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引 言
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时代背景和国际人才竞争的大格局下,如何培养和造就一批拔尖创新人才,已经成为当前我国“双一流”高校的工作重点。教育部启动的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旨在培养中国自己的学术大师[1]。该计划于2019年启动,目前仍然处于前期摸索阶段,国内[2-7]和国外[6-14]拔尖人才培养方式差异较大,评判标准也各不相同,可供研究的拔尖学生培养模式和数据均不足。尤其是,计算机作为一门高度重视实践的学科,当前针对拔尖人才培养的研究,往往从宏观上探讨人才培养模式[15-18],探讨中外培养模式差异与特色培养方式[19-20],或分析一至三所典型高校人才培养模式[21-27],缺乏对不同地域文化和学科特色的国内外高校进行综合性对比分析,以及对计算机学科拔尖人才实践教学模式的系统性总结。
1 国内外拔尖人才培养现状
1.1 拔尖学生培养研究
拔尖人才培养的内涵,既包括教育思想、培养目标等宏观因素,又有培养环境、师资配备以及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等具体内容。现有研究主要从3个方面展开:①宏观研究。系统性总结高校荣誉学院的历史和结构[15],学生成功培养模式[16],以及通过智力和学术上的竞争使学生获得显著的成长[28]。②中外对比。分析国内外精英教育价值增益及衡量方式[17],对比中国与欧洲高等教育的联系与区别[18],总结顶尖人才培养经验[29]。③特色培养。探讨如何利用学科交叉融合与竞赛实训进行拔尖人才的培养[30],以及通过产学研合作创新驱动 [19]培养具有时效性的高等人才 [20]。
1.2 计算机专业实践教学
我国于1993年建立《计算机类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为计算机人才培养建立了系统体系与目标[31]。近年来,从培养目标[32]、培养模式[33]、科研导向 [34]等不同角度进行了探讨,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①新工科人才培养。设计以项目为中心的计算机人才培养模型,以项目为载体同步培养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提升实践能力[35-37]。②典型高校分析。针对国外几所大学进行小规模调研,包括麻省理工、斯坦福、卡耐基梅隆 [38]、牛津大学 [39]、帝国理工学院和布里斯托大学,从不同方面对比其培养模式[40]。
2 国内外拔尖计算机人才培养比较分析框架
针对拔尖学生的实践教学模式对比分析,主要有以下两个目标。
(1)目标1:总结国内外一流高校实践教学共性特点。在全世界范围内选取兼具综合性和学科代表性的高校作为主要研究对象。面向计算机基础学科的拔尖人才培养,综合考虑全面性和典型性等因素,选取具有明显优势和代表性的26所国内外高校作为主要研究对象。①14所国内高校:依据《教育部公布首批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名单》[41],选取计算机科学学科首批的12所大陆高校(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南京大学、浙江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电子科技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国防科技大学及我校),以及计算机学科排名最高的香港科技大学和香港中文大学。②12所国外高校:涵盖“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学排名THE”“软科世界大学学术排名ARWU”“QS世界大学排名”“U.S. News世界大学排名”四大权威大学排名中,计算机学科排名位分别居前10名、前20~30名和前40~50名的高校;同时保证选取的高校分布于美国、欧洲、澳洲、亚洲等不同地域。分别是麻省理工大学、卡耐基梅隆大学、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剑桥大学、康奈尔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佐治亚理工大学、帝国理工学院、英属哥伦比亚大学、伊利诺伊大学厄巴纳—香槟分校、悉尼科技大学、阿卜杜勒阿齐兹国王大学。
(2)目标2:分析不同维度下拔尖人才培养模式差异性。从培养目标、培养环境、师资配备、授课方式、社会资源5个维度,全面分析挖掘实践教学培养模式的共性、差异性和关联性。为确保研究的全面性和广度,本文既总结分属不同地域的中外大学的共性特点,又选取典型案例介绍其特有培养模式。同时,以计算机科学专业的教学与课程体系为细粒度研究对象,从学科核心课和学科特色课两个方面,总结计算机实践教学特点。
3 拔尖人才培养中实践教学模式综合分析
3.1 培养目标
1)共性特征。
国内外院校在课程设置上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推进学科交叉融合,进而激发学生的潜能。同时,注重学生的全方位发展,强化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意识,培养德才兼备的计算机专业拔尖人才。
2)典型院校案例分析。
依据计算机学科的特点,不同高校制订了各具特色的培养目标。
