构建的神经再生修复植入物”项目荣获“评审团特别嘉许金奖”。该项目基于国际原创的多级定向纳米纤维水凝胶液态电纺制备技术、仿生胶原纳米纤维气纺丝技术和分子自组装纳米技术开发了多功能集成式的神经再生修复材料——神索。神索通过仿生构建多功能集成式再生微环境,递送多模态神经再生调控信号,在大鼠、比格犬、食蟹猴神经损伤中均展示了优异的快速诱导神经再生和运动功能恢复能力。此外,神索具有可拓展、可迭代性,针对多种临床适应症可开发出多元产品形式,具有巨大的经济价值和社会意义。
王秀梅研究员团队
获奖项目
电机系陈启鑫教授“智慧能源课题组”团队完成的“数字孪生电力市场预测及决策引擎”项目荣获“评审团特别嘉许金奖”。该引擎包含了多市场数据获取、电价分析及预测、报价决策支撑等多个模块,实现了美国、欧洲、澳大利亚等地区多个电力市场公开数据的实时获取和分析,并可根据用户需求定制化接入国内电力市场数据,在此基础上开发了市场阻塞子模式辨识、节点电价区间预测、报价行为量化分析、最优投标曲线生成等功能,满足市场运营商、市场参与主体等不同类型用户的实际市场需求。该成果目前已在广东、江苏等多地应用,支撑多家发电集团开展决策。
陈启鑫教授所在的“智慧能源课题组”团队
“数字孪生电力市场预测及决策引擎”整体框架
电机系孙宏斌教授团队完成的“多源异构能源系统能碳协同分析、溯源与调控技术”项目荣获“评审团特别嘉许金奖”。能源是双碳战略主战场,但传统能源碳排监测缺乏覆盖源网荷储全过程的碳计量手段,亟需解决。本发明可以快速模拟评估能源网在源荷波动、设备故障、调度操作等不同运行方式下的碳排变化情况,从源网荷储多环节对关键高碳区域进行针对性资源优化配置和动态调节,破解了能源供给安全与碳耗双控的矛盾,填补了综合能源系统领域的能碳协同分析与溯源的空白。该技术目前已在浙江、山西等省份投入使用,涵盖上万家企业,为政府、电力公司、低碳园区、智慧建筑等不同客户提供低碳决策技术支撑。
电机系孙宏斌教授团队
土木系陆新征教授团队完成的“建筑结构生成式智能设计”项目荣获“评审团特别嘉许金奖”。该项目针对建筑结构设计的智能化转型需求,在生成式人工智能(Generative AI)强大的数据学习和新设计生成能力基础上,创新性的发明了基于“数据-力学-知识”协同学习的生成式结构设计方法。该方法由生成网络、判别网络、知识评估器和力学评估器组成,将GAN、GNN、Attention等先进AI技术,与建筑结构设计需求进行了有效结合。本项目开发的智能设计系统可有效嵌入建筑结构设计的工作流程中,将智能设计与主流的结构设计软件相兼容,提升建筑结构方案设计效率10倍以上,形成了一种全新高效的设计范式。
陆新征教授团队
“建筑结构生成式智能设计”项目产品展示
材料学院王琛副教授牵头,集成电路学院唐建石副教授,材料学院符汪洋副教授和李正操教授及后摩尔新材料与关键技术实验室(NEXT Lab)成员共同完成的“后摩尔综合环境感知智能芯片”项目荣获“评审团特别嘉许金奖”。本项目通过后摩尔芯片技术解决零碳未来中的环境感知问题,通过先进的晶圆级半导体新材料创新、高适配性器件发明、先进的封装集成技术和智能化系统系统化构建先进智能集成综合环境感知芯片,发展了面向氢能源产业链、锂电池储能产业链、复杂生化环境等多代芯片,在灵敏度、尺寸、功耗、信噪比、模式集成数、智能化水平等方面具有显著技术优势,并与相关企业和科研单位开展技术合作与应用验证,共同推动相关后摩尔芯片技术的技术转化与产业迭代。
后摩尔新材料与关键技术实验室成员
后摩尔综合环境感知智能芯片基本结构与发展代际
软件学院信息系统安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赵曦滨副教授、万海副研究员团队以及中债金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共同完成的“基于行为流建模的高层安全事件主动防御与攻击精确溯源系统”项目荣获“评审团特别嘉许金奖”。该项目设计并开发了一套针对网络应用的界面级精确溯源系统。该系统利用自动机技术对请求行为流进行建模,解决了攻击者端数据采集的难点;同时提出了一种基于审计日志分区技术的精准溯源方法,解决了高并发场景下请求与日志匹配的难题。该系统具备广泛的适用性,已经适配多线程、进程和协程的各种网络应用开发框架。本项目可以快速检测攻击并定位到攻击入口点,从而帮助安全人员和运维人员迅速修复安全漏洞。在减少企业的安全开销的同时,也避免了业务下线维护带来的巨大损失。
赵曦滨副教授、万海副研究员团队
基于行为流建模的高层安全事件主动防御与攻击精确溯源系统
精密仪器系李鹏副教授团队完成的“基于二维纳米材料的自供电传感微系统”项目荣获“评审团特别嘉许金奖”该团队针对目前微纳生化传感器存在的供电难题,利用二维纳米材料的压电效应成功制备了微型压电纳米发电机。该发电机可贴附于人体表面,收集人体脉搏等机械能并转化产生电能,并成功驱动微纳生化传感器,实现自供电传感微系统。所构建的自供电传感微系统可实现对多种生化量的便携、快速、高灵敏测量。该发明有望广泛应用于医学疾病检测等领域,对二维纳米材料走向实际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基于二维纳米材料的自供电传感微系统
日内瓦国际发明展(International Exhibition of Inventions of Geneva)创办于上世纪的1973年,每年一度(2020年受疫情影响未举办)。截止到2023年,已经成功举办了48届展会和2届线上特别展。此大型国际展览由瑞士联邦政府、日内瓦州政府、日内瓦市政府和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共同举办的,也是全球举办历史最长,规模最大的发明展之一。
来源|清华大学科研院科技成果与奖励办公室
转自:“创新清华”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