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脑科学研究 | 浙江大学脑科学与脑医学学院高志华课题组揭示小胶质细胞在调控全身麻醉中的作用及其相关分子机制

2023/5/23 14:25:04  阅读:71 发布者:

近日,浙江大学医学院脑科学与脑医学学院高志华教授团队首次揭示了小胶质细胞通过P2Y12R介导的信号通路在调控全身麻醉中的作用,进一步拓展了小胶质细胞的新功能。相关研究于近日发表在《Current Biology》上。

全身麻醉(General anesthesia, GA)诱导可逆的意识和痛觉丧失,被广泛应用于现代外科学手术及相关医学检查,极大地缓解了病患痛苦。尽管全身麻醉在医学的使用已有170年历史,其神经生物机制仍未完全阐明。已知全身麻醉药物主要通过作用于神经元上的相应受体,如GABAANMDA、β2A受体等,诱发脑内神经元的普遍地低活动状态,因此有关麻醉相关的机制研究一直以来都主要聚焦于神经元。

小胶质细胞是脑内主要的免疫和稳态调控细胞,除了免疫应答功能外还具有重要的神经调控作用。近期有研究发现,进入全身麻醉后,脑中小胶质细胞呈现出更加活跃的状态,表现为突起的活动范围扩大、运动速度提高等。然而,在全身麻醉状态下,小胶质细胞参与发挥怎样的功能知之甚少。

在本研究中,团队研究人员利用集落刺激因子1受体(Colony stimulating factor-1 receptorCSF1R)的抑制剂清除脑中小胶质细胞后,发现缺失了小胶质细胞的小鼠会提前从麻醉中苏醒(图1)。进一步结合脑电记录和翻正反射等分析方法发现,小鼠缺失小胶质细胞后,对全身麻醉剂的敏感性降低,表现为麻醉深度的降低和提前苏醒(图1)。

除意识丧失,全身麻醉还伴有镇痛作用和机体核心温度的降低。团队成员使用小剂量氯胺酮进行镇痛实验,发现小胶质细胞的清除显著削弱了小剂量氯胺酮的镇痛效果、以及缓解全身麻醉诱导的核心温度降低现象(图2)。

研究人员进一步通过药理阻断和基因敲除手段发现小胶质细胞特异性表达的P2Y12受体是小胶质细胞调控麻醉的关键靶点,阻断或敲除P2Y12受体也会显著减轻小鼠对麻醉的敏感性,加速麻醉苏醒。该工作首次发现小胶质细胞是全身麻醉的重要参与者,丰富了小胶质细胞在非病理条件下的新功能,从不同角度揭示了全身麻醉新的神经调控机制,并鉴定了参与全身麻醉的重要新型分子靶点,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图3)。

来源:浙江大学脑科学与脑医学系

转自:“威斯腾生命科学研究院”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