(1)拓实基础。清华大学开设“学堂计划计算机科学班”作为计算机科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构筑基础学科人才培养特区,注重综合素质的培养[1];南京大学注重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哈尔滨工业大学遵循“知识与兴趣、能力与意识、素质与品德”的培养理念,因材施教。
(2)创新能力。北京大学采用个性化培养的方式来挖掘学生的发展潜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旨在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优秀计算机人才;西安交通大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宽阔视野和宽厚基础,强化创新能力培养。
(3)科研实践。华中科技大学以培养科学素养为目标,着力培养学生科研实践能力;电子科技大学实行“以学促研、以研促学、研学引领”的拔尖人才培养目标;香港科技大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问题解决能力。
3.2 培养环境
1)共性特征。
国内外高校往往面向科研实践,为拔尖人才培养建立高水平的实验室,提供良好的科研软硬件条件,支撑小班化、个性化的培养模式。同时,计算机学科具有高度国际化的特征,因此,各高校通过开展国际交流计划,为学生提供一流的英文培养环境和国际化资源,对学生及时掌握计算机学科快速发展的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边缘计算等技术至关重要。
2)典型院校案例分析。
(1)实践平台。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搭建诸多国家级、省部级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国家工程中心,为高端人才培养提供了实践基地,支撑实验实践教学和科研创新。
(2)国际交流。国内诸多高校均通过和国外一流大学合作、设立国际交流基金等方式,将境外学习项目与培养计划有机结合,对拔尖计算机人才进行联合培养。在国际上,美国华盛顿大学通过提供丰富多样的体验式开放交流活动,使学生可以和来自世界不同国家、文化、专业的优秀同学进行交流 [8]。
3.3 师资配备
师资配备是高校构建课程体系的根本,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对学生的培养质量至关重要。
1)共性特征。
国内外高校均为拔尖人才的培养配备了雄厚的师资,其中往往由院士、教授等顶尖学者作为学科带头人,为学生树立学术大师的榜样。同时,将导师制引入本科学生的培养,由年轻教师在一线指导学生从事科研和教学实践活动,并进一步邀请领域知名学者、产业界资深人员进行授课与讲座。
2)典型院校案例分析。
(1)大师引领。北京大学开展“大学堂”顶尖学者讲学计划,通过学业顾问导师制引入多个海内外知名学者;哈尔滨工业大学制订“紫丁香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计划”,举办“名师小班行”“教授接待日”等特色活动。
(2)一流团队。国内外高校已形成各具特色的人才培养团队,组建了多只国家级和省级教学团队。例如,牛津大学在继承中古大学传统与弘扬现代大学使命上找到了平衡点,针对本科人才培养构建了多个一流教学团队[13]。
3.4 授课方式
授课是高校人才培养的主要方式,具体体现在对学生的培养方案和方法。
1)共性特征。
相对于传统本科生的培养模式,拔尖学生的培养,往往使用小班化、多元化、个性化的方式。在学生本科阶段就采取导师制、书院制的培养方式,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2)典型院校案例分析。
(1)本研衔接。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诸多高校在学生本科入学时就为其配备专门的新生导师,创建“通过研究学习”人才培养体系[2-3],将本科与研究生培养结合起来进行总体规划与考虑,实施本研一体培养。
(2)特色培养。上海交通大学探索“好奇心驱动”拔尖人才培养模式 [6];浙江大学采用小班化、研讨式教学模式,实行个性化课程。类似的,华盛顿大学和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均为优秀学生提供专属课程,并在每学期根据学生特点调整课程。
3.5 社会资源
社会资源即高校为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提供的学校之外的教学、科研等条件。
1)共性特征。
社会资源主要分为两个部分:①国际交流。包括参加国际暑期学校,邀请国外名校学者来校进行短期访问,组织拔尖学生出国交流等多种形式。②外部科研平台。通过产学研合作,广泛和外部企业合作,共同搭建校企联合科研实践平台。
2)典型院校案例分析。
(1)国际交流。北京大学与数十所国外一流大学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上海交通大学设立“吴文俊人工智能荣誉博士班”,与国外顶尖大学进行联合培养;电子科技大学设立“珠峰海外科研实习计划”“珠峰国际菁英营”等多个国际化交流项目。
(2)荣誉学院。美国麻省理工大学为计算机人才培养设立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11];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依托荣誉学院,举办丰富的年度活动和社团活动,为学生的学业和人际关系提供了巨大的机会和多样性[9]。
