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县级医院护理科研小组模式的实践与成效分析

2023/5/23 15:07:09  阅读:89 发布者:

中华医学科研管理杂志, 2023,36(2) 郑亚平, 王莉敏, 卢静娴, .

摘要

目的

探讨科研小组模式在县级医院护理科研能力提升中的效果。

方法

成立护理科研小组,明确小组成员构成、制定工作职责,通过循序渐进的科研内容、灵活多样的培训方式实施分层聚焦的科研培训,通过填写科研辅导申请表,提供个体化、递进式的科研指导服务。通过撰写读书报告和进行文献汇报,开展口头与书面形式的文献阅读活动。通过分析护理科研实践情况、科研产出数量、科研能力提升情况来评价科研小组模式的应用效果。

结果

科研小组成立2年内开展科研培训37次,公众号推送科研资料33篇,辅导科研项目23项,成功申报课题6项。参加文献阅读汇报护理人员的科研能力得分由培训前的44.24±19.12分提升至培训后的53.57±13.86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

结论

科研小组模式有助于提高县级医院护理科研能力。

护理科研能力是指用科学的方法不断探索和解决护理领域问题的能力[],护理科研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护理学科的可持续发展[]。医院是一所集医疗、教学、科研为一体的县级医院,自2016年启动"院府合作"模式后成功转设为三级综合性医院,虽然医院的硬件设施越来越精良,但护理科研实力相对滞后。国内有学者采用科研小组模式提高护理科研能力,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实施对象以三甲医院护理人员为主,未覆盖整体学历较低、科研基础薄弱的县级医院护理人员。因此,本研究将科研小组模式应用于某县级医院护理人员科研能力培养中,探讨其在县级医院的适用性,以期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医院基本情况

医院为溧阳地区规模最大的县级综合性医院,是南京医科大学、江苏大学、南通大学医学院、皖南医学院、常州卫校的临床教学医院。20179月,医院新院区建成并正式投入使用,拥有临床科室28个,护理人员711名,其中护士171(24.05%),护师267(37.55%),主管护师227(31.93%),副主任护师及以上46(6.47%)。科研小组成立前,医院护理人员对科研的认识不足,仅在晋升职称时撰写论文,且90%以上在省级或国家级期刊上发表,缺少在护理类核心期刊上的论文发表;医院建立至今,申报的护理课题项目仅2项,项目负责人均为护理管理者,临床一线护士的护理科研参与度低;医院在科研方面的投入有限,多偏重于临床医疗,对护理科研的外部支持不足。由于各种内外部因素导致医院护理科研多年来停滞不前,一定程度上影响护士的职业晋升和护理队伍的长远发展。

县级医院护理科研小组模式的应用

2.1 组建小组

结合医院护理科研现状,由护理部牵头组建护理科研小组,旨在营造浓郁的科研氛围,激发护理人员的科研热情,积极参与科研实践。科研小组成员共8人,分别来自护理部、内科、外科、手术室及门诊部,人员相对固定,其中护理教研室主任1名,具有科研经验的护士长1名及护理骨干6名。小组成员学历分布为硕士3名,本科5名;职称分布为副主任护师2名,主管护师5名,护师1名;由2名护理研究生分别担任护理科研小组组长和副组长。

2.2 明确职责

护理科研小组主要负责医院护理科研的培训活动,定期组织学术交流,营造医院的护理科研氛围;提供针对性科研辅导,协助数据处理、论文撰写和课题申报。小组组长在护理部领导下,制定小组年度工作计划,组织院内护理科研培训,指导组内成员落实小组工作的开展。小组副组长协助组长开展组内工作,负责小组成员间的协调沟通,小组活动的组织和宣传,小组资料的整理和归档。小组组员按时参加小组活动,协助完成小组工作。

2.3 具体实施

护理科研小组主要围绕着科研培训、科研辅导和文献阅读3个部分开展科研活动,科研培训覆盖全院所有护士,科研辅导针对申报项目或撰写论文的科研骨干护士,文献阅读面向具有科研意愿的高学历护士。科研小组将3个部分内容有机结合,通过科研培训提高护士的科研能力,奠定科研基础;组织文献阅读提高护士的批判性思维,明确科研方向;提供科研辅导提高护士的科研意识,落实科研实践。小组模式的具体实施路线见图1

