倾听来自高校青年英语教师的心声:一项质性研究
文秋芳 张虹
北京外国语大学
作者 LIST
北京外国语大学
文秋芳
北京外国语大学
张虹
摘 要:
我们以10位高校青年英语教师为调查对象,通过深度访谈,倾心聆听了他们对职称、收入、工作环境、“导师”以及精神方面的需求。与量化研究相比,这些访谈数据极其形象、生动地展现了这一批年轻教师的所思所想,让我们的心灵受到震撼。基于本研究的发现,我们就教师发展领域的研究提出了两条建议:1)开展更多质性研究;2)开展更多行动研究,探索促进青年英语教师发展的机制和路径。
关键词:
高校青年英语教师;教师发展;教师需求;质性研究;
文献来源:文秋芳,张虹.sss倾听来自高校青年英语教师的心声:一项质性研究[J].外语教学,2017,v.38;No.183(1):67-72.
作者简介:文秋芳,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外语与教育研究中心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应用语言学、二语习得、教师教育、国家语言能力。;张虹,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外语与教育研究中心博士后研究人员,副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外语教师教育、外语教育、教师文化、行动研究。
01
引言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党中央在多个文件、多种场合下强调了教师队伍建设、特别是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性。比如,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强调“以中青年教师和创新团队为重点,建设高素质的高校教师队伍”。2011年,《全国教育人才发展中长期规划(2010—2020年)》对“大力培育青年学术英才”、“实施鼓励青年英才脱颖而出政策”提出了一系列政策举措。2012年,《关于加强高等学校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围绕提高青年教师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营造青年教师成长发展的良好环境,进行了全面部署。值得高兴的是,这一精神终于落实到即将颁布的《教育部高等学校外语类专业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简称《国标》)和《大学英语教学指南》(简称《指南》)中。例如,《国标》从学校与教师个人两方面对教师发展提出了要求:“学校应制定科学的教师发展规划与制度……教师应树立终身发展的观念,制定切实可行的发展计划……,《指南》还特别强调了对青年教师的培养:“……发扬‘教学相长、教书育人’的优良教风,以‘传帮带’方式帮助青年教师成长,营造良好的院系教学文化”。
目前大多数文献从“应然”视角讨论了有关教师发展应该采取的行动和达到的要求,然而教师的“实然”状态如何呢?我们知之甚少,特别是高校中大多数一线青年英语教师,他们对生活、教学、科研有什么困难和需求?习近平2016年7月1日讲话中特别指出:“全党要关注青年、关心青年、倾听青年心声,做青年朋友的知心人……”本着这一精神,本文将报告一项质性研究,以高校青年英语教师为调查对象,通过深度访谈,倾听他们的心声,近距离地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旨在对我国高校青年英语教师的专业发展现状和需求做一个特写,促进外语界对高校青年英语教师发展给予更多的关注和研究。
02
文献综述
本节将简要回顾现有文献中有关高校英语(外语)教师发展的文章。我们将首先报告相关研究的总体情况,然后指出现有研究的空缺,最后总结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数据显示,2010—2015年《外语教学与研究》、《外语教学》、《外国语》、《现代外语》、《中国外语》、《当代语言学》、《外语与外语教学》七本期刊共发表非文学类论文3094篇,其中只有67篇(2%)与高校英语(外语)教师有关①。从研究内容上看,有的从整体上论述教师专业发展(杨希燕、杨澂2015),有的聚焦于某一个方面,例如发展需求(周燕2005)、发展模式(周燕2008)、发展环境(顾佩娅、古海波、陶伟2014)、专业学习(李春梅2015)、教师素质(戴曼纯、张希春2004;周凌、张绍杰2016;蒙岚2016)、科研现状(张慧琴、王红2008)、职业倦怠(张庆宗2011)等诸多领域。
现有研究结果发现,高校青年英语教师专业发展存在很多问题亟须解决。比如,高校英语教师的性别失衡,女性远超过男性;年龄结构不适当,中青年教师占绝对多数;职称结构不合理,高级职称凤毛麟角;评价体系不公平,唯科研成果和项目为硬指标(戴曼纯、张希春2004;李春梅2015;杨希燕、杨澂2015;周燕2005);专业发展环境复杂(顾佩娅、古海波、陶伟2014)等。
基于以上文献,我们发现目前研究仍旧有两个空缺:1)与其它领域相比,对高校青年外语教师的研究明显偏少;2)与量化研究相比,质性研究寥寥无几,对一线教师的研究更为鲜见。例如,李春梅(2015)采用了质性方法,聚焦研究的是“上进型”的大学英语青年教师。为了弥补现有空缺,本研究通过深度访谈,倾心聆听来自一线的10位高校青年英语教师内心的想法和诉求。具体要回答的研究问题是:这些一线教师对目前的生活、教学和科研最想倾诉的是什么?
