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剑雄:简体字的推广导致了文化断裂?
2023/5/26 16:30:42 阅读:57 发布者:
文化断裂的真正原因
文:葛剑雄
来源:葛剑雄《悠悠我思》
在讨论中国是否应该继续使用简体字时,有人提出了一个使人不得不重视的论点——简体字的推广导致了文化断裂。
要真是这样,简体字就成了中国文化的罪人。而推广简体字岂不是加剧或加速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灭绝?
历史事实并非如此。
济南人伏生原来是秦朝的博士,秦始皇禁书时,他将《尚书》藏在墙壁间。等伏生在战乱后回家,发现遗失了几十篇,只剩下29篇。好在伏生还能背诵记忆,传授给学生。
汉文帝时,伏生已年过九十,行动不便,朝廷只能派晁错到伏生家学习继承。伏生讲一口齐地方言,又口齿不清,只能让女儿传达,但晁错说的是颍川方言,还有两三成的意思不明白,只能根据自己的理解记录。
要没有伏生,或者没有晁错的记录和传播,《尚书》的传承就会出现断裂。
▌另一个重要的文化载体是文献记载
在古代中国,另一个重要的文化载体是文献记载,主要是书籍。如果唯一的文献、书籍遗失了,毁灭了,又没有像伏生那样的人留作载体,它所记录的文化也会随之断裂以至灭绝。而这样的事在以往2000多年间何止万千!
在秦始皇的焚书和禁书后,经历了秦汉之际的大乱,先秦形成的典籍大多损毁,经过西汉时一次次征集和重编,到末年才形成由刘向、刘歆父子编成的《七略》,共7类、33090卷。
“侯景之乱”被平息后,湘东王萧绎(即以后的梁元帝)下令将文德殿的藏书和在首都建康(今南京)收集到的公私藏书共7万余卷运回江陵。加上他的旧藏,达到空前的14万卷。
但到承圣三年(公元555年),当江陵城被西魏军包围时,被他下令付之一炬。这一损失无法估量,因为直到唐初修《隋书·经籍志》时,著录到的书籍才89666卷。
唐朝以后,虽然由于印刷术的逐渐普及,多数书籍有了复本,民间的收藏增加,在天灾人祸中得以幸存,但还是有大量孤本秘籍失传了,或者被蓄意毁灭了,由它们承载的文化也随之湮灭。
▌只要记录得到保持,文化就不会断裂
在中国历史漫长的过程中,记录文字的材料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由甲骨、金属、石料、竹简、木简、缣帛,变成了以纸为主。
文字本身也发生了很大变化,由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变为以楷书为主,辅以行书、草书,并且不断产生一些被简化了的“俗字”、“俗体”。
转自:“书斋里外”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