函评季|越简单越能体现问题的科学性
2023/5/22 18:17:30 阅读:97 发布者:
很多朋友一直为找不到或者凝炼不出科学问题而感觉迷茫!
在多个场合和分享的文章里都提及一个说法,这个说法也为很多朋友认可:在申请书撰写过程中,越是能简单的描述自己所要解决的问题,越能体现问题的科学性和学术性!
因此,有时候年轻学者们拿着撰写好的申请书,在让其他学者提意见,问对申请书的整体感觉时,得到的答案是,科学问题凝炼不足,不太像是基础研究,更像是在阐述一个工艺解决方案,或者研究的目标是获得一个工艺优化流程。
也就是说基础研究的申请书缺乏科学性和学术性,一旦产生这种感觉的话,在函评的时候得分通常不会很高!很明显这是撰写出了问题,实际的表达可能掩盖了确实值得研究的内容。从这个角度来看,有些让明珠蒙尘的意思!
因此,申请多次而总是未如愿以偿获得资助的申请人,可能还是要多思考其研究工作的科学问题到底在哪里?如何才能让自己的申请书读起来更具学术性?
也就是说如何抽丝剥茧,化繁为简,把复杂的问题归结为我们通常耳熟能详的原理、方法和规律!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申请攻略》一书中举了很多的例子,读者朋友们看了后觉得即便是非该案例专业的也能一下子就能明白,但是到自己撰写申请书凝炼科学问题时仍然很迷茫,不知道该怎么写!
这里提供一个方法,供大家参考:尝试用一段话把研究问题的背景、存在的问题和自己准备怎么办,以及把这个问题尽可能的归到自己所在研究领域的普遍原理、方法和规律上。
不管用多少字写出来,之后逐字逐句的删减,每一遍力争多删一些,要求是不影响意思的表达,最终的字数控制在300-400字左右就能大成!
做到上面的要求后,然后再进一步删减至100字左右,两三句话说明白说清楚为止!
如果做到这两步,申请书的核心就完成了,第一步可以作为申请书的摘要,第二步可以作为申请书的科学问题。
紧接着,在前两步的基础上,为每一句话找依据和支持,给自己限定必须是知名学者公开发表的论文或者论著才可以,而且发表的时间最好是近几年比较新的才行!
这个可不就是立项依据吗?
由此可以看出来,复杂—简单—充实的过程,就是一份申请书形成的过程,里面应该能体现申请人思考问题的逻辑,如果能条理清晰的表达出来,就是一份优秀的立项建议书!
这样形成的申请书,即使运气不好一时未能获得资助,最终的结果肯定是不差的!
转自:“天天老师说科研”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