4 计算机学科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对比分析
4.1 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
通过调研中外26所著名高校的本科课程设置,将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分解为公共基础课、学科核心课和学科特色课三大类,如图1所示(注:部分高校未提供公开课程信息)。
(1)公共基础课为通识教育课程,旨在全面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文化素质,使学生具有较好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
(2)学科核心课注重培养学生掌握扎实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分析和求解能力,能够将数学、自然科学、工程基础和计算机专业知识融合,提出创新方法,解决复杂专业问题。
(3)学科特色课则是各个高校结合自身培养目标和社会资源,为学生提供的计算机理论、技术、应用及交叉学科融合的特色课程,主要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提升其科学研究能力。
如图2所示,国内高校设置的公共基础课与学科核心课数量基本一致,占比分别为41%和45%,而学科特色课所占比例较少,仅为14.43%;国外高校则更注重学科核心课,其所占比例达53%。
4.2 课程体系对比分析
针对实践教学模式,重点分析计算机专业学科核心课和学科特色课,选取代表性课程(即设置最多的10~15门课程)进行比较分析。
4.2.1 学科核心课
设置合适的计算机学科核心课程,既要引导学生完成基础理论和系统知识的学习,又能结合自身兴趣和优势,提升计算机科学科研、应用创新能力和交叉领域融合创新能力。
如图3所示,国内高校设置了诸如算法设计与分析、计算机网络、操作系统、编译原理等计算机专业课程。同时根据不同计算机学科方向,设置了诸如GPU计算及深度学习、嵌入式系统、接口技术等课程,细化学生培养方向。相比之下,国外高校在学科核心课的设置上给学生提供了更多的选择,更加强调课程的前沿性,如广泛开设机器学习、网络安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课程,并设置个人项目,更注重培养学生的个性化培养。
4.2.2 学科特色课
学科特色课针对计算机学科重应用实践、前沿技术发展快的特点,着重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前沿科学问题科研能力。如图4所示,国外高校更注重这一类课程的设置,将丰富的教学资源和社会资源引入课堂和实验室,鼓励企业更多参与人才实践能力培养。典型课程如机器人技术、仿真与建模等,兼具实践性和前沿性。同样的,国内高校学科特色课的设置也注重工程实践与科技创新,典型课程包括数字图像处理、数据挖掘、自然语言处理等。
4.3 典型中外高校分析
(1)课程设置比例。选取3家国内典型高校(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和我校)及3家国外典型高校(卡耐基梅隆大学、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和帝国理工学院),对比其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设置。图5显示,清华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学科核心课占比均超过50%,同时设置了更多的学科特色课,占比分别为8%和17%。3所国外高校设置了更高比例的学科核心课,占比分别为50%、43%和50%。
(2)学分设置。统计中外各高校学生申请学士学位所需的学分,结果如图6所示,各个高校对总学分的要求差别不大。其中,麻省理工大学和卡耐基梅隆大学相对更高,说明这两所高校对拔尖学生提出了非常高的培养要求,尤其学科核心课与学科特色课的学分高于其他学校。
图7对比清华大学、我校、哈尔滨工业大学、华中科技大学、麻省理工大学、卡耐基梅隆大学、悉尼科技大学和新加坡国立大学8所高校的学分要求。可以看到,大部分高校中学科核心课的学分所占比例最高;同时,国内高校的专业基础课学分更高一些,开设了更多的人文社科类和工具类课程;在学科特色课上,国外高校有更高要求,反映了国外学生更愿意参与到自由度更高的课程或项目中,或参与更加开放式的课程学习。
5 结 语
通过对26所国内外一流高校进行对比分析,可以为培养具有中国特色的拔尖人才和学术大师提供有效建议。
(1)深化拔尖计算机人才培养理念。当前我国正致力于实施拔尖人才培养计划,提升高端人才供给自主可控能力,其中深化培养理念是重中之重。首先,拔尖计划应培养具有扎实理论基础与卓越实践能力的人才,要对现有标准化、批量式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更重要的是,应全面提升德智体美劳综合素质,强化思政教育,培养德才兼备且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的人才。
(2)重视计算机人才创新能力的培养。国家实施拔尖人才培养计划,旨在培养创新意识突出、具有良好学术潜力的未来领军人才。因此,要依据计算机专业特色,根据学科特点和国际发展前沿,遵循人才培养规律来探索适应拔尖人才成长的课程体系,设置合适的学科核心课和特色课,兼顾系统性、完整性和前沿性。
