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将真实性材料应用于外语教学应该注意什么?

2023/5/19 10:15:00  阅读:81 发布者:

答疑和领读专家

贾蕃,西南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院长助理兼商务英语系主任。主要研究方向:外语教材、语言测试。主持国家级教改项目1项、教育部教育考试研究院项目1项、省社科项目1项、省厅级项目7项。出版学术专著1部,主编教材2册,主编教辅5本,在《外语教育研究前沿》《外语界》《对外汉语研究》等CSSCI来源期刊发表论文多篇。

思考题

1. 为什么说诗歌是跨文化的一类文学体裁?使用诗歌进行语言教学有什么优势?

贾老师:诗歌之所以被认为是跨文化的一类文学体裁,是因为诗歌这类体裁的文学作品存在于世界上任何一种文化中。

使用诗歌进行语言学习的优势如下:

1)诗歌中的语言使用方式具有代表性,通常在音韵、节奏和结构上存在独有的特点。比如,诗歌文本会受到押韵、头韵等的限制。人们在语言习得中,对有韵律节奏的语言会产生本能反应。因此,诗歌通过韵律体现语言结构,能够促进学习者对语言的习得,符合语言习得的自然途径。

2)诗歌总是将日常生活中的小事放大并进行具体描述,且通常涉及的是常见的主题,如爱、生命、死亡等。因此,在使用诗歌时,学习者可以透过所熟知的主题理解诗歌,与诗歌产生情感共鸣,从而更好地理解、习得诗歌中蕴含的语言知识。

2. 如何避免电视作为学习媒介对学习者带来的被动性?

贾老师:有以下三个方法:

1)让学习者带有目的地观看。电视节目往往具有功能性和传达信息的作用,因此教师可以为学习者创设一个真实的场景并指定特定任务,从而使学习者更加主动地投入到该过程中。

2)注重互动性。学习者通过看电视或听广播获得语言输入,并在这一过程中(相互/自我)交流,进而输出语言。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应被动地用这些输入“教”语言,而是让学习者在有输入的基础上进行交流,从而“产出”语言。

3)制造信息差。在观看电视时可以去掉电视多模态中的其中之一,例如声音、字幕、图像等,以制造认知理解上的信息差,从而引发学习者思考与讨论。

3. 结合报纸的设计特点,在使用报纸这一媒介进行教学时有何借鉴意义?

贾老师:

1)报纸中的内容通常首先介绍事件概要,而后才对事件进行细节性的介绍,最后以对事件的点评结尾。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学习者可以先详细阅读摘要部分,大致了解内容,而后略读文章主体部分捕获关键细节(这些信息通常在小标题中呈现),以提高信息获取的效率。

2)报纸中往往包含引人注目的标题、副标题和

等视觉形象,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使用报纸中视觉形象的这一性质引发学习者的好奇心及学习兴趣,诱导学习者通过头脑风暴活动等对新闻内容做大致猜想,避免课堂的枯燥乏味。

4. 将广告运用于语言教学中应当遵循哪些原则?

贾老师:

1)利用广告的内在吸引力。

2)利用广告的语言密度。

3)利用互文性作为进入其他话语类型的“途径”。

4)利用广告的情感吸引力,例如视觉、音频和音乐成分。

5)利用广告商的策略来吸引兴趣。

6)分析广告中隐含的文化行为和价值观。

7)分析广告中描绘的社会变化和趋势。

5. 将歌曲运用于语言教学中应当遵循哪些原则?

贾老师:

1)将歌曲视为文化艺术的产物。

2)将音乐、节奏与语言联系起来。

3)充分利用听觉的力量。

4)充分利用歌曲的情感力量。

5)利用旋律与歌词关系。

6)不仅将歌曲作为语言输入,同时也将歌曲视为语言输出的刺激。

7)使用学习者熟知的歌曲。

8)让学习者充分参与到歌曲中。

6. 使用电影进行语言学习的原则有哪些?

贾老师:

1)优先考虑电影的情感影响;

2)平衡好学习和娱乐享受;

3)从以理解为中心调整为以内容为中心;

4)利用电影的输入不是为了教语言,而是语言产出;

5)对话自身的“困难”并不是对特定语言水平的学习者使用电影的障碍;

6)利用翻拍的电影和根据小说改编的电影所提供的比较机会;

7)利用电影的所有元素:视觉效果、音乐和语言;

8)利用目标语文化(TC)电影来描绘目标语文化的各个方面。

7. 网络对语言学习有什么用处?

