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一文读懂技术控制论学派!控制论、信息论、系统论概览

2023/5/29 9:01:35  阅读:332 发布者:

传播学技术-控制论学派介绍

传播学技术-控制论学派是着眼于媒介机器与人的交流设计,关注不同媒介之间对社会影响的比较和新媒介对社会影响的前瞻研究。它的理论来源是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三论”的主要奠基人是维纳(Norbert Wiener)和申农(Claude Shannon)。传播学圈内的早期代表人物是英尼斯(Harold Innis)、麦克卢汉(Marshall McLuhan)。

1.技术-控制论学派的奠基者

1)香农认为,信息就是能够用来消除或减少不确定性的东西,之后,莫尔斯进一步提出信息生态理论,为研究社会传播生态理论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借鉴。

2)维纳用“反馈”的概念说明信息流动的特点,即通过不断的信息“接受-反馈-接受”调节自身,保持人或社会的存在与发展。一个社会要有充分的信息交流,才能保持社会的稳定,而社会管理者要对反馈做出积极的反应和调节。

3)系统论由贝塔朗菲提出,他认为系统就是由若干相互联系的基本要素构成的,是具有确定的特性和功能的有机整体。

关注传播技术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是三论关于传播的观点在社会科学领域的延伸,不少人文社会科学学者开始关注媒介本身如何影响社会和人的发展,这一学派称为多伦多学派。

2.传播学技术—控制论学派的理论来源:“三论”      

信息论

信息论与传播学研究密切相关。申农的《通信的数学理论》从通信的角度定义传播,指出通讯的基本问题是通信的一端精确地或近似地复现另一端所挑选的消息。他认为信息就是能够用来消除或减少不确定性的东西。他提出一个机器对机器或人—机—人通信的传播模式。该模式已经意识到通信环境,即传播生态的问题。启发意义在于:传播不是一个偶然的过程,而是涉及信息、信息传递、信道、编码、解码、再编码、信息冗余、噪音等问题,在传播的双方或多方之间,存在由信道和噪音决定的制度性调节。

控制论

控制论思想在技术—控制论学派的理论中起着核心作用。申农的老师维纳的《控制论或动物和机器的控制与通信》和《人有人的用处》奠定了控制论的理论基础。    

①控制论重视的是原因对结果的决定作用,维纳把传播看作社会的神经系统,一种结果的原因。从一个人到一个社会都是一种系统,系统的存在和维系在于信息的流动。他用“反馈”说明信息流动的特点,通过信息反馈做出调整,维持人或社会的存在与发展。维纳的这个观点补充了申农传播模式所缺少的“反馈”这一环节。    

②维纳认为如果一个系统由于环境变化导致偏离正常状态,就需要信息充分交流。社会反馈是社会控制的要义。倾向于稳定的社会其实正是信息交流丰富的社会。这里的一个关键问题是,传播者要对反馈做出积极的反应和调整,任何管理程序都包括这种不断的反映和调整。

系统论

系统论给予了控制论和信息论以整体大于各孤立部分之和的思想,把研究对象视为有动态反应的整体。找寻一种从整体上的理解,比仅仅从物理或智力现象上简单分解更重要。在政治传播、国际传播研究中,系统论思想发挥了显著的整合传播现象的作用。20世纪70年代中期,索勒普尔通过分析有线电视技术对组织社会政治生活的影响,进一步发展了系统理论。

技术-控制论学派的主要观点

(一)英尼斯的相关理论观点

英尼斯,加拿大学者,所著的《帝国与传播》和《传播的偏向》阐发了他的媒介理论:传播媒介具有时空偏向性。一个社会主流媒介的时空偏向性与文明的兴衰密切相关。易于长久保存却不便远距离运输的媒介,属于时间偏向性媒介,易于树立权威,从而形成等级性社会体制;便于远距离传送但长久保存性差的媒介,属于空间偏向性媒介,有利于远距离管理和控制,从而形成中央集权但等级性不强的社会体制。

英尼斯把传播技术视为政治和经济进步的基础。于是,出现了一种对他这类观点的简单归纳,即比较强调媒介形态决定社会结构的观点,被冠以“硬媒介决定论”;而认为媒介决定社会结构是间接的观点,被冠以“软媒介决定论”。

(二)麦克卢汉及其理论观点

麦克卢汉是英尼斯的学生,主要观点有如下几个方面:

1.推翻了传播内容高于内容载体的传统认识,提出的“媒介是人的延伸”(在空间结构上强调媒介的作用)、“媒介即讯息”(麦克卢汉媒介理论的核心,强调某种新媒介的出现对社会结构的影响)。等观点,以及“地球村”的概念。媒介是我们的身体的延伸,印刷媒介是视觉器官的延伸,广播是听觉器官的延伸,电视是感知系统的延伸等;媒介的形态一定意义上比其传递的内容更重要。电子传媒的普及将使整个地球的时空已经缩小成一个村庄。

2.他将媒介看做一种巨大的社会象征,认为媒介的形态比其传递的内容更重要,一种新媒介问世,不管传递了什么内容,媒介本身就会引发社会的某些变化。媒介不仅传递信息,而且告诉人们存在着什么样的世界,通过改变我们使用传感系统的比例来改变我们的性格。

3.除了信息传播的媒介,交通工具也被他看作“媒介”。

(三)梅罗维茨的情境论

乔舒亚·梅罗维茨是美国的传播学研究者,1985年,他出版了《空间感的消失》一书,书中他提出一个观点,即:媒介的变化必然导致社会环境的变化,而社会环境决定了人们的行为,他认为电子传播媒介对社会的影响很大,它削弱了自然场所与社会“场所”之间素来紧密的联系,重新组织了社会环境。电子媒介促成媒介合并,包括三个层次:知识结构层面的形成的情境合并;生活风尚的合并;公私情境的合并。

(四)莱文森的相关理论     

美国学者莱文森被称为“媒介哲学家”,他使传播技术决定论的观点走向折衷。莱文森认为,人类发明的所有信息技术,没有任何一种技术能够和我们人类基本要素的语言中心相提并论,除非它是对语言的超越和通过某种方式所进行的替代。但是,这些技术还是在有限的层次上对我们的生存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五)传播传递观和仪式观

媒介融合背景下新闻传播学学术创新需要超越单一的技术视野。美国教育学家詹姆斯·凯瑞关于传播传递观和仪式观的思想,从人文批判的角度考察媒介形态和媒介的表达方式,克服了技术-控制论学派有时表现出来的技术至上的倾向。他认为,人们对传播的认识通常定义为信息在空间的传递和发布过程,达到对距离和接收者的控制;但媒介技术和表现方式本身,又表现为一种仪式。“传播的仪式观并非直指信息在空中的扩散,而是指在时间上对一个社会的维系;不是指分享信息的行为,而是共享信仰的表征。”媒介或媒介的表达方式成为一种神圣典礼。

此外,尼尔·波兹曼、林文刚在观点上也是技术学派。

波兹曼认为一个技术垄断的社会是这样的:这个社会认为人类劳动与思想的唯一目标是追求最高效率,人类个体由于无法进行绝对准确和高效的决断,应当被具备能够做正确决定的人或机制所领导。他认为美国是当前唯一一个进入技术垄断阶段的社会。有许多美国人已经看不到技术的阴暗面了,它们因为想要获得技术,就越来越多的想要获得信息,而越来越多的信息将导致越来越多的信息垃圾。波兹曼教导人们“要利用技术,不要为其所用”。

转自:“新传记忆面包”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