(3)通过学科交叉融合提升实践能力。计算机学科注重应用实践,一流的计算机学科要在“计算机+X”框架下,依托校企合作实验室将计算机知识应用于各个领域,为人才培养提供广阔的实践平台。即通过设计多学科交叉与融合项目,以项目实践为载体同步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动手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素质。
(4)优化个性化教学体系和资源配置。传统授课式教学方式已经无法满足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需求,计算机拔尖人才的教学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国内外一流高校普遍采取的小班化、导师制,已成为实践能力培养的主要模式。其中顶尖学术大师引领、青年教师做学术导师、宽松自由的校园氛围以及丰富的国际交流资源,均是个性化教学体系的关键部分。
参考文献:
[1] 李曼丽, 苏芃, 吴凡, 等. “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的培养与成效研究[J].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2019, 40(1): 31-39.
[2] 郑泉水. “多维测评”招生: 破解钱学森之问的最大挑战[J]. 中国教育学刊, 2018(5): 36-45.
[3] 陈虎, 曹宇, 方新贵. 北京大学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探索[J]. 高等理科教育, 2015(2): 60-65.
[4] 孙兴文, 高翔, 匡云艳. 有机化学实验课程优化及教学实践: 围绕拔尖学生培养[J]. 大学化学, 2019, 34(10): 101-104.
[6] 应质峰. 复旦大学开放式拔尖学生培养模式的实践与探索[J]. 国内高等教育教学研究动态, 2015(1): 10.
[6] 沈悦青, 叶曦, 章俊良, 等. “好奇心驱动”拔尖人才培养模式的经验与思考[J]. 中国大学教学, 2019(增刊1): 30-35, 71.
[7] 杨凡, 周丛照. 科教结合协同育人: 中国科大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 中国大学教学, 2015(1): 20-22.
[8] 孙冬梅, 陈霞, 陈昂昂. 荣誉项目: 美国高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华盛顿大学为例[J]. 教育与教学研究, 2015, 29(8): 8-11.
[9] 王瑞, 刘成柏, 迟晶. 研究型大学本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比较研究: 以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荣誉学院为例[J].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2020, 36(1): 137-140.
[10] Jennifer M S, Stephen M K, Stephen M K, et al. The Harvard sampler: Liberal education for the twenty-first century[M].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11.
[11] MIT School of Engineering. NEET New engineering education transformation[EB/OL]. [2019-04-25]. http://neet.mit.edu/.
[12] Stanford University. Academic advising at Stanford[EB/OL]. [2019-11-02]. https://advising.stanford.edu/.
[13] Jurkowski S, Mueller B. Co-teaching in inclusive classes: The development of multi-professional cooperation in teaching dyads[J]. Teaching and Teacher Education, 2018(75): 224-231.
[14] Smith P J. The professionalization of honors education[J]. Journal of the National Collegiate Honors Council, 2020, 21(1): 3-18.
[15] Corces-Zimmerman C. Why honors? A critical case study of value and status in honors education[D]. Tucson: The University of Arizona, 2020.
[16] Diaz D, Farruggia S P, Wellman M E, et al. Honors education has a positive effect on college student success[J]. The Demonstrable Value of Honors Education, 2019(55): 59-91.
[17] Savage H E. Honors value added: Where we came from, and what we need to know next[J]. The Demonstrable Value of Honors Education, 2019(50): 13-26.
