乍看上去,黄金时代的荷兰人颇给人一种天之骄子的意气风发之感,以局促一隅常患水侵之灾的恶苦之地和人数并不众多的国民,居然能和老大帝国西班牙一打就是80年,终于挣得自由身,且更是在英法两大王朝国家的夹击下,领全球海上贸易风骚上百年,让人不能不以奇迹视之。
但是在艺术史大家西蒙·沙玛的笔下,意气风发的黄金时代荷兰人却常给人以纠结之感。期待强力领袖,又怕出现独裁者。要防止强敌入侵,又怕统治阶层坐大,侵凌自己的权利。对社区更忠诚,又冀望更大范围和更高层面的团结,以更有效应对强敌环伺、水灾频仍的天人威胁。想成为更大的共同体的一部分,但同时又不想失去自己的独特族群和文化身份与自治地位,以至于常常纠结于是不是要超越南北之争和“地图炮”情结,真正抱团成为尼德兰人,还是荷兰人,抑或弗兰德斯人,或者干脆还是继续做阿姆斯特丹人。
及至挣得自由身,则又陷入道德与享乐、宗教与世俗间的种种张力与纠结。既标榜道德,又不愿意放弃奢华。然而在享受奢华生活时,又怕逾越本分,遭致天谴。对于家庭妇女儿童的角色也愁肠百结:何为家庭与社会的合适边界,如何既尊重妇女的独立地位,又让她们安于相夫教子,儿童是纯真的天使,还是要严加看管的小大人?种种犹疑,不一而足。
这种状态被西蒙·沙玛归结为“富庶的窘境”,其实质则是一个刚刚踏入现代富裕之境的社会如何安放自己的初心,个人又如何在一个复杂的充满种种冲突与张力的富裕社会安身立命。具体到黄金时代的荷兰人而言,则是如何理顺宗教与世俗间的关系。
前现代社会特有的命运无常之感,使人们养成了更多求助于宗教和道德来应对精神困顿的习惯,如今叠加与财富相处的不适与不安,更令宗教安抚人心的功能不可或缺。对荷兰人而言,宗教更多了一层革命建国教的神圣色彩。面对强敌和洪水的交加进逼,充满宗教狂热的加尔文教派引用圣经情节譬喻现实,将荷兰人构建为天选之子以鼓舞人心,为荷兰的独立与富强立下功勋。有如此历史光环给予背书和加持,加尔文教派动辄欲携神意干涉荷兰人日常生活的念想,特别不容易被遏制。尤其是荷兰在获得独立后不久,又遭逢战火复燃、风暴潮侵袭等各种天灾人祸,适足成为上帝震怒、对荷兰人忘却初心放浪逾矩行为进行惩罚之明证。
然而面对神权的光环和现实生活中的种种挫折与张力,荷兰人守住了政教分离的底线,在尊重宗教权威的同时,坚持以世俗政权来规范社会,并以各种变通和妥协之道来应对“富庶的窘境”,比如以国家庆典和宗教节庆乃至自治团体活动的名义饮酒作乐。人们如今只记得郁金香狂热,对于荷兰人堪称经典软着陆的善后处置则语焉不详。书中的相关记载表明,荷兰人深谙迂回前行之道,明白如果因为众人一时的狂热,而永久惧怕风险,只会扼杀社会生机与活力,则长期可持续发展几无可能。
当然荷兰人并没有绝对摒斥宗教对俗常生活的干预。他们冀望充分发挥宗教矫正时弊、抚慰人心、提供救济的功能,对宗教缓和社会矛盾提高社会凝聚力的作用,也有着深刻的体认。
关键是摆正信仰和世俗两者之间的关系。宗教和道德赋予人生终极意义,而人生的日常意义则在于现世安稳。道德提供意义和凝聚力,维系社会秩序,如果人生只是物质主义的追求,人们容易陷入精神涣散和虚无主义。如果生活只是一场不懈的斗争和克己复礼,而拒绝享受现世生活提供的富足享乐,则人之所以为人的意义究竟何在。加尔文派对于事功的过于强调,不仅不足以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反而有撕裂社会的风险。
只有理顺了天理和人欲之间的关系,才算真正跨进了现代社会。荷兰人的种种纠结和为克服这种种纠结付出的努力,以及所取得的算不上完美但可以接受的成果,给出了一个现代社会的初始范本。在纠结中前行,远胜过义无反顾走回头路。后者看似果决,其实归根结底只不过是一种因智识懈怠的因循守旧和处于对未来恐惧的循规蹈矩而已。
回头看去,荷兰人的成功源于制度层面上的政教分离。这种分离不仅仅是指避免有形的神权政治,而是要将宗教信仰归入个人领域,不得以宗教和道德之名强力干预社会运行。从这个意义上讲,连美国也都没有完全理顺宗教在社会生活中的角色张力:动辄道德感爆棚,以宗教为推手,以宪法为名,发动一次次法律战争,要全社会都感恩清教徒的礼物等等。
与荷兰人富庶的困窘相仿,当时在欧亚大陆的另一端,大明王朝也迎来自己“纵乐的困惑”。
在黄仁宇看来,大明不敌八旗,是因为简单的前现代社会组织,动员力往往更胜于刚踏进现代门槛的白银经济。而在当时(甚至现在),有不少儒生将大明的挫败归因于放浪形骸的生活和道德的堕落。由此明清鼎革带来了双重创伤,既有对经济发展带来堕落的恐惧,又有富庶社会不敌简单横暴的前现代组织的宿命感。
