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
心理性需求:受众对媒介的使用是基于一种固定的或习惯性的行为,譬如打发时间、排遣郁闷等。这种使用注重的是媒介的使用过程或体验,受众通过仪式性使用获得过程的满足
网络社交基于共同兴趣,激发了人际交往的主动性
网络的开放性,彻底改变了人际交往模式,提高了人与人交往的主动性。这种社交特征在网络小组中体现得尤为明显。网络小组是指在互联网上,一群地位平等的“节点”依靠共同的目标或兴趣自发聚合形成的组织,这种组织相互关联而没有中心。互联网可以使人们基于共同兴趣选择社交范围和社交网络,可以极大程度地激发人们交往的主动性。
社会化媒体的出现使社会运动的门槛降低,形式多样。很多人特别是年轻人不再单纯是传统媒体消极的受众,而是具有传播能力和行动能力的网众,也有人称之为公民记者。他们不仅具备生产海量内容的能力,还开展协同行动,显示出巨大的力量。(每个人都有成为公民记者的可能,打破了专业人士的信息把关,让信息来源更多样化。)
社会化媒体能够给用户极大参与空间,不仅能够满足网民个人基础资料存放的需求,更重要的是能够满足用户“被发现”和“被崇拜”的心理需求,能够满足用户“关系建立” 和“发挥影响”的需求。
扩展了人际交往的范围
人们借助网络既可以结识新朋友,也可以加强与巩固已有的关系。传统社会中,空间距离是造成关系疏离的原因之一,互联网打破了空间距离带来的限制,便利了人与人的情感交流,成为传统人际交往的有益补充。借助 QQ、社会化媒体等网络应用,人们可以通过音视频聊天、留言互动等方式巩固既有的人际关系,弥补与熟人交流时存在的缺憾。
减压阀、心绪转换效用、认知与自我认知:
大量的社会化媒体,比如发博客、发微博、贴
、发视频等,都是由人们的焦虑引起的,许多人会简单的因为不被倾听、不被辨认或不被承认而感到焦虑,因此,他们诉诸社会化媒体,告诉世界他们正在做的、想的、吃的和感受的,以帮助他们缓解焦虑。
自我表露
真实,是社交网站的最大特点,之前网络中的匿名性和虚拟性被持续弱化,人际传播中个人身份的真实性逐渐凸显。这是由传播者推动的,是传播动机和传播效果的共同需要,基于此,社交网站中的信息传播越来越体现出人际传播的特点。
社交网站中信息的交流与分享,势必以让渡一定的隐私为代价 ,这就决定了使用者在自我表露中存在着权衡。在距离的远近、隐私信息的选择、信息公开与否之间寻找一种平衡。用户在表露与接收反馈信息的过程中可以获得满足。由于自我表露是一种互动行为,所以任何一方的信息表露都可以激发对方的信息行为,这个过程中会减少双方的不确定性,从而使沟通得以持续。
工具性需求:社交所带来的实际效用,譬如日常学习、自我提升等。工具性使用关注的是特定的媒介内容,受众可以获得内容的满足
实现自我提升是网民进行网络社交的目的之一,这是个体不断完善的内在驱动力。互联网为这种自我提升提供了平台与资源环境。前面的调查结果显示,有超过半数的人进行网络社交的目的是与他人共享资源,获取知识。网络社交可以使个体接触到不同的文化与思想,可以实现思想之间更平等的讨论与碰撞。
同时,网络也给用户获取知识提供了广阔的平台。互联网的海量信息涵盖范围广泛,内容丰富,人们可以在上面低成本地汲取任何形式、任何内容的信息,这为人们实现自我提升提供了硬件保障。
媒体:
社会化媒体使媒体行业操作和运营模式发生了根本变化:
①社会化媒体成为媒介融合的催化剂;
②专业媒体的垄断地位受到挑战。公民新闻;独立媒体和机构媒体。内容产生方式由媒体编辑创作转变为 UGC。
③媒体传播语态的变革。传统媒体的传播思维和手段需要作出变革。考虑网络文化的基调。同时, 移动互联网也带来了人们阅读场景的变化。时间的碎片化、空间和情境的快速切换,意味着深度报道在社会化媒体中,难以吸引人们的注意力。
