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分享丨国企瘦身健体改革的成效评估:基于企业造血功能的视角
2023/5/26 14:10:59 阅读:81 发布者:
作者简介
谢德仁,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制度经济学、企业理论与会计学(含审计学)的交叉研究、会计准则制定、公司治理与经理人激励、企业自由现金流量创造等;
史学智(通讯作者),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中国资本市场、公司治理与经理人激励、企业自由现金流量创造等;
刘劲松,四川大学商学院助理研究员、博士,主要研究方向:公司信息披露与资本市场、企业自由现金流量创造等。
研究缘起
我国经济正在迈入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微观层面的国有企业的高质量发展无疑是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不可或缺的前提。2016年5月18日,国务院第134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央企业深化改革瘦身健体工作方案》,要求央企“瘦身健体、提质增效”,随后,各地省、市、县地方国资委迅速响应并发布了地方国有企业“瘦身健体”改革有关方案或通知。由于造血功能是国有企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反映了企业实际创造的经营活动净现金流量的质量,而瘦身健体无论是体现在压缩层级、做强做优主业方面,还是体现在提高效率方面,在我们看来,最终都指向企业造血功能的改善。因此,改革到底是否在整体上发挥成效,尤其是能否改善国有企业的造血功能,还尚待研究。
理论渊源
已有研究分别从“产权论”和“政策性负担论”两个视角讨论了国企长期处于低效经营状态的原因,并指出了国有企业的改革方向。前者主张产权改革是国企改革的根本出路,认为产权不明晰、所有者缺位、法人治理结构不合理是导致国有企业陷入绩效差局面的首要原因(吴敬琏,1996;张维迎,1998);后者则强调要把剥离政策性负担作为国企改革的先决条件,在消除政策性负担的前提下才能谈论产权改革(Bai等,2006),主张创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来提升国有企业的自生能力(Lin等,1998;林毅夫和刘培林,2001;林毅夫和李志赟,2004)。然而,现有文献主要探讨了以混合所有制改革为主的产权改革对于国企发展质量的影响,较少关注政策性负担剥离和聚焦主业改革的积极作用。2016年开始实施的国企瘦身健体改革,从具体内容上看,不涉及产权改革(如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内容),本质上是我国在国有企业政策性负担剥离和聚焦主业改革方面的新尝试。从形成动因来看,政策性负担和多元化经营既是政府的多元化目标内化于国有企业经营决策的产物,也是经理人自利行为的结果。从经济后果来看,政策性负担和多元化经营一方面加剧了信息不对称导致的国企代理问题,另一方面也限制了企业对经济效率的追求,严重扭曲国有企业的微观行为,加重其经营负担的同时影响其主业发展,最终破坏企业的自我造血功能。
瘦身健体改革对于国有企业造血功能的影响,一方面体现在促使国有企业聚焦主业、压缩层级和过剩产能等剥离其战略性政策负担和去多元化经营上,另一方面则体现在降低国有企业超额雇员等社会性政策负担上。通过对国有企业复杂控制链条的“清理”,能够确保国有控股上市公司母公司充分获取全部子公司的经营财务信息,有效监控子公司投资活动的同时减少其向上传递经营信息的损耗和扭曲,从整体上提升公司的投资效率。同时,通过对国有企业资源的有效整合,瘦身健体改革能够倒逼经理人将注意力集中于核心业务和更谨慎地参与投资决策,促使国有企业真正以产品服务能力和营运资本管理能力而非所有制性质在上下游供应链中保持优势地位,而主业竞争力的提升也必然表现为项目投产后的经营活动净现金流量(CFO)质量提高和造血功能的改善。最终,随着政策性负担的剥离,国有企业经理人很难再为自己的经营失败寻找合理的借口,难以借此来实现国企的预算软约束,从而能够更有效地调和经理人和企业股东间的利益,实现激励相容目标。因此,瘦身健体改革可以算是新赋能型政府经济介入行为模式的中立转变,以及对过去有偏介入行为模式下效率扭曲的事后“纠错”机制,有效减轻了国有企业的战略性和社会性负担,使得国企聚焦主业发展,自然能作用于国有企业造血功能的改善。正如Lin等(1998)所指出的,剥离政策性负担、创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是国有企业改革成功的关键。
