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全要素生产率对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影响研究——理论机制与数值模拟

2023/5/26 15:07:15  阅读:97 发布者:

作者

陈小亮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

陈伟泽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

陈彦斌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

原文刊于《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23年第4

研究背景

近年来,社会各界普遍认为中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显著下降。然而,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中国经济面临的不利冲击有所增加,因此需要提高货币政策的有效性,才能更好地发挥货币政策的逆周期调控能力,平抑经济波动。不仅如此,中国货币政策的可操作空间不断收窄,不管是降准空间还是降息空间,在过去10年间都持续收窄,这限制了货币政策的发挥,只有提高货币政策的有效性才能在政策空间有限的情况下更好地使用货币政策平抑经济波动。有鉴于此,很有必要找到中国货币政策有效性下降的原因,从而给出应对之策,以提高货币政策的调控效果。

要想准确探寻货币政策有效性下降的原因,需要对中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各个环节进行“摸底排查”。结合经济理论和中国经济运行的实际情况可知,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可以分为三个主要环节。第一环节的核心在于,央行所执行的降准和降息等货币政策操作是否能够顺利地调节银行部门和其他金融机构的行为。第二环节的核心在于,银行部门和其他金融机构是否能够顺利地将资金释放给企业部门。第三环节的核心在于,企业部门是否真正将所筹集的资金用于生产性投资并且得到最终产品。已有研究主要聚焦于前两个环节,对第三个环节的关注较少。但是,从现实情况来看,第三个环节所起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近年来中国的TFP增速明显下滑,显著降低了实体经济的投资回报率和发展动力,这很可能是企业不愿意投资实体经济,从而引发货币政策有效性下降的重要原因。

主要发现

本文构建了含有实体部门和虚拟部门的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系统研究了TFP增速下滑对中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影响,得到了三点主要结论。

第一,TFP增速的大幅下滑是中国货币政策有效性下降的重要原因。数值模拟实验的量化结果显示,20122019年与20002011年相比,TFP增速出现了大幅下降,使得货币政策有效性下降了20%左右。由此可见,在研究中国货币政策有效性下降的原因时,决不能只关注第一个和第二个环节,而忽视了第三个环节所起的作用。

第二,TFP增速的持续性下降不仅会导致一单位储蓄所带来的预期收入增幅下降,从而削弱货币政策对消费的刺激作用,而且会导致投资需求以及一单位投资所能实现的有效资本积累减少,从而进一步弱化货币政策对投资与资本存量的刺激作用,这两条机制是TFP增速下降削弱货币政策有效性的主要机制。

第三,大幅提升TFP增速才能显著改善货币政策有效性,并且帮助中国经济摆脱“脱实向虚”的不利局面,从而促进中国经济平稳健康发展。根据本文的数值模拟结果,至少要将TFP增速提高1.47个百分点以上,才能使得中国经济摆脱困境,从而显著提高货币政策的有效性。

政策启示

要想改善中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需要大幅提高中国的TFP增速,这与党的二十大报告所要求的“着力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是高度一致的。考虑到近年来中国TFP增速下滑主要是由劳动和资本等关键要素的配置效率下降以及技术进步速度减弱所导致的,因此建议重点做好两方面工作。

第一,深化资本和劳动等要素市场化改革,进一步提高资本和劳动力等重要资源的配置效率。就资本配置效率而言,中央以及各级地方政府应该进一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点在于化解产能过剩、降低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的债务率、将僵尸企业等低效率企业清理出局,通过这些举措避免低效率企业占用过多资本。同时,继续深化利率市场化改革,并且构建更加完善的多层次资本市场,让资金在不同企业之间实现更加高效的优化配置。就劳动力配置效率而言,可以通过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以及疏通城镇内部国有部门与非国有部门之间的劳动力流动机制,进一步优化劳动力的配置效率。

第二,加大研发尤其是基础性研发的力度,显著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从而加快技术进步的步伐。在后发优势不复存在的情况下,中国应该更多地依靠自主创新以加快技术进步的步伐。一是继续加大研发投入,不断提高研发强度。只有加大研发投入,才能为自主创新提供重要保障。二是大幅提高用于基础研究的研发经费占比。加大基础研究的经费投入,才能为应用研究和试验发展提供创新的源泉,从而真正实现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

END

来源:“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微信公众号

转自:“中国学派”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