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团队简介
北京中医药大学国家中医体质与治未病研究院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高水平中医药重点学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体质辨识重点研究室、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王琦国医大师传承工作室、王琦院士工作站的依托单位。主要开展中医体质学与多学科交叉创新前沿领域研究,致力于基于中医体质的个体化分类体系和国际标准建立、基于中医体质的多维度健康状态解码、中医体质与疾病的相关规律揭示、中医体质辨识的智能化装备开发、调体新药研发,以及面向生命全周期的中医体质研究成果在慢病防控与治未病领域的转化应用。
目前重点聚焦中医体质学与基因组、表型组、代谢组、免疫组、微生物组等多组学联合,结合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等技术开展研究。欢迎有志研究九种体质的学者共同开展筛选不同体质在以多组学为核心的特异性生物标志物研究,绘制九种体质分子图谱,构建国际领先的体质数字生命模型。
二、博士后合作导师简介
王 琦,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医大师,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第四届中央保健委员会会诊专家,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首席科学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有突出贡献专家。现任北京中医药大学终身教授(一级教授)、主任医师、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北京中医药大学国家中医体质与治未病研究院院长,北京中医药大学王琦书院院长,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中医体质学科带头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体质辨识重点研究室主任,中国医学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中医科学院学部委员。
在研主要课题:
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专项项目:痰湿体质与血脂异常未病-已病状态及其转换的生物学特点和数学表征研究(T2341006)
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基于肠道菌群-胆汁酸途径研究“痰湿调体方”干预痰湿体质糖脂代谢的作用机制(81973714)
代表性学术论文和论著:
1. 王琦,朱燕波.中国一般人群中医体质流行病学调查——基于全国9省市21948例流行病学调查数据[J].中华中医药杂志,2009,24(1):7-12.
2. Li XM, Wang QF, Schofield B, Lin J, Huang SK, Wang Q. Modulation of Antigen-Induced Anaphylaxis in Mice by a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Formula, Guo Min Kang[J].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Chinese Medicine,2009,37 (1):113-125.
3. Zhao SP, Wu ZS, Chen Y, Liang X, Bao L, Li P, Sun RR, Wu YL, Li LR, Wang Q. Protective effect of Hua Tan Qu Shi decoction against liver injury in rats with 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 Biomedicine & Pharmacotherapy[J].2017,91:181-190.
4. Yu R, Liu D, Yang Y, Han Y, Li L, Zheng L, Wang J, Zhang Y, Li Y, Wang QF, Wang Q. Expression profiling-based clustering of healthy subjects recapitulates classifications defined by clinical observation in Chinese medicine[J]. Journal of Genetics and Genomics,2017,44(4):191-197.
5. 王琦治疗62种疑难病[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
6. 中医体质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21.
代表性学术成果:
1. 中医体质分类判定标准的研究及其应用,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007
2. 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2013
3.《中医体质学》,中华中医药学会学术著作奖一等奖,2010
4. 过敏体质的理论构建与实证研究,中华中医药学会李时珍医药创新奖,2013
5. 痰湿体质治未病系列研究及在国家公共卫生服务和慢病防控中的应用,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2018
6. 第八届树兰医学奖,2021
主要学术兼职:
1. 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体质分会 主任委员
2. 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体质研究专业委员会 会长
3. 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过敏性疾病研究专业委员会 会长
4. 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生殖医学专业委员会 名誉会长
5. 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 副会长
王 济,教授,主任医师,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国医大师王琦院士学术经验继承人。现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高水平中医药重点学科带头人,北京中医药大学高峰学科中医体质学科带头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体质与治未病传承创新团队负责人,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首席专家,北京中医药大学国家中医体质与治未病研究院院长助理。
在研主要课题:
1. 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主动健康和老龄化科技应对”专项“基于中医体质辨识和多模态技术的老年心身健康评估体系及服务模式研究”,2020YFC2003100,2020/07-2023/07,在研,主持
2.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基于DNAtrap介导EOS-DCs细胞串话研究过敏调体方“异病同防”的机制,82174243,2022/01-2025/12,在研,主持
3.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基于“辨体论治”思想研究调体方药过敏康通过肠肺共调节“菌群-PRRs-DCs”轴防治过敏性疾病的机制,81973715,2020/01-2023/12,在研,主持
4.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创新团队及人才支持计划项目:中医体质治未病传承创新团队,2021/01-2023/12,ZYYCXTD-C-202001,在研,主持
5. 转化医学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开放课题项目:基于代谢组学研究痰湿体质与支气管哮喘相关的机制,2021/07-2023/07,在研,主持
6. 北京中医药大学国家级人才精准培育计划,2023/01- 2025 /01,在研,主持
代表性学术成果:
1. 全生命周期中医体质辨识方法研究:主持《王琦九种中医体质量表》英文版、婴幼儿版、育龄妇女版的研发,参与成年人版、青少年版、老年人版中医体质量表的修订,主持《中医体质学术语标准》,参与《成年人中医体质调理指南》、《老年人中医体质治未病干预方案》等行业标准的制定。取得著作权2项,以第一完成人获得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基于体质分类辨识与干预的中医健康管理体系构建及推广应用。
2. 中医药调体防治过敏性疾病研究:从细胞免疫平衡、以及基因组、蛋白质组、代谢组、微生物组角度研究过敏体质发生的机制。发现王琦院士过敏性疾病经验方可通过调节树突状细胞(DC)、嗜酸性粒细胞(EOS)功能、Th1/Th2平衡、Th17/Treg平衡防治过敏性疾病。获得国家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13项,获得中华中医药学会李时珍医药创新奖。发表系列高水平论文,最高影响因子38.1。
3. 中医体质治未病与养生保健研究:主编出版《中医体质营养学》、《中医健康医学》专著;副主编《中医未病学》、《中医康复保健导论》、《亚健康中医体质辨识与调理》教材,《中国中医治未病发展报告》专著;参编《中医体质学》、《中医治未病学概论》教材,《中国人九种体质的发现》、《老年人中医体质辨识与调理》专著等。
主要学术兼职:
1.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体质分会 副主任委员
2.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过敏性疾病专业委员会 常务副会长
3.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中医学分会中医治未病学组 副组长
4.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生殖医学分会 副会长
5.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体质研究专业委员会 副会长
6.北京中医药学会中医药科技创新转化平台专业委员会委员
李玲孺,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体质学高水平重点学科后备带头人,北京中医药大学体质青年创新团队负责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第七批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王琦院士学术继承人。入选北京市科技新星计划、中华中医药学会青年人才托举工程、北京中医药大学青年科学家科研拔尖人才。兼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全国中医药创新骨干人才”科研导师,国家中医药发展“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组成员等。
在研主要课题:
1. 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课题:老年人功能减退膳食系列产品研发(2022YFC2010104),2022.7-2025.6,在研,主持
2. 北京市科技新星计划(Z201100006820027),2020/09-2023/08,在研,主持
3. 横向课题:颐圣康和中医慢病调养技术模型及产品评价,2019/12-2023/11,在研,主持
4. 北京中医药大学国家级人才精准培育计划,2023/01- 2025 /01,在研,主持
代表性学术成果:
1. 丰富完善“痰湿体质土壤论”,为代谢性慢病早防早治提供客观基础:通过临床横断面调查,证实痰湿体质在未病状态下,无论肥胖与否,均呈现IR、慢性低度炎症、氧化应激、内皮功能不全等特征;通过87项28,781例糖尿病、29项30,435例代谢综合征体质病例对照和横断面调查文献的系统评价,发现痰湿体质发生代谢紊乱的风险是非痰湿的1.78-1.89倍;通过多组学研究,证实痰湿体质在未病状态下即呈现代谢紊乱分子特征,相关成果发表于生物1区top 杂志 Sci China Life Sci 等,承担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委托关于治未病纳入医保的政策咨询项目,以第一副主编编写《中医治未病发展报告(2007-2020)》。
2. 开展调节痰湿体质“异病同防”研究,为代谢性慢病早防早治提供有效策略:着眼广义代谢性慢病,开展化痰祛湿调体方为基础的系列方药(芪桂降脂方、苓泽降压汤、化痰生精方)质谱解析、NIR在线质量控制、药效机制系列研究,申请国家专利2项,成果入选中华中医药学会《2019年中医药优秀青年学者科技成果汇编》,参与起草中华中医药学会《成年人中医体质治未病干预指南》《老年人中医体质治未病干预指南》《偏颇体质人群治未病干预指南》的编制。
3. 探索痰湿体质宏微观辅助辨识技术,推进体质辨识在公共卫生服务中的应用:探索简易无创的客观辨识技术,发表首篇体质多维辨识SCI论文,研究被INT J MOL SCI杂志综述引用用于系统性疾病诊断,文章质量被评价为“优”;被柳叶刀子刊The Lancet Regional Health-Western Pacific正面评价为健康维护和疾病预防提供独特视角,可能有机会为健康老龄化提供一种负担得起的替代方案。获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一等奖,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项,以综合组共同负责人承担工程院重大咨询项目“中医治未病与建立中西医结合疾病防控体系的战略研究”。
主要学术兼职:
1.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体质分会 常务委员
2.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体质研究专业委员会 常务理事
3.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中医学分会中医治未病学组 秘书长
4.北京食品学会特膳(药膳)专业委员会 副主委
三、招聘计划
(一)招聘方向
(二)应聘条件
1. 符合招收单位北京中医药大学的基本要求:遵守国家法律,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职业道德,身心健康,热爱中医药事业。原则上年龄不超过35周岁(1988年1月1日以后出生),获得博士学位不超过3年。
2. 近三年具有本人作为主要负责人的高质量学术成果,例如在本人专业领域国际期刊发表优秀论文、作为项目负责人成功申报科研课题等。
3. 具有较强的责任心、良好的科研创新能力、团队合作意识和独立开展科学研究的能力,能助力合作导师团队产出高水平的学术成果,能适应多课题、快节奏的工作环境。
4. 本校培养的博士,一般不能申请进本校同一个一级学科的博士后流动站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本校在职职工,不得申请进本校博士后流动站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
(三)支持措施
1. 薪酬待遇:北京中医药大学校本部计划内博士后工资待遇每年18万,学校为博士后缴纳保险和公积金。入选“壶天博士后计划”者,另行发放绩效奖励两年共计5-10万元。学校鼓励有条件的二级单位、合作导师及团队根据实际情况给予奖励。自筹经费博士后、在职博士后、联合招收博士后待遇按聘用合同或工作协议执行。
2. 生活保障:校本部博士后(不含在职脱产进站人员)可按规定申请校内博士后公寓。
3. 科研支持:学校支持博士后申请各类基金项目。校本部入选国家相关博士后人才项目者,除享受国家提供的待遇外,叠加发放学校基本工资。
4. 其他支持:博士后期满出站前,符合条件者可参加学校的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评审,学校对其提出评定意见。在站期间取得标志性学术成果者,出站后可申请进入学校高层次人才计划“壶天青苗学者”,进入学校优秀青年人才培育特区,给予硕导或博导资格。
(四)申请材料与报名时间
1. 申请材料要求详见《北京中医药大学博士后申请进站材料目录》(见附件)。
2. 申请材料电子版,按照附件中的申请材料目录排序,打成一个压缩包,并命名为“国家中医体质与治未病研究院+博士后应聘+合作导师姓名+申请人姓名”,提交至邮箱 wanghuaiyuelva@126.com,邮件标题与申请材料压缩包名称一致。
3. 申请材料电子版发送邮箱后,请与博士后招聘工作联系人王怀玉老师确认。
注:相关附件详见“北京中医药大学“网站(https://www.bucm.edu.cn)—招聘启事—《北京中医药大学2023年第一批博士后招聘启事》
四、联系方式
联 系 人:国家中医体质与治未病研究院 王怀玉老师
联系电话:18611862695
联系邮箱:wanghuaiyuelva@126.com
转自:“辑思科研资讯”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