03
研究设计
3.1 被采访者
本研究中接受深度访谈的10位青年英语教师均在40岁以下,来自全国10所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高校(见表1)。他们都是英语类专业和大学英语教师,其中3名博士后,2名博士,2名在读博士,3名硕士;教龄2-18年不等,职称涵盖副教授、讲师和助教。我们认为他们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代表高校青年英语教师。
3.2 采访者与被访者的关系
本研究的采访者为本文第二作者。被访者都是采访者很熟悉的同学或者朋友,在多年交往中能够互相信任、互相理解。采访者从事过多项质性研究,具有熟练的访谈技巧,能够让被采访者坦率、真诚地倾诉自己的想法。这次访谈前,采访者也向被访者说明访谈资料的研究用途,并告知文中不会采用他们的真名,只会出现他们自己选择的别名(见表1第一竖行)。
3.3 数据收集
本研究采取了半结构型访谈。访谈者根据研究目的和研究问题,事先准备了一个粗线条的访谈提纲,大致包括教师背景信息、是否接受过专门系统的教学理念与方法的培训、与同事的互动情况、在工作中关注的问题、专业发展规划、专业发展环境、专业发展困难等问题。但在实际访谈时,采用的是自然聊天式,有问有答,也允许被访者自己提问,访谈内容根据情况随时调整,为的是让被访者不感到压力,最大限度地保证数据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访谈逐个进行,每人访谈时间从40分钟到100分钟不等,总共9.3个小时。得到被访者的同意,对访谈全程进行了录音,后被转写成166,716字的文本。
3.4 数据整理和分析
本研究对数据采用了自下而上的扎根分析(Glaser1978;Strauss and Corbin 1990),完成一、二级编码。接着,借鉴了Maslow(1943)的需求层次理论进行第三级编码。具体分析分四个阶段:1)数据预处理;2)一级编码;3)二级编码;4)三级编码。
首先,对数据进行预处理。我们对访谈录音边转写、边整理。按照教师给自己取的名字进行编号,以方便对数据进行管理和引用,如“荷花”等。
第二步为一级编码。我们采用扎根、关键词搜索的方法,自下而上地对数据进行归类编码分析,让主题从数据中浮现出来。首先,对数据进行逐字逐句的阅读,根据研究问题提取被研究者使用的、用来表达他们自己看待世界方式的“本土概念”(陈向明2000:284),再以这些“本土概念”为依据进行开放式编码。比如,“‘资深’讲师身份退休”、“能活下去就行了”等就是一级码。在对数据进行了开放编码后,将所有的一级码由高到低进行频率排序,查看哪些一级码蕴含的意义相对突出。
第三步为二级编码。我们反复阅读频率高的一级码,找到它们之间的联系,然后将表述相似意义的一级码再归类,形成更大的类属,这就是二级编码。比如,我们将“活下去就行了”、“不能体面地活着”聚类成“收入”二级码。在对二级编码后,仍旧按照频率排序,找出突出的二级码。
第四步为三级编码。在前期编码的基础上,继续仔细反复阅读数据和突出的二级码,直到主题慢慢浮现出来。这时,可以将二级码提升到更理论化的编码,即三级编码。通过对二级码包含的概念类属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确定用马斯洛(Maslow 1943)的“需求层次理论”进行三级理论编码,比如,将“收入”和“职称”列为“生存需求”,由低到高顺次为“情感需求”、“精神追求”。在完成三级理论编码后,我们就根据每个三级码所对应的二级码和一级码所呈现的访谈数据再进行深入解读,并选择典型访谈摘录用于后期研究论文的撰写。
