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建 等著
中国经济地理思想史
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
ISBN:978-7-5096-8922-
Part.1
经济地理思想史界定
1
什么是中国经济地理思想史?
中国经济地理思想史概念涉及科学思想史和国别学科思想史的研究界定。科学思想史“是科学思想演变、发展的历史,是研究科学思想酝酿、提出、传播、发展、争论、相互归并和更替的历史”[1]。其重点是不同阶段的科学思想,包括科学的理论思想和哲学思想。理论思想包括科学的基本概念、基本观点和基本理论,哲学思想是理论思想的高度抽象和概括,体现在科学观、科学方法论、自然观和社会观等方面。这些思想的重要体现形式是历史上相关学者的著述,此外还包括观察、实验等科学活动成果,以及实验工具等物的成果。这些成果所形成的历史事实,在早期多为具体的发现或经验描述、考察和实验的记述,缺少理论概括。但这些成果的背后,隐含着理论思维和哲学思维。具体成果背后的思想“追问”的艰难任务,交给了科学思想史研究者。
具体国别的学科思想史,也应该按照科学思想史研究的思路。但在实践中,不少研究与此有所差别。拿与经济地理学相关的中国经济思想史和中国地理学史[2]为例,中国经济思想史着重梳理各个历史朝代的经济思想[3],有的以古代为主[4],有的以近当代为主[5]。中国地理学思想史的研究,也以探讨历史上各朝代时期(period)的地理著述的观点和方法为主[6]。这与科学思想史中对学科发展阶段(stage)的重视有所不同。此外,学科的思想发展,尤其是与人文社会科学相关的学科,与不同历史阶段的社会经济背景密切相关,这也加强了相关学科思想史研究中对历史时期的重视。
基于以上分析,中国经济地理思想史可以这样定位:即考虑科学思想史对科学形成过程中其理论思想和哲学思想演变分析的基础上,着重分析中国几千年历史中不同时期经济地理思想阶段特征、脉络梳理及变化方向。
[1]林德宏.我所理解的科学思想史,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2002,39(3):74-80.
[2]目前无正式出版《中国地理思想史》,但王成组《中国地理学史(上册)》(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赵荣等《中国地理学史(清代)》(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均把地理思想作为研究重点。
[3]胡寄窗.中国经济思想史,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998.
[4]唐庆增.中国经济思想史,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
[5]钟祥财.中国经济思想史,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6.
[6]王庸著《中国地理学史》(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及注②中的两种著作均以历史作为章节主线。
2
经济地理思想如何界定?
经济地理学是研究经济活动区位、空间格局及其与地理环境关系的学科。与此研究内容相关的经验观察和记述古已有之。人们通过对地理现象的观察,记述各地的山水、植物、动物、矿物,以及在此基础上的作物种植、动物养殖、金属冶炼及器皿制造等,是早期对经济活动地理差异的主要表述形式。在众多经验研究的基础上,人们会不断总结物产的地域特点,归纳物产与地理条件的关系,逐渐产生相关的理论和哲学思想。尤其是经济地理学作为一个学科出现以后,专业学者不时推出一些理论性成果。
在经济地理学成为一个学科之前,古代哲学、地理、历史、文学等著述中与此相关的记载与讨论,是经济地理思想的重要来源。学科出现后,其思想主要来自经济地理学者的研究成果。不过,由于经济地理学具有交叉学科特性,地理学和经济学的研究者都从自己学科的角度对该领域有所贡献,这些相关学科包括地理学中的城市地理学、自然地理学、地理信息科学等分支,经济学中的区域经济学、空间经济学(或“新经济地理学”)等。从包容的角度,还必须考虑实践上相关方面的贡献。从中国古代“王朝地理学”中,各王朝主动规划经济活动[7],到孙中山关于中国区域发展格局的展望,再到1949年之后国家领导人关于区域平衡和协调发展的战略,都隐含着重要的经济地理思想。除此之外,经济活动实践者(如政府经济规划部门官员、企业家)也在经济活动区位和空间格局上有相关观点。所有这些,在研究经济地理思想时都应考虑。
[7]见唐晓峰.从混沌到秩序:中国上古地理思想史论,北京:中华书局,2010.
3
如何处理思想史中的古今权重?
