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世界》|| 刘维林、程倩、余泳泽:双循环技术溢出视角下中国产业技术进步的网络效应研究
2023/6/2 14:53:40 阅读:89 发布者:
以下文章来源于管理世界杂志 ,作者刘维林 等
双循环技术溢出视角下中国产业技术进步的网络效应研究——基于全球生产网络下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与传导测算
文章来源
作者:
刘维林(南开大学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院、南开大学数字经济交叉科学中心)
程倩(南开大学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院)
余泳泽(南京财经大学财税学院)
文章刊发:《管理世界》2023年第5期
文章主要内容
摘要:全球生产网络的技术溢出传导效应打破了技术进步的独立性假设,而以往全要素生产率测算较少考虑网络循环效应的影响。本文构建了一个多部门一般均衡模型来考察技术进步的网络传导效应,结合“空间—时变”随机前沿参数估计方法和国内国际循环外溢乘数的分解,实证考察了双循环条件下国家和产业层面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及其溢出效应。研究发现,考察期内中国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速呈逐渐放缓态势,其中国际循环的网络效应在金融危机后受全球价值链收缩的冲击较大,而国内循环的网络效应则为产业技术升级提供了重要的内生动力,制造业是中国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重要引擎,中国技术进步的网络效应对全球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贡献呈上升趋势,说明中国不仅是世界经济增长的引擎,也是推动世界技术进步的重要引擎。
关键词:全球生产网络 全要素生产率 技术溢出 双循环 空间时变随机前沿
一、本文研究背景与意义
全球价值链分工的发展演进,将各国产业联结成为一个密切联动的全球生产网络,推动了技术进步在各参与主体间的模仿、传播与扩散。全球生产网络为中国产业提供了学习吸收国外先进技术的重要平台,与此同时,中国产业的技术进步也通过全球生产网络向世界分享了中国高速增长的红利。然而,近年来国际环境的不确定性日益增加,疫情冲击叠加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的逆全球化倾向和全球产业链的转移重组,大大弱化了全球生产网络的技术溢出效应。在外部技术吸收渠道受阻,而国内要素成本优势日渐式微甚至条件逆转的背景下,中国是否可能陷入全要素生产率衰退的悲观预测情景是当前亟待思考和积极应对的重要课题。党的十九大和二十大报告均将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列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点任务,能否在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过程中充分激发中国产业技术进步的潜力,推动全要素生产率长期持续增长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关键。在上述背景下,科学测算全球生产网络下中国产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进而评估国内国际循环的技术溢出效应,对于准确识别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力源泉,稳步推进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主要内容
本文首先构建了全球生产网络的多部门一般均衡理论模型,从理论上剖析了全球生产网络下技术进步的供给侧和需求侧网络传导机理,提出了包含技术溢出的“空间杜宾+时变随机边界”生产函数形式,通过对资本、劳动、中间品以及技术进步四种生产要素求取偏导数得到用于衡量网络溢出效应的产出弹性乘数矩阵。进而,借助跨国投入产出模型中的类高斯逆矩阵变换方法,将全球网络外溢乘数加以分解,区分了全球生产网络中的国内循环溢出效应和国际循环溢出效应,并结合增加值载体作了进一步的细分考察。在此基础上,利用极大似然估计与广义最小二乘估计嵌套迭代的估计方法,使用世界投入产出数据库的世界投入产出表和社会经济账户数据库,实证测算了2000~2014年双循环条件下国家和产业层面的技术进步及其溢出效应,详细分析了我国各细分产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和溢出效应情况,并评估了我国产业技术进步的网络效应对世界的贡献。
三、主要结论与政策建议