04
研究发现
本节我们按照三级编码的类属顺次报告我们从访谈数据中归纳出的高校青年英语教师对目前生活、教学和科研现状的所思所想。
4.1 生存需求
4.1.1“以‘资深’讲师的身份退休”
10个被访者在谈到“职称”这一话题时,都表现出特别的焦虑。比如,接近40岁、拥有18年教学经验的荷花说道:
“我和我周围的同事准备以‘资深’讲师的身份退休”。
荷花目前还是讲师,对教学认真负责。按照她所在高校职称评审的要求,她没有达到最低门槛———博士学位和出国10个月以上的经历,更不要说论文、专著、课题等标准。在荷花看来,这个年龄的她需要照顾家庭。读博、出国等离自己仿佛很遥远,等这些都完成,也要花至少7、8年的时间,那时,离退休也很接近了。她认为尽管这么多年自己对教学付出了很多,但对于职称晋升作用不大。
梅花刚刚博士毕业,工作2年。当然,一位刚入职的年轻教师不会像荷花那样,准备以讲师身份退休。目前在她心头中占据最重地位的就是评职称。下面的表述形象生动地反映了她的心态:
“我对我自己的主要规划或者实际的规划就是要评职称,怎么样才能评上职称?如果没有副教授这一职称,很多事情我都没有资格做。”
在梅花看来,副教授是她能够有机会做事情的门槛和资格。评职称是职业规划的主要内容之一,从实际上看,也是最重要的方面。我们认为梅花的这种想法很自然。目前不少高校采用“非升即走”的政策,对刚入职的教师压力很大,谁都不愿意作为未来被“赶走”的对象。而当前教师职称晋升的主要衡量标准是科研,这种单一化的评价标准明显影响教师对教学的热情。比如,工作7年、博士毕业,目前仍然是讲师的垂柳被问到在职业生涯中,什么事情阻碍了自己的发展并使其受挫时,她谈到了教师评价制度:
“不合理的教师评价制度打击了教师尝试新方法的热情,在现有评价制度下,教学随大流、不革新才最保险。”
垂柳认为,教学创新不仅有风险,而且对自己的职称晋升没什么用处。当前,教学在职称评审中虽有要求,但更多的是最低教学工作量和学生对教师教学的评价分数。然而学生评教有时会出现明显的不公正现象。比如,工作了3年的雏菊在被问到,“什么最让你感到职业发展受挫?”她回答说:
有一个学年,英语读写课的评教成绩远低于我的预期和其他课程的评教,并且在学生评教栏看到了诸如“作业变态多”的评论,很受打击。自己很负责任地帮助学生提高读写能力,给他们精心挑选了课外泛读的书目,但是学生并不是很理解自己的辛苦和好意。
雏菊有良好的教学素养,工作一年半时参加全国外语院校的说课大赛,获得了一等奖。这让她信心倍增,对自己的教学更加认真、负责。然而她对教学的辛勤付出却得不到学生的认可,她受挫的心情可以想象。当前,对教师课程评价有一定的随意性。有的学生给授课教师高分,并不是授课质量高,而是教师管理松,布置作业少,乐意给学生打高分;而严格要求、授课认真的教师有时并不能得到学生对其课程的高分评价。这种不公正的学生评教又影响教师的职称晋升。
4.1.2“不能够体面地让你生活”
除了职称,有6个老师谈到了“收入”问题。比如,来自某省属综合大学的副教授仙人掌坦然地说道:
“如果量入为出的话,收入只能解决温饱,但是不能够让你体面地生活。我只是为了吃口饭,混口饭吃而已,我没有很大的科研热情,说什么使命感之类的,我只是为了能活下去,这句话是发自肺腑的,我只是觉得能活下去就行了”。
我们没有追问仙人掌怎样的生活才能算得上“体面地生活”,但对于青年教师而言,日常收入能够维持基本生活需要,却难以自如应对不同层次的经济需求。仙人掌在青年英语教师群体中属于科研能力强的教师,但他说自己“没有很大的科研热情”或者“使命感”,“只是为了能活下去”。一方面,我们能够理解仙人掌的经济压力,但另一方面,我们不赞同他做科研的唯一目的就是为了生存。