前面提到的三本中国经济思想史中,两本只谈近代之前,一本对古代、近现代、当代同等篇幅处理。中国地理学史均以近代以前的地理学发展为主。由于经济地理学的发展与经济社会背景密切相关,近代以前中国的经济活动以农业为主,尽管随着技术的发展和人口分布的变化,经济活动与地理条件的关系发生变化,但在整个古代时期,这方面表现出较多共同性。所以,尽管中国古代社会历史很长,本书仍按照常用的中国历史分期标准,将中国经济地理思想发展分为古代、近代和现代三个主要阶段。另外,由于在1949年开始的现代阶段中,社会经济背景、经济地理发展状况、学科研究方法和思想特点均有相当明确的时段差异,故将现代阶段分为20世纪中期的计划经济时期(现代时期Ⅰ)、20世纪后期的改革开放时期(现代时期Ⅱ)和21世纪前20年的发展与调整时期(现代时期Ⅲ)三个时期。
Part.2
主要观点
1
中国经济地理思想史是一部经济活动与地理环境关系思想的发展史
古代时期,人们在实践中逐渐认识自然地理条件的特点,形成适应或有限利用这些条件进行经济活动的思想。
近代时期,该思想逐渐深化,通过对各地地理条件的研究,提出地理条件的一些要素(如气候、地形、土壤等)对农作物的影响特点以及矿产资源和其它原料对工业区位影响特点,并以此研究提出农业分区思想和工业发展的区域规划方案。
现代时期Ⅰ,经济地理学者重视自然条件的利用,从国家需求角度对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进行综合考察,以充分利用地理条件发展生产。
现代时期Ⅱ,学者从国土整治与国土规划角度研究人地关系,基于经济快速增长所带来的区域格局迅速变化,提出“点-轴系统”理论等空间结构理论,根据区域差异扩大趋势提出调控思想。
现代时期Ⅲ,主体功能区理论及其应用是经济活动与地理条件关系的主要代表思想,其他还包括产业集聚、都市经济区、农区振兴、区域协调发展等。
2
中国经济地理思想不同阶段特征明显
古代时期(先秦-1840):①经济活动不同产业(如耕作业、畜牧业、采矿业、仓储及漕运等)的发生地及其区域差异的认识、记述和总结;②城镇区位与交通位置、城镇人口与周围土地关系的早期思想;③海量地方志所隐含的区域经济综合研究思想;④游记所传承的经济地理实地考察思想。
近代时期(1840-1949),开始关注工商业活动空间分布,形成不同工业部门区位与地理条件关系思想;开始关注沿海、沿河地区及港口、城市的经济发展,筹划全国区域发展格局战略;开始引进国外经济地理学观点和方法,经济地理学作为一个专业领域出现。
现代时期Ⅰ(1949-1978),带有浓厚的苏联的该学科烙印,经济地理学研究对象及理论框架与苏联无明显差异;结合中国实际,在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评价、产业布局上做了许多研究,提出适合当时中国国情的自然条件和经济地理评价理论、农业区划理论、工业布局理论。
现代时期Ⅱ(20世纪后期),①在改革开放的背景下,区域不平衡发展战略思想主导该时期的全国经济发展格局。②结合国土整治和国土规划,学者提出系列的理论,并对全国土地利用进行调查,揭示土地利用差异和分布规律。③在经济发展空间格局上,陆大道等学者提出点-轴渐进式扩散及点-轴空间结构理论,科学阐释了经济空间形成机理,并结合中国实际,提出国土开发和经济布局的“T”型格局;该理论与其他学者的“双核结构模式”、网络格局思想、经济地理对称分布理论,形成在中国经济地理思想中有重要贡献的系列观点。④基于长期研究形成中国特色的工业地理理论,包括国有工业、农村工业和外资企业的空间格局规律;尤其是从微观视角研究企业与区域的关系,逐渐形成经济地理学中的公司地理方向。⑤针对经济高速发展给生态环境带来的巨大负担,经济地理学者用人地协调理论,提出了区域可持续的诊断、预警、路径等思想。
现代阶段Ⅲ(21世纪前20年),①区域发展战略转向科学发展观和新发展理念指导下区域、城乡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②关注全球化、信息化、新的交通方式、技术创新、制度和文化等新因素对经济地理格局的影响机理。③重点研究在全国经济地理格局中起重要作用的城市群经济、都市经济区,在它们对全国经济的带动和对全国区域经济格局的影响上得出新发现。④关注与快速发展板块对应的农业与农区等相对落后区域研究,总结农区发展的演变过程,揭示专业化和规模化下的专业村发展机制,探索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下的农户地理研究。⑤承继人地关系的研究传统,经济地理学者创建了地域功能理论,揭示了各地域功能空间比例随自然地带性和经济格局有序演变的规律,并开辟了环境经济地理研究方向。
3
中国经济地理思想历史演化可理出三大脉络
①史志与人地关系思想脉络:以丰富的史志为载体,从经济活动的区域差异到这种差异与地理条件关系研究,形成中国经济地理思想中的人地关系主线;②游记考察与事实获取分析脉络:大致与第一支脉络并行,通过早期的旅行考察和观测记述,形成经济活动及其相关的地理环境的形态、位置、功能及其变化的感性认识;③国外引进与多元思想本土化脉络:从古到今,尤其是近代以来,不少国外经济地理思想传入中国,经过学习、消化、融会、改进和创新过程,与本土理论和实际结合,推动着中国经济地理理论和方法的发展。
