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论文】森林碳储量遥感卫星现状及趋势
2023/5/23 16:59:13 阅读:100 发布者:
以下文章来源于航天返回与遥感 ,作者庞勇
本文引用格式:
庞勇, 李增元, 余涛, 等. 森林碳储量遥感卫星现状及趋势[J]. 航天返回与遥感, 2022, 43(6): 1-15.
PANG Yong, LI Zengyuan, YU Tao, et al. Status and Development of Forest Carbon Storage Remote Sensing Satellites[J]. Spacecraft Recovery & Remote Sensing, 2022, 43(6): 1-15. (in Chinese)
文章导读
01 研究背景
“二氧化碳排放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是统筹中国国内经济社会发展与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协同共赢的重大战略。森林生态系统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在减缓温室效应、维持全球碳平衡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精准计量森林生态系统的碳储量,可以加深对全球碳循环过程的理解,为“双碳”目标的实现提供科学支撑。近年来,卫星遥感技术迅猛发展,多类型的光学遥感数据、激光雷达遥感数据、合成孔径雷达数据等为森林碳储量的定量估测提供了丰富、可靠的数据源。对森林碳储量遥感卫星载荷技术发展现状及趋势进行分析及论述,可为森林碳储量遥感卫星设计与应用提供参考。
02 主要内容
1)阐述了光学遥感数据、激光雷达遥感数据、合成孔径雷达遥感数据森林碳储量观测方面的优势。
2)分析了森林碳储量主要遥感卫星载荷技术(包括多光谱、高光谱、激光雷达、合成孔径雷达)的空间分辨率、波段、重访周期、应用特点等。
3)论述了森林碳储量遥感相关卫星的观测模式,阐述了单星、多星以及虚拟星座观测模式的特征,融合不同卫星的观测模式所具有的优势。
4)简述了森林碳储量遥感产品真实性检验工作的发展过程,分析了遥感数据产品真实性检验体系、方法方面的进展及未来发展方向。
03 总结与展望
面向中国“双碳”目标需求,需要结合卫星遥感、大数据、云计算等先进技术手段和融合理念,厘清我国森林碳储量空间分布和变化规律,阐明森林生态系统碳储量与气候变化、温室气体排放、生态保护修复之间的关系,下一阶段研究趋势建议以下三个方面:
1)卫星协同观测森林和碳储量遥感数据产品研发;
2)森林碳储量遥感数据产品真实性检验;
3)森林碳储量遥感在全球碳循环研究中的应用。
团队及个人介绍
01
团队介绍
中国林科院林业遥感团队在森林资源监测、生态工程评价、森林经营管理等方面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构建了高分辨率林业遥感服务平台和应用系统,支撑了高分林草专题产品的业务化生产和应用;集成了两套中国林科院机载遥感观测系统,共平台高效集成了全波形激光雷达、高光谱相机、高分辨率航空相机以及中波、长波热红外传感器,可实现对地物“图-谱-温-高”信息的同步观测;系统阐明了激光雷达森林观测机理,发展了与多角度光学机理模型相结合的森林参数制图方法,成果用于陆地生态系统碳监测卫星等传感器的参数设置和卫星系统;发展了激光雷达遥感提取单木三维参数、激光雷达生物量指数、林下植被探测、树高生长探测、立地质量制图方法,提升森林碳储量估测和森林经营规划空间化精度。
02
个人介绍
庞勇,博士、中国林科院资源信息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激光雷达遥感方向首席专家,全国林草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省部级人选。主要研究方向为激光雷达遥感、森林碳汇遥感计量,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中国林业青年科技奖、中国激光雷达创新产品奖等奖项。
李增元,博士,中国林科院资源信息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林业遥感。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主持)2项、三等奖1项,获林业部科技进步一等奖、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二等奖各1项。
文章选自《航天返回与遥感》2022-06期
转自:“生态科研笔记”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