来自某985师范大学的多肉,在站博士后、副教授,有9年教学经验,对目前的收入也表示不满意。他抱怨道:
“我们学校是985高校,可是工资满足不了教师最基本的生活保障,挺多年轻教师在外上课,校长不了解青年教师生存的状态。在一线城市,没有房子,找不到对象,家庭你得需要吧。如果连尊严都没有了,还谈什么科研”。
多肉谈到生活在一线城市的教师有买房的压力,这是现实问题。面临不断上涨的房价,仅靠学校收入,无论如何解决不了这个难题。某些青年教师在校外代课挣钱似乎成了不得已而为之的解决方案。但这种做法显然会占用相当的教学与科研工作的时间。当然,一线城市房价贵,也不是中国独有的问题,世界上大城市都有类似困难。如何解决?似乎也没有良方妙药。
本部分呈现了青年英语教师面临的最迫切的生存需求。他们所处的年龄段,上有父母,下有儿女,这种生活的现实状况使生存需求处于最重要的位置。其中,职称晋升又是最强烈的需求,因为职称对于知识分子而言,是尊严,是面子。当前有不少高校在探索晋升职称的多元评价体系,力图让教师做到分类卓越。问题是,科研成果容易列出硬性指标,而教学质量难以形成可测量参数。我们建议高校领导一定要在操作层面上开展研究,将多元化的评价体系能够“落地”,使广大一线教师能够实实在在地感受到卓越的教学和丰硕的科研成果能够得到同等程度的认可。
4.2 情感需求
4.2.1“沙漠中寂寞行走的孤家寡人”
8个教师提到了高校青年英语教师在专业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困境———孤单。比如,工作了18年,目前仍然是讲师的百合说道:
“我是沙漠中寂寞行走的孤家寡人”。
百合的比喻形象生动,情真意切。可以想象,百合在一望无边的沙漠中独自前行的艰辛和痛苦。现在高校中的教师大多都单打独斗、孤军奋战。
4.2.2“我的发展是误打误撞的”
有的教师虽然没有直接提及“孤单”,但从7位教师的述说可以看出,他们的发展无人相助,完全靠自己盲目前行,带有很大的随意性。例如,工作了12年的讲师芥菜种说道:
“我的发展是误打误撞的,这个历程像波浪线,颠簸起伏,但还在流淌”。
芥菜种的“误打误撞”、“颠簸起伏”生动地描述了自己作为高校教师在专业发展过程中“摸着石头过河”的无助感和随意性,感觉漂浮到哪里就算哪里。幸运的是,芥菜种并没有因此而放弃自己,依然在向前“流淌”。同样,副教授仙人掌也谈到了自己专业发展的特点:
“我认为我的发展就是抽风式的发展。比如说我读硕士,发了几篇论文,然后中间休息几年。后来我又去读博士了,我又发奋几年。博士毕业之后,我就又休息了。然后一看该评教授了,然后就再疯一阵,然后就再休息一会儿。我这是抽风似的发展,就是几个时间段。”
仙人掌用“抽风式的发展”诙谐地表达了自己一路走来的历程,看似是随意的,其实他对自己的发展是有规划的,只是这种发展不是细水长流。多肉则明确将自己的专业发展归于自己的内因:
“我发展的规划一直都有,基本上是靠自己内在规划。2007年工作后,我对自己的发展还是非常明确的,我自己给自己也定了一个计划,就是5年之内一定要考上博士,在多少岁之前要评上副教授,多少岁之前要评上教授。”
多肉在青年教师中属于自律性强、自我发展动力足的教师,但他不具代表性。绝大部分青年教师缺乏自我规划。
针对以上问题,9位青年英语教师明确提出自己的专业发展需要合作的环境和氛围,比如,工作了2年的助教绿萝在访谈中提及:
“摸石头过河,靠自己单打独斗实在是力量太小,急需一个教学科研团队帮助指导。”
绿萝提到了需要“教学科研团队”实质上需要的是教师之间的合作,这种对“合作”的需求与上面谈到的教师面临的困境之一“孤单”相对应,是教师对一个共同体、一种归属感的情感需求。我们理解绿萝等老师们的这一需求,但同时,教师应在自己发展的过程中自己寻找机会和志同道合的同事一起努力,自主创建合作共同体,而不只是被动等待。
