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虚拟专题】数字经济与碳排放文章两篇:空间溢出和中介效应、基于产业结构优化和绿色创新

2023/6/2 14:50:37  阅读:119 发布者:

第一篇:城市数字经济对碳强度的影响:空间溢出和中介效应

原文信息

原文题目:The impact of the urban digital economy on China's carbon intensity: Spatial spillover and mediating effect

原文作者:Yu Cheng, Yue Zhang, Jingjing Wang, Jinxing Jiang

一作单位:College of Geography and Environment, Shandong Normal University, Jinan 250358, China

期刊名:Resources, Conservation and Recycling

期刊月份:20232

关键词:数字经济 碳强度 空间溢出 中介效应 技术创新 产业结构

论文导读

近年来,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数字经济技术发展迅速,成为经济稳定增长的重要驱动力,也为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注入了新的动能。尽管已有一些研究从不同角度探讨了数字经济对碳排放的影响,但目前对于二者关系的理论探讨和实证检验还不够充分,空间溢出效应也未被纳入考虑。为填补这一研究空白,本研究应用动态空间杜宾模型和中介效应模型,以互联网发展和数字金融两方面共五项指标表征城市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并作为解释变量,碳排放强度作为被解释变量,以科技创新和产业结构两方面共四项指标作为中介变量,探究数字经济对于碳强度的直接影响、空间溢出效应和影响路径。

研究结果表明:(1)数字经济与碳排放强度之间存在显着的倒U型关系,当城市的数字经济指数超过0.419时,将促进碳排放强度的降低。2019DIG超过0.419的城市仅有11个,表明我国大多数城市的数字经济处于发展的早期阶段。(2)数字经济对相邻城市碳排放强度具有非线性空间溢出效应,呈U型且效应稳定、可持续。当各地的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存在较大差异时,可能引发溢出效应和虹吸效应。当溢出效应大于虹吸效应时,数字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地区会吸引和集聚周边城市更多的技术、人才和研发投入等生产要素,导致周边城市的碳强度升高(3)数字经济对碳强度的影响路径是通过优化产业结构和推动科技创新降低碳排放总量并促进经济发展水平。

编者按

本研究关注到数字经济的蓬勃发展及其与碳排放的关系,通过实证研究和理论探讨表征了数字经济对于碳强度的影响,并描绘了影响路径。研究结果对于制定数字经济和碳减排等相关政策具有启发意义和支持作用。

【第二篇】数字经济发展对京津冀地区碳强度的影响——基于产业结构优化和绿色创新

文献来源

原文题目:Impact ofdigital economy development on carbon emission intensity  in the BeijingTianjinHebei region: a mechanism analysis based on industrial structure optimization and green innovation

原文作者:Runde Gu, Chunfa Li, Yangyang Yang, Jun Zhang, Kai Liu

作者单位:School of Management, Tianji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Tianjin 300384, China

原载期刊: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Pollution Research

发表时间:20231

关键词:The Beijing-Tianjin-Hebei region; Digital economy; Industrial structure optimization; Green innovation; Carbon emission intensity; Spatial spillover effect

观点摘要

温室气体排放引发了全球气候变化问题,阻碍了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中国粗放的发展模式和不合理的能源及产业结构导致碳排放急剧增加。为此,中国提出碳中和目标以解决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京津冀地区约占中国经济总量的10%2019年京津冀地区能源消费总量为4.81亿吨标准煤,占全国能源消费的9.84%,是实现双碳目标的重点区域。随着数字技术的迭代升级,中国数字经济已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数字碳中和白皮书(2021年)》提出,数字技术通过与电力、工业、交通等主要碳排放领域深度融合,可促进传统产业能源结构优化,助力实现“双碳”目标。然而,不可忽视的事实是,数字经济发展所依赖的数字技术将带来更多的电力和能源消耗。在数字经济与碳排放关系的研究尚不确定的情况下,本研究旨在通过2011-2019年京津冀地区13个城市的面板数据,探讨数字经济对碳排放强度的影响机制和空间效应。

研究发现:(1)固定效应回归结果证实,数字经济的发展显著降低了京津冀地区的碳排放强度;(2)空间相关分析表明,数字经济在京津冀区域具有显著的正空间相关性,呈现“H-H”和“L-L”聚类;(3)空间杜宾模型的回归结果表明,数字经济发展对碳排放强度存在空间溢出效应,证明数字经济发展降低了京津冀地区整体的碳排放强度;(4)机制效应检验结果表明,数字经济发展促进了产业结构合理化升级,提高了城市绿色创新数量和质量,并随之降低了京津冀区域的碳排放强度;(5)阈值效应检验结果表明,随着产业结构合理化水平的提高,数字经济对碳排放强度的抑制强度先减小后增大;随着产业结构升级水平的提高和绿色创新数量的增加,数字经济对碳排放强度的影响可能呈现非线性U型趋势;随着绿色创新质量的提高,数字经济对企业碳排放强度的抑制作用呈线性增加。

基于以上研究,建议:(1)充分发挥数字经济的减碳效应,如构建数字经济政策体系,为数字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制度环境和发展基础;利用数字经济推动智慧城市治理转型,在交通、建筑、垃圾处理等领域打造便捷高效的智慧低碳生活应用模式;加快云服务平台和工业互联网建设,促进企业智能化转型;(2)在大力发展低碳产业的同时,利用数字技术融入传统产业;具体而言,北京应利用数字资源,发展科技创新服务、数字技术服务等先进服务业;(3)加快建设绿色创新体系,大力推进数字技术在能源环境领域的深度应用;完善人才引进政策,培养绿色创新人才,通过数字化交流平台促进人才跨区域交流合作;政府应通过增加金融支出、发展数字金融服务等方式引导企业进行绿色创新;(4)京津冀地区应平衡城市数字经济发展差异,充分发挥空间溢出效应;每个城市应根据实际资源和产业发展情况,制定差异化的数字化发展战略。

研究展望

本文也存在一些局限性,可以在今后的工作中加以解决。例如(1)本研究使用6个指标来衡量数字经济发展指数,很难准确评估其现状,在数据可得的情况下,未来研究应继续完善评价指标体系;(2)本研究未考虑外生效应,未来的研究可以利用政策构建DID模型作为外生冲击来检验数字经济对碳排放的影响。

来源:资环治志、 3E论文速递

转自:“经管学术联盟”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