17世纪欧亚大陆两端富裕社会的遭遇及其遗绪,令人感慨唏嘘。富庶的复杂社会,必然比简单小农社会难以驾驭。人们必须面对利益的分化和阶层的动态重组,应对得法,则可迈入长治久安之局。如果一次次努力总是换来西西弗式挫败,总是停留在前现代半成品社会阶段,则人们的心理容易陷入宿命观,认为一切努力最终都敌不过命运的拨弄。这当然不利于一个稳定且有活力社会的建成。
如果更因此陷入到前现代简陋社会效率更高、道德也更为高洁的迷思,对于国家社会和民族而言显非吉兆。总想回归苍白素净的起点,回归甘地的纺车时代,也是一种准神权政治。历史和现实都证明,神权政治无法有效应对复杂社会的张力,只能在将社会强行拉回简陋粗鄙状态的过程中,对先进生产力和社会生机造成戕害。世上安得两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只有将道德和准宗教情怀放到合适的位置,驾驭富裕社会带来的冲突和张力,才能平稳前行。
(本文原载于《中国新闻周刊》,经授权转载)
图片
富庶的窘境
图片
黄金时代荷兰文化解析
图片
〔英〕西蒙·沙玛 著
晓庄 译
2022年6月出版
ISBN:978-7-100-21009-6
【内容简介】
西蒙·沙玛在这部开创性的杰作中探索了荷兰文化的神秘矛盾,这个国家从无到有发明了自己,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富裕程度,并生活在被幸福腐蚀的恐惧之中。借助大量历史文物、文献和精美的艺术作品,沙玛对17世纪这个匮乏之海的繁荣小岛做了全景式的文化解析,从血腥的起义到搁浅鲸鱼引发的不祥之兆,从对住宅的精良装修到对洁净的狂热崇拜,从对口腹之欲的贪婪到道德上的节制和反省,从勤俭持家的主妇到对郁金香的疯狂投机,从自我如何庆祝到如何被敌人诽谤,从对祖国对家庭的眷恋到对儿童的过度宠爱。在作者笔下,荷兰文化主要不是文学艺术成就,也不是一种固定的体制法则,而是在一种共同的历史经验中形成的共有的习惯和集体的记忆。
图片
【作者简介】
西蒙·沙玛(Simon Schama),英国著名历史学家,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历史学和艺术史的大学教授(University Professor),专长于艺术史、荷兰史、犹太人史和法国史。同时,他还是英国广播公司的纪录片撰稿人和解说。毕业于英国剑桥大学基督学院,曾在剑桥大学、牛津大学和巴黎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任教,1995年被遴选为剑桥大学基督学院的荣誉成员,2015年成为英国学术院通信会员,2017年成为英国皇家文学协会会员,2018年被英国女王册封为爵士。代表作有《爱国者和解放者》《富庶的窘境》《公民们:法国大革命编年史》《风景与记忆》《英国史》《艺术的力量》《犹太人的历史》等。
图片
【译者简介】
晓庄,自由译者,毕业于北师大历史系,曾在中央党校任教,后长期在澳门工作。代表译著有《绝对主义国家的系谱》(合译)、《人类与大地母亲:一部叙事体世界历史》(合译)。
图片
目录
前言
导言 巴达维人的性格
第一部 形成
第一章 道德地理
一、水牢的秘密
二、水的考验
第二章 爱国主义的圣典
一、不确定的疆界
二、编年史
三、圣典
第二部 做与不做
第三章 宴饮、斋戒和及时赎罪
一、沙滩上的鲸鱼;墙上的字
二、感恩的膳食
三、冥国之火和王水
第四章 幸存者的唐突
一、在战神马尔斯和商业之神墨丘利之间
二、“这块大海没有消化的呕吐物”
第五章 富庶的窘境
一、丰饶
二、在金钱女王的国度
三、不受约束的金钱:“我投资,他投机,他们赌博”
第三部 生计与成长
第六章 主妇和贱妇:家庭与市井
一、洁净和虔诚
二、英勇的主妇
三、诱惑与恐惧
第七章 在儿童共和国中
一、小淘气包
二、在风车和学步车之间
三、以大寓小:孩子的游戏?
四、保障婴儿安全;一个荷兰接生婆的日记
五、椒盐卷饼和小狗
第四部 分水岭
第八章 槛内,槛外
一、大门
二、蠕虫
我奋斗了,我幸存下来了
附录 文化的价格
1. 一位泽兰贵族的藏书
2. 两位阿姆斯特丹市民的藏画
3. 一个阿姆斯特丹旅馆的陈设和配件
4. 一位弗里斯兰接生婆的收入(1696 — 1745 年)
注释
关于荷兰人“心态”历史的书目导读
插图目录
索引
转自:“商务印书馆学术中心”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