在三个脉络的演进过程中,经济地理学对地理条件认识在逐步变化:从“第一性地理环境”到“第二性地理环境”,并把其作为“点-轴系统”“地域功能”等理论的重要基础。
04
中国经济地理思想史研究的启迪
①不同人地相互作用的历史,形成不同的经济地理思想。以中国和西欧为例,中国国土广阔而地域差异巨大,有富饶地区,也有环境恶劣区。这就使得我们的祖先,首先需要从全国整体角度认识地理环境,选择适宜地区进行经济活动。而西欧国家国土面积较少,地理环境相对均一,促成其主流思维对经济规律(动因)的重点关注。相应地,中国经济地理思想注重地理环境的条件,西欧经济地理思想注重人的经济动因,假设地理条件均一且决策者为经济人,推理出经济区位选择、空间格局集聚与分散的一般规律。这两种思想立足不同侧面,均有一定道理。但随着经济高度发展导致的资源环境恶化,及从全球视角下面临更明显的地理环境差异,从长远观点看,基于中国背景所形成的经济地理整体思想将渐显优势。
②在具体研究中,西方一些国家遵循自然科学的逻辑,所追求的是错综复杂的表象背后本质因果关系:地理环境尽管复杂,其相互作用的本质具有一般性(如都追求经济收益);基于一些假设,他们用逻辑推理和数学模型分析对区域经济差异、区位差异、空间结构等进行精细研究;与此相比,我国历史上传承的人地关系整体思想在哲学层面可以解释经济地理活动,但在科学化方面难度较大。两者互相学习,取长补短,有利于学科深入发展。
③基于前两点启迪,在中国经济地理理论研究中,“条件规律”十分重要。任何科学规律,均是在一定条件下成立的。如果一个国家经济活动空间格局形成机理与其他国家不同,应该产生这个特定条件下的经济地理理论。中国的特殊国情,中国不同地区的特殊发展条件,可以在条件规律研究中有新的发现。
④中国经济地理思想发展中,一些问题值得反思。如,比较重视经济地理现象描述,上升到原理层面的解释不够;研究问题中现实需求导向多,学科问题导向较少;对现实状况以及对过去事实的变化分析较多,对未来仍起作用的规律,以及用此规律进行预测性研究少;在成果中利用多种方法的经验研究多,思想性成果较少。
Part.3
致谢
本书由本人提出研究提纲和大致思路,邀请经济地理学和历史学领域有相关研究基础的专业人员组织团队研究写作。大家根据研究提纲用了两年时间完成初稿。然后用近一年时间统稿和问题修改。7次召开全体和部分作者统稿和问题讨论会,不断发现问题,进行相应修改完善。在统稿中,我们逐渐形成以下工作目标:一是遵循“背景条件-研究工作及著述-经济地理思想”的逻辑思路组织各章内容。二是对所写内容在“真实”的基础上,努力发现所隐含的思想;尽量做到事事有依据,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同时不遗漏相关的重要内容;挖掘成果的思想由表及里,着重其思想亮点,复原研究思想的脉络传承。三是尽量站得高些,看得远些,一段历史时期是整个历史的一部分,通过研究发现该时期的理论、方法和思维的“制高点”;然后在阶段之间的比较中,建立历史时期各阶段“制高点”间的“连接线”。这些目标是我们努力的方向,目前我们与该目标还有一定距离,但我们在尽力缩短。
完成这本50多万字的著作,尽管似乎有些“走马观花”,但已经深深感到,中国经济地理思想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当下经济地理学者的研究,与当前的经济发展阶段、国情及民生需求等密切相关,但经济地理思想的传统承继及创新也非常重要。在奔流数千年之久的经济地理思想的历史长河中,我们每一个体当下的经济地理研究,或将成为这个长河中的一个水滴。如果把前人的思想发展历史与之后将形成的历史结合,我们的研究也许会更有科学性和思想性,这个水滴在历史长河中也将会更显明亮。
完成这本著作之时,非常感谢同行的支持和帮助。感谢中国人民大学孙久文教授的信任,把“十三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中国经济地理丛书”中《中国经济地理思想史》的研究与写作重任交付我们,并在编写提纲和初稿完成后详细阅读,提出许多很有见地的修改建议!感谢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的胡序威教授,他不顾94岁高龄,接受一个多小时的电话访问,讲述上世纪中后期一些经济地理研究及研究者!感谢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的陆大道院士、北京大学的胡兆量教授、王缉慈教授,南京大学的崔功豪教授,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的虞孝感研究员,中山大学的许学强教授、湖南大学文嫮教授等学者,在相关历史事实核实中的珍贵阐述!感谢经济管理出版社申桂萍编审的支持!感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971223)和河南大学黄河文明省部共建协同中心重大项目(2020M18)的经费支持!
文章来源:公众号经济地理学
转自:“经管学术联盟”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