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专访清华祁海教授:锻炼、冥想可增强免疫,背后机制的发现来源对生活的好奇

2023/5/19 10:26:57  阅读:98 发布者:

近日,我国细胞生物学领域的行业盛典——「中国细胞生物学学会第十八次会员代表大会暨 2023 年全国学术大会•苏州」在江苏省苏州市隆重举办。

会议邀请了海内外著名专家、院士以及各领域顶尖学者进行大会报告,涵盖了细胞信号转导、细胞代谢、神经、发育、生物节律、干细胞、医学、细胞器相互作用、衰老等各个领域。

丁香园有幸邀请到清华大学医学院院长祁海教授,围绕「抗体亲和力成熟与持久免疫记忆」、「行为调控抗体免疫的脑-脾神经通路」等学术话题以及个人成长历程进行了精彩分享。

丁香园:此次中国细胞生物学学会上,您的报告主题是「抗体亲和力成熟与持久免疫记忆」,能否请您简单介绍一下这个讲题的主要内容?

祁海教授:抗体亲和力成熟与持久免疫记忆对机体防御和维持自身免疫监控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比如疫苗接种后有效保护所能维持的时间、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治疗等,都与免疫记忆息息相关。

过去的十几年里,我们实验室所做的工作主要就是围绕抗体「免疫记忆」和产生抗体免疫记忆的「生发中心」来开展。比如,生发中心反应里 T 细胞和 B 细胞互作的分子机理;生发中心时空动态演化特点和分子调控机制;记忆 B 细胞、长寿浆细胞发育与维持机制及疫苗应用;以及中枢系统神经回路对免疫记忆的调控机制等。这次报告我主要是系统性地回顾了我们以往的工作以及最新的进展情况。

丁香园:您带领的清华大学免疫学课题组联合其他课题组发现了「行为调控抗体免疫的脑-脾神经通路」,这项发布在 Nature 上的研究入围了「2020 年度中国生命科学十大进展」,能否请您介绍下这项研究的研究背景和主要发现?

祁海教授:这个研究源于生活中一个令人好奇的现象。人们在长久压抑、情绪低落时,似乎更容易生病;很多练气功的人说这样能够强身健体。对此我非常好奇:这究竟科学不科学?特别是学医以后就很想弄明白,中枢神经系统对免疫系统有没有直接调控作用?

为此,我们建立了去除脾神经的小鼠模型,结果发现这种小鼠在疫苗接种后所能产生的浆细胞(抗体分泌细胞)数量有明显缺陷,这一结果暗示了脾神经冲动信号对 B 细胞应答有促进作用。  通过与清华大学的钟毅老师、上海科技大学的胡霁老师合作,我们发现了一条从大脑杏仁核和室旁核 CRH 神经元到脾内的神经通路。小鼠的行为,比如运动行为或者是应激行为,都会增强该通路活性。通过脾神经释放去甲肾上腺素,T 细胞可以感受去甲肾上腺素并分泌乙酰胆碱,乙酰胆碱作用于 B 细胞,使得 B 细胞变成浆细胞的能力增强。

这些发现令人兴奋,因为它们不但说明中枢神经系统对免疫系统具有直接增强的调控作用,还意味着我们或许能通过某些方式,比如运动锻炼、心态调整,甚至是冥想,来改变我们身体的免疫状态,从而增强免疫力。

丁香园:您作为清华大学医学院院长,曾在毕业典礼上致辞,倡导学生不要拘泥于安逸「小我」所需要的三斗米,要敢于「拥抱未来的不确定性」。从您个人经历上,您原本从事的是临床医学,但后来转换跑道进入科研领域,请问当时为何会做出这种转变?对于从事免疫的年轻一辈,有何经验分享?

祁海教授:当时并没有特别明确的原因,只是单纯感觉到医生的工作可能不太适合自己,但同时也不知道自己最适合干什么,所以是处于一种迷茫的状态,于是选择先读研,这算是一种推迟选择的策略。我估计在自己 20 多岁时就能笃信自己的选择的人极少,跟我有同样感受和做法的人可能是大多数。

非常幸运的是,在读研的过程中,我逐渐发现免疫细胞生物学是非常有趣的研究领域。在选择具体研究方向的时候,其实一开始也并不明确知道哪个方向更适合自己。总是在边接触、尝试,边筛选、排除,最终才找到了自己内心喜欢的领域。所以说,我们要敢于多尝试,敢于「拥抱未来的不确定性」。

免疫学是一个特别重要的学科,它是除了病理学以外和疾病最接近的基础医学学科。我认为这个领域也很有挑战性,有很多未知尚待探索;它充满了机遇,我们既有机会探索出基础的生命规律,也可能发现对疾病防治具有重要应用价值的成果。无论哪个具体方向,遵从自己内心的想法做出了选择,我们就应踏踏实实去研究、拿出全部精力去追寻未知的答案。

当然,基础与应用这两个方向并非没有交集,其实可以兼顾。以我们团队为例,一方面,我们希望未来能够从免疫记忆相关的复杂机制中提炼出核心规律,然后如果能将其凝炼成为一个定量的公式,就像物理学中的 E = mc² 质能方程一样,那就真是梦想成真了。另一方面,我们致力于把基础规律研究的结果更多地在人体系统里探究、重现,试图为疾病的防治做出贡献。

丁香园:作为一名在免疫学领域深耕多年的科学家,您认为我国免疫学研究跟欧美等发达国家相比发展水平如何?您预期未来发展情况如何?

祁海教授:跟美国相比,我们的免疫学研究体量还是有一定的差距。目前免疫学教科书中主要的研究发现、重要的理论基本都是国外学者的,我们在这方面还存在不小的欠缺。

但是,我们的发展趋势还比较令人乐观,目前已经有越来越多从本土成长起来的科学家做出了开创性的成果,探索出了独到的方法学,形成了自己的科学审美。我觉得未来 510 年,我们能够看到国内免疫学研究再上新台阶。中国人所开创的新理论、发现的新现象都不断涌现,不会辜负国家在过去一、二十年在基础医学研究中的投入。

图文来源:丁香园采访整理

转自:“丁香学术”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