本文的主要发现如下:考察期内我国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速呈逐渐放缓态势,其中国际循环的网络效应在金融危机后受国际产业链收缩的冲击较大,而国内循环的网络效应则为产业技术升级提供了重要的内生动力。产业间全要素生产率变动的差异较大,制造业技术进步是我国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重要动力来源。我国技术进步的网络效应对全球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贡献呈上升趋势,说明中国不仅是世界经济增长的引擎,同时也是推动世界技术进步的重要引擎。
本文的研究发现具有重要的政策启示:一是打破部门之间、地区之间的利益藩篱和制度壁垒,推动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充分发挥产业分工协作所带来的网络溢出效应。应扎实推进区域协同发展战略,提升跨行业跨部门的协同联动治理能力,深化产业链上中下游的融合与协作,保证供应链稳定畅通运行,从全产业链视角推进降本增效,为高质量的经济增长提供持续动力。二是以内循环为主要依托推动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提升中国产业自主创新能力,增强内循环的内生动力和可靠性。政府应鼓励打造自立自强、自主可控的产业链协同创新联合体,构建多领域对接融合的创新平台,增强链内和链间的技术沟通协作,鼓励产业龙头企业担当“链主”,发挥其在产业链上下游的协同效应与垂直整合能力,支持企业在纵向配套、横向协作基础上开展核心技术、核心部件的联合攻关。三是推进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倡导和推动分工协作、互利共赢的国际大循环,展现中国产业作为全球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发动机和稳定器的“中国之为”。随着中国产业体系规模的扩大和产业效率的提升,中国对于全球生产网络的影响力也在不断上升,为其他国家的资金、技术、产品和服务提供了广阔的市场。虽然当前世界面临经济增长低迷、全球化遭遇逆流等一系列挑战,但分工合作、互利共赢仍是长期发展主题。在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同时,还应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扩大优质中间产品、先进技术设备、重要能源资源等进口,深化与其他国家的交融与合作,依托“一带一路”倡议、RCEP合作框架等打造高质量的国际循环体系。
四、边际贡献与未来拓展
本文的边际贡献如下:第一,基于全球生产网络模型完善了技术进步网络传导机理的理论研究。利用内生性技术进步和全球价值链分工理论扩展了生产网络的理论模型,考察了要素投入、全要素生产率变动和溢出效应的复杂影响。第二,提出生产网络关联条件下测度经济个体技术进步及其网络溢出效应的方法。将空间面板与时变随机前沿模型相结合,把个体异质性技术进步引入到空间面板模型的函数形式中,实现对异质性技术进步与上下游溢出效应的估计,有助于改进传统全要素生产率测算因忽略产业关联溢出效应、产出弹性测量偏误和忽略中间品投入等方面所导致的偏误。第三,对国内循环和国际循环两种传导途径的技术溢出效应进行了测算,为更好地评估中国产业技术进步的世界贡献,以及发挥双循环传导机制促进中国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持和政策启示。
本文的研究突破了以往研究中技术溢出理论机理不明和测算手段缺乏的双重困境,为未来技术进步溢出的理论与实证研究提供了一种有效的分析框架和实证方法,未来随着空间计量估计方法的进一步开发和全球生产网络理论模型的深化,如何通过更为灵活的要素投入产出弹性设定、精细化的技术关联数据以及动态的时空权重来精确地刻画知识和技术的溢出传导,仍有待进一步探索。
五、写作、投稿、修改的过程和心得体会
本文选题源自于作者团队对全球价值链和全要素生产率测度等相关研究的长期关注,2018年作者之一的刘维林在美国莱斯大学访学期间完成了核心计量工具的开发,在2019年回国后与程倩硕士和余泳泽教授共同开展了从研究设计、实证测算、初稿写作到打磨完善等一系列工作,历时两年多后投稿至《管理世界》杂志。投稿后,文章经历了多轮修改,三位审稿专家就文章的选题视角、理论逻辑、内容结构、实证模型和论文写作所提出的富有建设性的意见与建议,为作者完善本文提供了重要的启发和帮助。在此,作者由衷地感谢为本文提供指导和帮助的各位学者,并特别感谢《管理世界》编辑部在各个环节专业高效的工作。作者团队未来将立足于构建新发展格局和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大现实需求,继续深化全球生产网络和全要素生产率这一领域的学术前沿探索,强化问题意识,坚持问题导向,更加坚定地投身于中国特色经济学理论体系的构建和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
文章刊发:
刘维林、程倩、余泳泽:《双循环技术溢出视角下中国产业技术进步的网络效应研究——基于全球生产网络下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与传导测算》,《管理世界》,2023年第5期,第38~53页。
转自:“经管学术联盟”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