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发展阶段
早期社交网络-BBS时代
社交网络是从Web1.0时代的BBS逐渐演进的。BBS是一种点对面的交流方式, 淡化个体意识而将信息多节点化,并实现了分散信息的聚合。1994年5月中国第一个论坛——曙光BBS成立,除了基本信息发布功能外,还包括现在的网络社区、即时消息、聊天室等多种常见的网络交流形式的雏形。
休闲娱乐型社交网络时代
经历了早期BBS阶段,社交网络凭借休闲娱乐取得了长足发展。2004 年,复制线下真实人际关系到线上进行低成本管理的Facebook诞生,社交网络正式迈入了Web2.0时代。受到国际社交网络发展的影响,中国社交网络产品相继出现,它们形态各异,百花齐放,包括视频分享、SNS 社区、问答、百科等。
微信息社交网络时代
2009年8月,新浪推出微博产品, 140字的即时表达,
、音频、视频等多媒体支持手段的使用,转发和评论的互动性,使得这种产品迅速聚合了海量的用户群。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微信息社交产品逐渐与位置服务( LBS技术)等移动特性相结合,相继出现米聊、微信等移动客户端产品。另外,不容忽视的是SoLoMo时代,社交功能逐渐成为产品标配,已经无法准确区分社交产品的范围。
垂直社交网络应用时代
垂直社交网络应用并非是在上述三个社交网络时代终结时产生的,而是与其并存。目前,垂直社交网络主要与游戏、电子商务、职业招聘等相结合,可以看作社交网络探究商业模式的不同尝试。垂直社交网络的强联系、小圈社交概念不断放大,基于共同兴趣的需求被细分出来。
(二)现状和趋势
平台:
在社交媒体的发展浪潮中, 共同性的扩大和差异性的显著是并行不悖的两种趋势。
从平台开发者的角度来看,各大互联网公司对于用户弱关系社交、移动支付等共同需求进行争抢性开发, 使得这些需求领域的社交媒体数量越来越趋于饱和。
像微信这样已经超越了“媒体”概念的超级入口出现以后,更使得后来者必须从更细微的角度入手、覆盖更细致的需求,才能挖掘边缘利益。
以微信为主的巨型社交平台已经开始显露某些弊端,例如随着家庭、工作、朋友等庞杂的社会关系都聚集到微信, 好友和分享信息数量的逐日增加,使得用户被淹没在信息流里,同时自我表达的空间也被成分复杂的“关系”所阻塞。
无论是 PC 端的社交还是移动社交,今后同样面临着扁平化和垂直化两大发展趋势:
扁平化社交依赖全方位的服务来吸引海量用户及其注意力资源,并以此获利;
而垂直化的社交应用则为某些窄众用户提供服务, 或者为用户某方面的需求提供专业服务,其中以基于 LBS 功能的 O2O 兴趣社交最为人瞩目。
用户:垂直社交、家庭社交(基于信息载体形式/基于用户需求)
移动互联网下的用户需求的确呈现长尾化发展趋势,从用户需求角度来看,一方面,现有的社交媒体并未覆盖人们的所有需求;另一方面, 在使用过程中, 隐私仍是用户最关切的问题之一—— — 个人数据可能有被收集、出售给广告商,或被交给政府机构的危险,这会刺激用户产生与隐私、信任相关的一系列新需求,例如阅后即焚、对话隐藏等,这些都是在大众需求之外可以挖掘的领域。
需求的分化
在现在没有区分的大平台社交媒体上, 用户被各种各样的无效信息轰炸。随着好友数的增多,处理信息变得疲劳而低效,成本剧增。这些都导致了人们对于社交大平台的恐惧, 而从大平台逃离的用户其实变成了垂直社交产品的增量, 是推动垂直社交趋势的重要动力之一。
近年来,一大批垂直社交产品涌现出来,渐成燎原之势,大量的垂直社交产品达到百万用户量级,甚至是千万用户量级。这些垂直社交产品的不断壮大, 说明了人们希望通过垂直社交产品解决垂直社交的需求, 而不是通过关系冗杂的社交大平台。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去中心化和去边际化意味着垂直社交还将迎来更大的发展,有论者称,以垂直社交为主的“小社交时代”来临。
社群化的社交媒体
从最近腾讯科技针对 95 后的研究报告中可以看到,兴趣化社交在互联网新生代 95 后的社交网络中占据了极大的比重, 兴趣化社群将会是下一代社交网络的一个趋势。
社群除了能通过兴趣建立连接外, 也能通过内容建立连接。从本质上来看, 社交其实就是寻找话题、建立连接的过程。通过垂直化内容连接起来的社群具有蓬勃的社交活力。
转自:“新传记忆面包”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