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理top刊:复方八味败毒散可增加肠道菌群约氏乳杆菌及调节巨噬细胞抗炎活性减轻脓毒症引起的肝损伤
2023/5/23 9:39:22 阅读:89 发布者:
【写在前面】:本期推荐的是由北京中医药大学、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广东省中医院)中医湿热证国家重点实验室等研究团队合作近期发表于Acta Pharmaceutica Sinica B (IF14.903)的一篇文章,揭示复方八味败毒散可增加肠道菌群约氏乳杆菌及调节巨噬细胞抗炎活性减轻脓毒症引起的肝损伤。
【题目及作者信息】
Herbal formula BaWeiBaiDuSan alleviates polymicrobial sepsis-induced liver injury via increasing the gut microbiota Lactobacillus johnsonii and regulating macrophage anti-inflammatory activity in mice
【摘要】(阅读原文为主)
脓毒症引起的肝损伤(SILI)是脓毒症死亡的重要原因。八味败毒散(BWBDS)是由人参、百合、黄精、金银花、沙棘、杏仁、桔梗和柏皮配方后提取的。在此,我们研究了BWBDS处理是否可以通过调节肠道微生物群的机制逆转SILI。BWBDS保护小鼠免受SILI的侵害,SILI与促进巨噬细胞抗炎活性和增强肠道完整性有关。BWBDS在盲肠结扎和穿刺处理的小鼠中选择性地促进约氏乳杆菌(L.johnsonii)的生长。粪便微生物群移植治疗表明,肠道细菌与败血症相关,是BWBDS抗败血症作用所必需的。值得注意的是,约氏乳杆菌通过促进巨噬细胞抗炎活性、增加白细胞介素-10+M2巨噬细胞的产生和增强肠道完整性,显著降低了SILI。此外,热灭活约氏乳杆菌(HI-L.johnsonii)治疗促进了巨噬细胞的抗炎活性并减轻了SILI。我们的研究结果表明,BWBDS和肠道微生物群约氏乳杆菌L.johnsonii是一种新型益生元和益生菌,可用于治疗SILI。其潜在机制至少部分是通过约氏乳杆菌依赖性免疫调节和白细胞介素-10+M2巨噬细胞的产生。
图文摘要
【前言】
脓毒症被广泛认为是一种危及生命的器官功能障碍,由宿主对感染的反应失调引起。抗生素是脓毒症初始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抗生素的不当使用会导致耐多药感染和死亡。因此,有必要发现新的靶向治疗策略。肠肝轴是指肠道和肝脏之间的微生物群、代谢和免疫串扰之间的双向关系,通过门静脉和胆道以双向方式连接。在过去的20年里,人们对脓毒症期间关键器官(如肝脏和肠道)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器官-器官交流知之甚少。然而,脓毒症诱导的肝损伤(SILI)与不良临床结果有关。因此,目前正在研究脓毒症期间肠道和肝脏损伤的发病机制,在肠道和肝脏之间建立物理屏障的治疗提供了更有效的预防和治疗策略。
八味败毒散(BWBDS)是一种医院处方。临床上,BWBDS已成功用于治疗术后感染。BWBDS,包括百合、黄精、金银花、沙棘、杏仁、桔梗和柏皮,是中国和其他亚洲国家的传统药物。BWBDS的主要成分具有多种生理活性,包括抗菌和抗炎。网络药理学表明,这些机制可能影响对细菌来源分子的反应和炎症反应的调节。人参多糖已被证明可以改善肠道代谢并调节肠道微生物群。此外,发现它们负责免疫调节功能并调节肝脏损伤。然而,BWBDS在多微生物脓毒症中的治疗潜力尚不清楚。在本研究中,我们使用盲肠结扎和穿刺(CLP)模型来研究BWBDS治疗败血症的潜力,并研究了与肠肝轴相关的机制。
【结果部分】
1.BWBDS保护小鼠免受脓毒症诱导的肝损伤。
2.CLP后,BWBDS降低M1巨噬细胞数量,增加M2巨噬细胞数量。
3.BWBDS处理的小鼠具有独特的肠道微生物组成。
4.BWBDS治疗小鼠的肠道微生物群可以独立缓解败血症诱导的肝损伤。
5.约氏乳杆菌L.johnsonii改善败血症引起的肝损伤。
6.约氏乳杆菌减少M1巨噬细胞数量,增加M2巨噬细胞数量。
7.约氏乳杆菌改善脓毒症诱导的依赖于巨噬细胞参与的肝损伤。
8.约氏乳杆菌调节M2巨噬细胞减轻败血症诱导的肝损伤。
9.HL-约氏乳杆菌可改善脓毒症引起的肝损伤。
【结论与讨论】
我们的研究为脓毒症中的“肠-肝-免疫轴”提供了新的见解。我们的数据显示,BWBDS通过增加肠道微生物群约氏乳杆菌L.johnsonii来缓解SILI,有助于维持小鼠的肠道完整性并促进巨噬细胞的抗炎活性。此外,约氏乳杆菌L.johnsonii通过增强肠道完整性和促进IL-10+M2巨噬细胞的抗炎活性来逆转SILI。由于减少SILI的治疗方法有限,通过给药益生元(靶细菌)调节巨噬细胞可能为败血症提供新的治疗策略。我们的研究结果表明,BWBDS可以用作益生元,而肠道微生物群约氏乳杆菌L.johnsonii可以用作败血症患者的益生菌,以改善SILI。
转自:“如沐风科研”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