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三点半线上讲座|宾我、我的身体性自我和主我:现象学对习性身份的解释
2023/5/17 14:11:46 阅读:131 发布者:
主题:
宾我、我的身体性自我和主我:
现象学对习性身份的解释
主讲人:
Maren Wehrle
(鹿特丹伊拉斯谟大学哲学学院副教授)
主持人:
王春明
(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副教授)
评论人:
蔡文菁
(上海交通大学哲学系教授)
罗志达
(中山大学哲学系(珠海)副教授)
时间:
2023年5月17日15:30-17:30
(北京时间)
地点:
Zoom:828-5333-4018
会议密码:678116
主讲人简介
Maren Wehrle
Maren Wehrle,荷兰鹿特丹伊拉斯谟大学哲学学院副教授,德国弗莱堡大学哲学博士,曾于比利时鲁汶大学胡塞尔档案馆任博士后研究员。主要研究领域为现象学、认知科学、哲学人类学和性别理论。代表著作包括《现象学导论》(Springer,2022)、《胡塞尔手册》(Springer,2017,合著)、《注意力的视域》(Wilhelm Fink Verlag, 2013)等。在Phenomenology and the Cognitive Sciences、Journal of Phenomenological Psychology、Journal of the British Society for Phenomenology、Husserl Studies等期刊发表论文多篇。
评论人简介
蔡文菁
蔡文菁,丹麦哥本哈根大学哲学博士,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教授,研究领域为西方现当代哲学、现象学。译有丹·扎哈维的《主体性和自身性》等。在《哲学研究》《哲学动态》及Human Studies、Husserl Studies等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论文十余篇。
罗志达
罗志达,博士毕业于哥本哈根大学,现任中山大学哲学系(珠海)副教授。目前主要的研究方向为欧陆哲学,侧重于胡塞尔现象学与现象学传统内部的争论,以及与当代认知科学,心灵哲学的交叉研究。在Journal of the British Society for Phenomenology, Husserl Studies , Continental Philosophy Review以及《哲学研究》等国内外期刊发表论文20余篇,著有《胡塞尔同感现象学研究》(2022)、译著《现象学的心灵》(2023)。
主持人简介
王春明
王春明,法国里尔第三大学(现法国里尔大学)哲学博士,现任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副教授、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研究员。主要研究领域为法国哲学、西方马克思主义,重点关注主体问题、意识形态问题。在《哲学研究》《复旦学报》等学术期刊发表论文十余篇。
讲座内容简介
习性(habit)的形成对于任何形式的身份认同都是至关重要的。因为它以类型化方式构建了我们与周围环境的接触,从而建立起了我们与环境的亲熟。也是有赖于习性的形成,我们接触到的对象拥有了恒久性、连贯性以及随之而来的同一性,世界也由此成为了一个可居住的地方。同时,我们自身也通过习性的表现而获得了一种实践潜能和个人风格,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习性身份。在报告的第一部分,我将通过区分习性的三个层次,即被动接受的习性、身体习性的和个人习性,来提供关于习性的一项现象学考察。其中习性的身体层次将是重点,因为它构成了习性身份的显著特征。我将试图说明习性身份如何能够使人应对自身身上或环境当中发生的剧烈变化。在报告的最后我将论证,为了能主动改变或转变自己的习性身份,人的身体性自我必须被加以主题化:我必须把我的习性行为认定为我(或我的文化)的类型化展现,只有这样我才能成为我已然所是的自我,也只有这样我才能够改变这个自我。
来源:复旦大学哲学学院
转自:“艺术与学术”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