2.3.1 培训内容循序渐进

结合医院护理科研实际和前期培训需求调查,护理科研小组参考王志稳[]主编《护理科研方法》、张士青[]主编《现代护理科研选题导论》、李峥[]主编《护理学研究方法》及胡雁[]主编《护理研究》制作培训课件。理论培训遵循护理科研步骤循序渐进,内容由浅入深,其中包括文献检索:常用中英文数据库的功能介绍和使用流程,以万方医学网和Pubmed数据库为例。文献阅读:文献阅读技巧、文献阅读管理工具的介绍及使用。科研设计:护理科研设计概述、常见研究设计类型(如横断面研究、相关性研究、类实验性研究和随机对照研究)。资料收集:资料的类型、资料收集方法、资料收集过程中的质量控制。统计分析:SPSS软件的功能介绍、SPSS软件的初级应用(如数据录入、t检验、χ2检验)。论文写作:论文写作规范与误区、核心期刊概述、常见论文写作类型(如综述类、个案类、调查类)。课题申报:科研项目选题来源、科研立项书写作规范。

2.3.2 培训方式灵活多样

科研小组每月安排1~2次科研理论培训,每次培训时间30~60分钟。科研理论培训内容包括。文献检索,采用以案例为基础的学习(CaseBased Learning, CBL),通过案例演示文献检索步骤及注意事项;文献阅读,采用批判性文献阅读方法、组织文献阅读报告会和文献阅读比赛分享阅读经验和成果。科研设计,将研究报告规范与已发表的核心期刊文章相结合阐述不同研究设计类型,如随机对照试验采用CONSORT声明[]、观察性研究采用STROBE声明[]、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采用PRISMA声明[]。资料收集,采用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ProblemBased LearningPBL),将不同研究设计类型、不同级别文献中资料收集部分整理成案例,通过对比分析进行科研训练。统计分析,结合研究目的、研究设计、数据类型通过思维导图阐释统计方法的正确选择,采用工作坊的形式进行SPSS软件的操作练习。论文写作,结合论文写作模板和研究报告规范进行指导性论文写作培训,避免论文写作中存在的误区,明确论文写作规范。课题申报,邀请院外专家以专题讲座的形式进行理论授课。同时由科研小组组长负责将培训资源上传至"LY护理科研之家"公众号平台,护理人员可随时随地进行线上学习,不受时间和地域限制。

2.3.3 培训对象分层聚焦

聚焦不同学历、职称、科研意愿和科研基础特征的护士,采用分层培训模式满足其培训需求,增强培训效果。基础组成员为具有较强科研意愿但科研基础为零的普通护士,以掌握中文数据库文献检索方法、科研设计基本知识,了解论文写作格式为培训目标。骨干组成员为具有强烈科研意愿但科研基础薄弱的专科护士,以掌握中英文数据库检索方法、文献阅读方法,了解科研的基本程序和步骤、论文写作和标书撰写方法为培训目标。核心组成员为本科及以上学历、中级及以上职称、有一定科研基础的护理管理者,以掌握科研的程序和步骤,论文写作和标书撰写方法为培训目标。

2.4 科研辅导

2.4.1 个体化重点辅导

县级医院护理人员科研基础薄弱,最希望得到一对一的单独指导[]。科研小组制定了院内护理科研辅导申请表,护士在论文写作或课题申报过程中遇到问题,可以填写科研辅导申请表寻求科研小组的专业指导,科研小组根据护士的辅导需求给予针对性建议,促进其积极参与护理科研活动,提高医院护理科研产出。

2.4.2 递进式预先辅导

科研小组明确各项课题申报前,申报人在医惠系统中的护理科研申报管理栏内上传课题申报书,由科研小组的2名护理研究生负责对项目申报书进行第一轮预辅导,将辅导意见汇总后发至科研立项讨论群,项目申报人根据辅导意见进行修改后再次提交。护理部从科研选题、研究设计、研究基础、申请人科研能力及标书书写规范性5个方面评价,择优选择申报项目邀请院外护理专家进行第二轮预辅导,完善课题标书,提高命中率。