4.2.3“我需要一个机会。W老师给了我这个机会,是我的贵人”
除了合作环境外,7位被访谈者还表达了自己需要“机会”和“导师”的强烈愿望。例如,刚工作2年的梅花说道:
“我不求回报,我就希望能做事情,有人得给我这个机会。我需要一个机会。W老师给了我这个机会,是我的贵人”。
梅花所说的“我需要一个机会”,就是希望有人给她做事的平台,有像W“导师”的引导。“导师”广义地指在教师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引领过自己的人,这对于年轻教师来说非常珍贵。梅花谈及自己在工作单位中像她这种刚工作的讲师,得到信任、做事的机会是很难的,因此,W导师给她做事情的机会,让她非常感激。这种需求不只存在于梅花这样的工作时间很短的青年教师身上,对于在某省属师范大学工作了13年的副教授杨树来说,同样如此:
“大多数时候,摸着石头过河,幸好我曾经遇到过明灯”。
杨树提到的“明灯”就是自己的博士导师。他认为“导师”收他为学生,对促进他的专业发展起到关键作用,对于他曾经“摸着石头过河”的路程来说,就像在黑暗中看到了“明灯”,引领他前行。
本部分呈现了教师的情感需求。教师谈到自己在专业发展中是一种“单打独斗”的状态,进而渴望“导师”的引领和同事之间的合作。为什么高校教师之间缺乏合作呢?首先,这是教师这一职业的性质决定的。Lortie(1975)将教师的职业状态描述为被囚禁在“蛋箱结构”(eggcrate structure)般的课堂里,相互孤立、彼此对立。这是长期以来教师这一职业的常态。其次,不具备物质条件。在福利房未改革之前,大部分高校教师都住在校内,同事之间串门、交流非常频繁。现在绝大部分教师都住在校外,有的每天还要到离家很远的分校区上课,一下课,大家都赶校车回城。第三,高校英语教师所学专业不同,教授不同的课程,课程之间的壁垒使得不教同一门课程的教师之间彼此很难交流。
4.3 精神追求
4.3.1“你会为学院或学校的发展做更大的贡献,而不仅仅是人浮于事”
教师们谈到了自己的焦虑,困难和期盼。我们可能会得到一个“被扭曲”的印象:现在的年轻人要么想的是与名利相关的职称、收入,要么关心的是看似离物质利益远一点的团队合作、导师引领,本质上后者与前者差别不大,后者也为的是更快地获得自己想要的名和利。需要说明的是,这些青年教师确实对职称和收入有自己的看法,但他们中的大多数都有自己的道德底线和精神追求。比如,仙人掌在谈到高校青年教师不钻研教学科研的情况时说道:
“生活压力每个人都会面临,对吧?搞科研的老师就不面临生活压力了吗?如果你用这个时间看教学理论、观摩教学课程,会不会把你的课上得更好呢?上得更好之后,会不会评职称更早一点?收入也更高一点?你会为学院或者给学校的发展做更大的贡献,而不仅仅是人浮于事。……很多老师觉得上课就是只要到那里去,照着PPT读一读,也不去思考怎么教学、怎么布置作业、怎么去完善教学方法。这样,教学质量永远提高不了。这种人浮于事的现象太严重了,所以说教学质量才会不好”。
仙人掌也谈到了高校青年教师收入不高的问题,认为自己的收入“只能解决温饱”,但这并不代表他会只为了提高收入而放弃对教学和科研的钻研。他不认同周围同事“人浮于事”的状况,虽然大家都有生活的压力,但如果把时间更多用在教学和科研上,既可以更快解决职称问题,也可以提高收入,更重要的是,可以对学院和学校有所贡献。这种做贡献的精神、责任感是社会以及教师个人对这一职业角色的期望,对这种期望的认同与承担就是教师的精神追求。
4.3.2“有了爱,一切都有了”