[18] Cai Y. China-Europe higher education cooperation: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J]. Frontiers of Education in China, 2019, 14(2): 167-179.
[19] 陈恒, 初国刚, 侯建. 国内外产学研合作培养创新型人才模式比较分析[J]. 中国科技论坛, 2018(1): 164-172.
[20] 张燕堂, 张颖, 杜伟. 创新创业高等人才培养的国内外比较分析研究[J].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2018, 34(3): 76-79.
[21] 李纯成. 国内外高层次现代气象人才培养模式对比研究[J]. 教育现代化, 2018, 5(39): 5-7.
[22] 瞿群臻, 王萍. 国内外高技能物流人才培养模式比较研究[J]. 科技管理研究, 2011(22): 137-140.
[23] 杨世关, 李继红, 董长青. 国内外新能源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对比与分析[J]. 中国电力教育, 2013(6): 58-61.
[24] 廖晓虹. 国内外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比较研究[J]. 高教学刊, 2019(8): 22-24.
[25] 史兴松, 牛一琳. 国内外翻译硕士人才培养模式对比研究[J]. 中国翻译, 2020, 41(5): 63-70.
[26] 李坦英, 俞双燕. 健康服务与管理人才培养路径: 基于国内外比较研究[J]. 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 2018, 38(10): 1278-1281.
[27] 王泽龙, 段晓君. 国内外一流系统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比较分析[J]. 高教论坛, 2020(5): 52-54.
[28] Hébert T P, McBee M T. The impact of an undergraduate honors program on gifted university students[J]. Gifted Child Quarterly, 2007, 51(2): 136-151.
[29] 任丽蓉. 新时代高校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建议: 基于国内外一流大学的研究[J]. 收藏, 2020(2): 101-102.
[30] 彭军, 张晓勇, 文孟飞, 等. 依托学科交叉融合与竞赛实训的人才培养探索实践[J]. 工业和信息化教育, 2022(3): 67-71.
[31] 蒋宗礼. 基于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的本科计算机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思考[J]. 中国大学教学, 2015(5): 18-21.
[32] 刘晔, 朱安民, 明仲. 立德树人、需求引领、以能力培养为中心的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J]. 计算机教育, 2021(8): 79-82.
[33] 李红艳. “双高”背景下高职院校计算机类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新模式研究[J]. 工业技术与职业教育, 2021, 19(4): 31-33.
[34] 王宏志, 史宁, 邬向前, 等. 计算机学科科教融合拔尖人才培养[J]. 计算机教育, 2022(2): 9-12.
[35] 吴丹, 陈曦, 徐小芸. 国内外高校数据科学人才培养调查研究[J]. 文献与数据学报, 2019, 1(2): 24-38.
[36] 张磊, 何杰, 姚琳, 等. 以项目为中心的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设计与实践[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21(5): 76-81.
[37] 杨书新, 兰红, 蔡虔. 新工科背景下的计算机类专业人才培养探索与实践[J]. 计算机教育, 2021(6): 47-51.
[38] 耿乐乐, 符杰. 世界一流大学人工智能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及启示: 基于麻省理工学院、斯坦福大学和卡内基梅隆大学的比较分析[J]. 现代教育技术, 2020, 30(2): 14-20.
[39] 谷腾飞, 张端鸿. 英国高校人工智能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以牛津大学为例[J]. 中国高校科技, 2021(9): 51-56.
[40] 李钰. 人工智能热潮下英国顶尖研究型大学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 世界教育信息, 2021, 34(1): 42-50.
[4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教育部公布首批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名单[EB/OL]. (2020-09-17)[2022-09-17]. http://www.moe.gov.cn/jyb_xwfb/gzdt_gzdt/s5987/202009/t20200917_488442. html.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面向云平台短时作业的集群调度器配置优化关键技术研究”(61872337);教育部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研究课题“基于大数据全生命周期技术的中外拔尖学生培养模式比较研究”(20212011)。
第一作者简介:韩锐,男,北京理工大学研究员,研究方向为计算机教育理论研究,hanrui@bit.edu.cn。
引文格式:韩 锐,李 爽,刘 驰. 计算机专业拔尖人才培养中的实践教学模式研究[J].计算机教育,2023(4):128-135.
转自:“计算机教育”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