2.5 文献阅读

2.5.1 基于批判性思维完成的读书报告

阅读文献能够为护理人员指明科研活动的方向[],是护理人员提升科研能力的有效方法[],是促进科研产出的重要因素]。为提高护理人员文献阅读的效率,充分挖掘文献内容,科研小组以培养批判性思维为导向制定读书报告模板,内容包括文章标题、第一作者背景、研究场所、研究目的、研究对象(纳入和排除标准、抽样方法、分组方法、样本量)、测量指标、资料收集方法、干预方法、数据分析方法、主要研究结果、研究结论、研究局限性及参考文献(数量、质量、相关性)等。

2.5.2 基于研究报告规范的文献汇报

科研小组从全院选拔工作年限大于或等于2年,具备本科及以上学历,有参与护理科研意愿的27名护理人员组建文献阅读汇报群,每月组织文献汇报活动分享文献阅读心得体会,汇报文献需符合以下条件:发表于核心期刊或SCI期刊文献、近3~5年的中英文文献、文献内容与本专业相关。汇报内容结合读书报告与研究报告规范,按照文献阅读汇报流程(2)进行PPT汇报,旁听人员从文献选择、PPT制作、自我反思、PPT汇报和文献延伸方面进行汇报评价,科研小组组长总结汇报过程中的优缺点,给予针对性指导。

2.6 数据来源

发表的论文、申请的专利和科研项目数据来源为医院科教科。参加基于研究报告规范的文献汇报培训的护士在干预前后采用科研能力自评量表[]进行评价,该量表包括问题发现能力、文献查阅能力、科研实践能力、科研设计能力、资料分析能力和论文写作能力6个维度共30个条目。采用Likert 5级评分法,"无法做到"0分,"较少做到"1分,"尚可做到"2分,"经常做到"3分,"完全能做到"4分,得分越高说明护士的科研能力越强。量表Cronbachs α系数为0.861,各维度的Cronbachs α系数为0.655~0.760

2.7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25.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进行统计描述,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主要通过例数、百分比进行描述。

县级医院护理科研小组模式的成效

3.1 科研小组科研实践情况

20212022年科研小组共组织科研培训37次,通过"LY护理科研之家"公众号上传培训资料33篇,总浏览量达3 000余次。共辅导科研项目23项,其中江苏省医院协会课题1项,常州市卫生健康委课题1项,中华医学会杂志社护理学科研究课题3项,江苏大学临床医学科技发展课题14项,院级课题4项。辅导对象中临床护士7人,占30.43%;临床护理管理者16人,占69.57%

3.2 护理科研成果产出情况

护理科研小组成立2年来,虽然护理人员的科研产量有所下降,但科研质量有明显提升,核心期刊和SCI期刊论文发表实现数量与占比均有突破,该类论文发表比例在2020年仅为1.41%2021年就提升至8.82%2022年更是提升至14.81%,呈逐年上升趋势。其中参加科研培训的护理人员共发表核心论文5篇,省级期刊63篇,占论文发表总数的55.74%。护理发明专利和课题立项实现零突破,成功申请发明专利2项,立项院级课题3项,校级课题2项,江苏省医院协会课题1项,均为护理科研小组辅导项目,其中科研小组成员作为项目负责人的课题3项,作为项目组成员的课题3(1)

3.3 参与文献阅读汇报的护理人员科研能力得分

参与科研小组文献阅读汇报的37名护理人员科研能力及各维度得分均高于培训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

县级医院护理科研小组模式的体会与思考

4.1 成效及不足

医院实施护理科研小组模式以来,护理科研水平有了较大提升。2021年护理科研立项6项,这在医院护理课题申报历史中是绝无仅有的,且2022年医院护理人员核心期刊及SCI期刊论文占比达14.81%,科研成果质量较之前显著提升,分析原因可能是:医院对护士职称晋升提出了论文要求,激发了护理人员开展护理科研的热情;护理科研小组开展的活动提高了护士的科研能力,有助于临床护士开展科研实践。然而,护理论文的发表数量却没有增加,分析原因可能是:新型冠状肺炎病毒疫情期间,临床一线护士的工作量增加,缺乏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撰写论文;论文投稿周期长,本研究只追踪了小组成立后的短期成效,远期成效有待进一步验证;因时间精力有限,小组的科研辅导以课题申报为主,论文辅导数量相对较少。总而言之,科研小组模式对提高县级医院护理科研水平具有推动作用,但还需要改善医院科研服务能力,搭建科研平台以完善科研小组模式内容。