主要发现
本文以2012-2018年A股非金融上市公司为样本,以瘦身健体改革为准自然实验构建多时点双重差分模型,系统考察了瘦身健体改革对于国有控股公司造血功能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1)受瘦身健体改革冲击的国有控股公司的造血功能在改革后显著改善,表现为期望的高质量CFO达成率显著上升;(2)针对多时点DID设计的有效性、样本选择偏误、同期其他国企改革政策影响的替代性解释等问题进行一系列稳健性测试后,研究结论依然成立;(3)机制检验发现,瘦身健体改革主要通过剥离国有控股公司的战略性政策负担,促使其聚焦主业经营、降低组织臃肿程度和减少过度投资三种机制来改善期望高质量CFO达成率;(4)异质性检验表明,瘦身健体改革的政策效果主要存在于改革压力或意愿较高、公司内部和外部治理环境较差的国有控股公司当中。
研究贡献及创新点
相较于以往文献,本文的研究贡献或创新点有以下三点:第一,本文首次评估了国企瘦身健体改革的部分成效和作用机制,而现有研究主要探讨了国资委成立、董事会试点、业绩考核、分红权激励、混合所有制等国企改革对于国企发展质量的影响,且大多聚焦于国企的经营绩效、企业创新和投资效率等视角。本文的发现丰富和拓展了有关国企政策性负担治理以及国企改革政策效果的理论研究;第二,本文从企业期望的高质量经营活动净现金流量达成率视角出发,提供了评估企业造血功能的新方法以及评价企业高质量发展的新思路。与以往文献不同,本文并未直接采用去规模化的经营活动净现金流量来度量企业造血功能,而是在考虑企业收回投资成本和实现股东期望的投资回报的基础上,通过测算企业期望的高质量经营活动净现金流量并与其实际的经营活动净现金流量进行对比,构建了一个具有创新性的新指标,将其用于企业造血功能强弱的评估当中;第三,本文具有明确的政策意义,能够对政府相关部门改进国企瘦身健体改革以及更好地制定和实施其他国企改革政策产生一定的借鉴意义。
实践价值
本文的研究发现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和政策启示。首先,企业造血功能尽管一直以来都受到学术界和实务界的广泛关注且在相关政策中被多次提及,却始终缺乏较为合理的度量指标并以此作为考核标准,而本文围绕企业造血功能指标构建的新尝试则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这一缺陷,为企业造血功能的度量提供了一个较为合适的方法。其次,在全面深化国有企业改革阶段,瘦身健体相关改革政策确实提升了国企高质量发展的水平,需要予以坚持;但不同类型的国有企业由于功能定位不同,组织结构、行业领域、考核标准以及责任使命等均有所差异,有必要对其进行分类监管与治理,不断增强各类国有企业实现其功能目标的能力,最终更好地服务于国有企业的社会目标,真正践行“国之大者”。最后,由于国资委从2022年开始把自由现金流量纳入国企考核的核心业绩指标之中,而自由现金流量的创造首先有赖于企业经营活动现金流量的高质量创造,本文的研究对于国企改善自由现金流量创造力也具有很好的实践价值
心得体会
在本文的创作和投稿过程中,起初面临的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是文章理论分析的深度不足且内容较为分散,仅围绕国有企业瘦身健体改革的诸多方面展开,而没有聚焦于某一理论进行发展和创新。在论文的不断修改过程中,我们将国企瘦身健体改革与林毅夫等学者一直提倡的“剥离政策性负担”理论相结合,使得分析更加聚焦的同时,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文章的理论贡献。在此,我们非常感谢匿名审稿专家提出的专业、宝贵且细致的修改意见和建议,对文章质量的提升起到了非常大的帮助,使得本文的理论逻辑链条更加完整、研究设计更加严谨。与此同时,也十分感谢《南开管理评论》编辑部老师高效及时地处理我们的稿件,感谢您们的辛勤付出和专业精神!
原文引用
谢德仁,史学智,刘劲松.国企瘦身健体改革的成效评估:基于企业造血功能的视角[J]. 南开管理评论, 2023,(1):4-17.
转自:“南开管理评论”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