柏拉图曾将爱视为一切道德和精神进步的基础,甚至是一种非常特殊的普遍的本性(叶澜,等2001:57),同时,柏拉图将教师活动的基本动力归为爱。爱是学生人生发展不可缺少的润滑剂,也是成功教育的前提。这份师爱也包含着教师对学生和教育事业的责任心(张虹2016)。教师发动的教育爱,直指人类精神高峰(林逢祺、洪仁进2009)。比如,梅花说道:
“有了爱,一切都有了”。
梅花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她爱学生,爱教师这份职业,这是她的信仰。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不管是教育还是科研,“爱”是根本。青年英语教师要坚守对教书育人的热爱,培养对探索求知的热爱。
本部分呈现了教师的精神追求。在商业大潮的冲击下,青年英语教师队伍并不都是灵魂工程师。当生存面临威胁时,精神追求会被压抑,但他们仍然有坚守的信仰,这是教师主流的声音。比如,仙人掌虽然说自己“做科研只是为了活下去”,但他同时明确表达了对当前高校“人浮于事”的现象不认同,认为青年英语教师应有责任感和奉献精神。“导师”、管理者应关注教师不同层次的需求,针对教师的不同需求和个体差异,提供更有针对性的教师发展支持。同时,需将教师的个体需求和国家需求结合起来,搭建平台加强对青年教师正面的引导,让青年教师意识到,科研不只是为了发几篇文章,更应有家国情怀,解决社会现实问题,为国家服务。
05
研究者的反思与建议
在本研究中,我们通过质性研究方法倾心聆听了10位高校青年英语教师对职称、收入、工作环境、“导师”、以及精神方面的需求,这些访谈数据极其形象、生动地展现了这一批年轻教师的所思所想,让我们的心灵受到震撼。如果没有亲耳聆听,我们就不会感同身受,更难以体会到教师需求的层次性、复杂性和两面性。教师如果在基本需求层面得不到满足,则很难有更高的精神追求。如果不是质性研究,局外人往往对高校青年教师持有偏见,很难理解他们,更难以产生共情,还会责怪他们不努力。当真正聆听了他们的声音,就会发现自己的看法不全面。质性研究让我们看到了、听到了量化研究所不能发现的内容,加深和扩展了对问题的认识。因此,对教师的质性研究亟待加强。只有当我们更加具体、深入、全面地了解一线教师的实然状态后,才能针对问题提出筹措解决方案,为其发展搭建平台、提供资源,统筹各方面力量有计划、有引导地协同推进。
本次研究也让我们认识到,中央政策中关于教师发展的诸多思想、理念与高校层面的具体贯彻实施之间存在很大鸿沟。文件精神如何能够切实内化到管理者心中、落实到教师身上,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亟待从实践层面探索促进青年英语教师发展的机制和路径。目前,我们在北京外国语大学领导的支持下,依托许国璋高等研究院组建跨院系、跨学科的教师团队,我们期望通过行动研究,积极探索落实中央政策的具体措施,形成促进青年教师发展的长效机制。我们也呼吁各高校因地制宜,开展行动研究,将国家的好政策“落地”,使广大青年教师有“获得感”。
最后,我们也呼吁广大高校青年外语教师要有“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习近平2016)的执着坚守,把社会责任放在首位,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深厚的学识修养赢得尊重,在为祖国、为人民立德立言中成就自我、实现价值。
编者按
参考文献略,欢迎查阅《外语教学》2017年第1期纸质原文。
转自:语言治理研究
转自:“英语写作教学与研究”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