4.2 困境及对策

4.2.1 因地制宜构建县级医院护理科研人才金字塔

县级医院科研基础薄弱、科研意识不强、科研条件有限等阻碍了科研水平的发展[],而科研人才是科研发展的重中之重[],需要合理利用现有人才,培养后备人才。本研究根据县级医院实际情况将护理人员分为基础组、骨干组和核心组,构建护理科研人才金字塔。其中,基础组成员是缺乏科研经验和科研知识的普通护士,重点夯实科研理论知识和技能;骨干组成员是具备基础科研知识的专科护士,重点培养科研意识,提高科研主动性,激发科研行为;核心组成员是有科研经验的护理管理者,重点提供科研辅导,搭建科研平台,促进科研成果产出。通过构建适合县级医院护理科研人才金字塔,做好不同类别护士的科研成长定位,充分发挥医院护理人才的优势,为后续科研发展打下基础。

4.2.2 因材施教设计县级医院护理科研培训方案

研究表明,学习材料的难度、学习者的知识水平、教学方式的呈现、教学设计的水平等均会影响学习效果[],因此本研究根据护理人员的学历、科研兴趣、科研经验和科研能力等进行分层培训,遵循护理科研的基本步骤,从文献检索、文献阅读、科研设计、资料收集、统计分析、论文写作及课题申报7个模块设计培训方案。依据培训模块灵活选择培训方式,培训内容上阶梯式循序渐进,避免短时间高强度的学习增加护理人员的培训负荷,注重科研培训的延续性和有效性,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加深基层组成员对科研的认知,营造良好的科研氛围;开拓骨干组成员的科研思维,增强科研自主性;保障核心组成员的科研开展,提供有力的外部支持。

4.2.3 因势利导发挥县级医院护理科研潜能

县级医院缺乏高层次的科研人才和科研平台[],需要与临床院校紧密合作[],依托高校的优质资源提升自身科研水平,打造科研团队。医院作为南京医科大学、江苏大学的临床教学医院,积极参加学院组织的科研培训活动,申报校级护理科研课题,邀请护理专家指导科研项目的申报与开展,充分利用学校的学术资源和学术团队,提高医院的护理科研水平。2016年医院启动"院府合作"模式,与江苏省人民医院合作办医,从硬件接轨到软件融合,始终以创建"三甲医院"为目标,其中人才培养、科研教学、职称评定等也朝着"同质化"稳定推进。在医院快速发展过程中,护理人员的科研意识逐渐加强,科研小组从科研培训、科研辅导等着手,激发和调动了护理人员的科研潜能。

4.3 护理科研小组模式在县级医院实施中的展望

虽然本研究将科研小组模式应用于县级医院的探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常常遇到护理人员科研基础薄弱、时间精力不够、科研意愿不强,外部资源不足等障碍。因此,未来在县级医院实施护理科研小组模式,领导的重视和支持是先决条件。需通过护理部层面加大宣传,给予政策性支持,改变培训方式,保障护理人员的学习时间,提升学习效果。其次,护理人员的科研参与度是关键所在,引入考核机制,组织科研活动,以赛促学,以学促用,既展现了自己的学习成果,又加强了内部的交流学习,有利于营造良好的科研氛围。当然,护理科研小组模式也需要继续探索创新,吸引更多优秀的护理人才加入,进一步丰富科研小组模式的内涵,以满足不同层次护士的科研需要,为其提供科研实践的平台,促进科研成果的产出。

综上所述,科研小组模式在县级医院护理科研能力提升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本研究只报道了科研小组模式的短期成效,后续研究中需要丰富科研小组模式内容,追踪其远期效果,进一步验证科研小组模式在县级医院中的适用性和有效性。

转自:“医学科研与管理空间”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