贾老师:网络在语言学习中主要分为资源提供(resource)和中介作用(medium)两大功能。从资源方面来讲,网络革新了语言学习材料准备过程和方法。比如,教师不再需要从图书馆和书店寻找真实文本,而是可以在自己的电脑上下载文本并根据这些文本编写材料。此外,学习者可以自由选择完成任务的方式——离线处理所选文本(比如使用打印的文本和材料)或者在线处理。

网络为语言学习提供巨大可能性的另一个方面是它作为新闻媒介的功能。学习者可以将在线音频/视听新闻与印刷报纸上的新闻进行比较。学习者还可以执行新闻任务,将现场视听输入转换成印刷品,或重新制作来自在线报纸、新闻机构或BBC在线的书面新闻报道,通过不同的媒体进行展示。

8.阅读完整本书,您觉得本书的写作对外语教育论文撰写有什么启示?为什么?

贾老师:这个问题没有统一的答案,每位老师读完之后的感受也不大一样。在这里,我分享几点自己的思考:

1)理论与实践结合。作者不仅对真实性任务进行了分类,提出了自己的理论框架,而且作者给出了如何运用每一类真实性材料设计教学任务的具体、详实的案例。我个人非常喜欢511章最后的Tasks小节。

2)理据性强。作者在论述自己观点时,都有非常清楚的理论,可读性很强。比如,在第二章,作者从二语习得的重要理论出发,阐释真实性文本的重要性。

3)结构清晰。我们看到章节目录时,能很清楚地了解到本章的主要内容和框架结构。

读者提问

1. 请问贾老师,“literature with a capital L”与”literature with a small l”的区别是什么?

贾老师:literature with a capital L”通常指的是现代文学概念,即借助各种修辞及表现手法所完成的语言艺术作品,如散文、剧本等;“literature with a small l”指广义上的文学概念,人类用语言完成的一切作品,包括历史、政治等文化形态。

2. 书中作者建议教师设计文学作品相关的问题,设计应当聚焦于提升学生欣赏文学的能力而非学生文本的理解,是否可以举例说明怎样的问题算是聚焦提升学生欣赏能力的题目呢?

贾老师:这个问题每个老师根据自己的教情和学情可能有不同的想法。比如我的思考是:可以提问学生“作者在文中用到了哪些修辞手法?”“作者在此处使用修辞手法有怎样的深层含义?”都是旨在帮助学生更好地品读文本,从而提高感悟文本的能力。

3.请问贾老师,新闻采访与自发的对话有什么不同呢?

贾老师:有两个层面的不同:

1)对象上看,自发对话具有自我限制性,往往只涉及交谈双方。新闻采访表面上只涉及交谈双方,但实际上是一种展示性的对话,面向广大观众。

2)目的上看,自发对话交谈内容比较随意,可以是信息告知、交流、争吵等,而新闻采访的对话更多是“走流程”,缺少回答者真实的反应。

4. 如何去测量英语新闻的难度?

贾老师:实际上这个问题涉及文本难度的测量,一般来说,文本难度测量有不同的指标、工具和测量软件。可读性是与其对应的一个概念,内涵也是非常类似的。不管是英语新闻还是说其他类型文本的难度测量,我们可以利用Word文档中的Flesch Reading Ease测量文本的可读性。

当然呢,国外还有其他文本难度的测法,每种测法衡量的重点不一样,所以结果可能会有一点差异。另外,华南师范大学金檀老师之前研发了英语文本指南针,可以把英语新闻的文本粘贴到英语文本指南针里,然后会得到相应的难度指标,并且这个指标结果还和《中国英语能力等级量表》直接对应。

5. 能否请您谈一谈您对外语测试中使用真实性任务的看法?

贾老师:现在很多语言测试都在强调使用真实性任务,很多测试中也使用了大量的真实性任务。

外语测试使用真实性任务可以有效地推动学教测一体化,也就是说测试的就是今后生活或工作当中可能会遇到的场景,那么在教、学的过程中,也都是聚焦这些真实性比较强的任务,这样会有效提升外语教学的成效。

另外,也非常推荐各位老师去读一篇文章:

融合思辨能力与跨文化交流能力的语言测试任务设计——以“国际人才英语考试”为例(文/杨莉芳)

6. 我能找到的适合高中生语言水平的真实的诗歌文本多为儿歌、儿童诗,但是这些材料不适合高中生的欣赏水平和心理发展水平,而适合高中生欣赏的诗歌其语言难度又太大了,这个问题如何解决?

贾老师:就我个人的目前有限的经历来看,将诗歌融入高中生外语教学是很有难度的,因为在高中阶段,学习者可能有大量日常文本输入,而诗歌的文本密度非常的高,可能对学生挑战难度非常大,再加上诗歌的文学性又比较强,可能对于高中生来说,挑战性较强,我个人觉得可能要慎重地去选择。

另外,建议教师们可以结合多个版本的高中教材,将素材整合并加以利用,这样可以避免自己盲目地去寻找文本,但同时也可以有效地开展教学。

转自:“外语学术科研网”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