内容传播从“先筛选后发表”到“先发表后筛选”(延迟把关)。微博用户在阅读和传播的过程中进行内容过滤,“过滤”出精华信息。
社会化媒体的发展,首先是互联网自身的变革过程。
①连接通道和连接结构的多样化促成开放的、自由扩张的社会网络。社会化媒体中的“社会化”, 实质在于关系的连接和扩张。
②基于连接的聚变和裂变效应。社会化媒体让群体协同行动更容易实现,个体间能量的聚合能让群体发挥更强大的力量;社会化媒体也带来了信息传播的裂变过程。
③基于社交的分布式内容生产和消费。在内容生产上,虽然社会化媒体产生大量的碎片化信息,但三种机制可以将碎片化的信息聚合起来:一是信息碎片筛选机制,二是“自组织”式的信息优化体制。三是专业媒体的碎片整合机制。
社会建构: 重构社会空间和社会关系——社会变迁,时间碎片化。对人们获取信息、传播信息和彼此沟通的方式和手段产生影响。
在内容消费上,社会关系成为人们获取和消费信息的重要渠道,个体接收的信息,由其社会关系决定,实现信息的个性化传播。内容提供者也利用大数据等技术分析用户特征,通过用户画像为用户精准推送信息。(信息茧房)
文化:
促进了网络亚文化的发展和草根文化的兴起。社会化媒体"连接一切”的特质,人们的社会交往不再局限于特定的空间和时间内,互联网所带来的跨地域和非实时交流,能让人们摆脱基于地缘的社会关系,建立起基于趣缘、共同利益等连结而成的群体。趣缘群体的建立推动了网络亚文化的兴起,网络社区给边缘群体、弱势群体发声的空间。
政治:
①信息环境在发生变化,民间舆论借助社会化媒体得以表达。
②社会化媒体也为新兴的公共领域提供了可能。实现公共领域需要具备三个因素:对尽可能多的人开放的论坛;各种意见通过理性讨论进行交锋;系统地批判性地检验政府政策是公共领域的首要任务。
③社会化媒体的重新赋权,带来了话语权力格局的变化。意见领袖的个体权力得到强化,网络中仍然存在权力的差序格局;草根话语权力向话语中心权力转化的机会增多。最后,主流话语权力优势被削弱。
④社会化媒体的出现,也在一定程度山改变了社会动员的模式。社会化媒体中的动员具有以下特点:发起机制的民间性;社会动员网络的扁平化;社会动员的人情基础;动员过程的相对隐蔽性;社会动员的高效率。
经济:
社会化网络的价值,可以分为两个价值:社会化网络价值,首先取决于社会化网络的传播和放大效应引起的社会关注;其次才是商业化的价值。简而言之,社会化网络的价值就是对社会化价值的挖掘和商业价值的挖掘。创意产业。
社会化媒体同样具备潜在的巨大商业价值。社会化商业营销指的是利用社会化网络进行营销、销售、公共关系等的一种方式。
社区和经营的相互嵌入,企业经营好平台,营造好关系,才能有更多的盈利机会。聚焦于基于特定社群的经营,包括建立在社群关系基础上的产品和服务的营销,以及文化共同体的构建。
负面影响:
媒介依赖,网络成瘾(偷菜强迫症,微博成瘾)社会化媒体中经常出现的 5 种异常情绪和心理状态,包括微博单相思、新鲜事强迫症、地盘争夺、习惯性评论、信息厌烦。这些异常的心理状态和情绪,让用户在社会化媒体中出现了很多非理性行为。
“懒汉行动主义”:一些人似乎以为只要加入社会化媒体,不用再做更多的事情就可以对世界产生影响。社会化媒体通过降低人们参与活动的动机水平来增加参与程度,也就是说虽然表面上看参与程度增加了,但实际的参与动机却不太明显。加拿大作家马尔科姆·格拉德维尔指出,弱关系很少会导向高危险的行动主义,社会化媒体使得群众支持某运动的前提是不向他们提过多要求,社会化媒体是通过降低参与行为所要求的动机水平,来增加参与活动方面的效果。
转自:“新传记忆面包”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