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JIPB |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景蕊莲课题组发现小麦抗旱新机制

2023/5/17 10:06:53  阅读:64 发布者:

以下文章来源于JIPB ,作者JIPB

小麦是我国的主要口粮作物,干旱缺水严重制约其生产,亟需发掘利用优异基因资源改良小麦抗旱性。然而,抗旱基因发掘进展缓慢,其中一个重要限制因素是抗旱性评价困难。

JIPB近日在线发表了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景蕊莲课题组题为“DIW1 encoding a clade I PP2C phosphatase negatively regulates drought tolerance by dephosphorylating TaSnRK1.1 in wheat”的研究论文(https://doi.org/10.1111/jipb.13504)。该研究以干旱条件下叶片萎蔫程度为指标评价小麦保水力及抗旱性,通过图位克隆得到一个功能获得性基因DIW1/TaPP2C158,解析其功能,并找到其抗旱优异单倍型(图1)。   

通过筛选小麦矮抗58突变体库,克隆到控制干旱条件下苗期叶片萎蔫的功能获得型基因DIW1/TaPP2C158,其属于蛋白磷酸酶PP2C clade I家族。分析该基因超表达及CRISPR敲除小麦株系的表型,表明TaPP2C158负调控小麦抗旱性。Phos-tag试验揭示TaPP2C158能够使TaSnRK1.1去磷酸化,从而调控ABA信号通路中下游基因的表达。通过关联分析,找到了TaPP2C158提高保水力/抗旱性的优异单倍型。TaPP2C158C端变异导致其蛋白磷酸酶活性不同,进而表现为不同单倍型小麦的冠层温度、幼苗存活率差异。这项工作有助于了解小麦抗旱性的分子机制,为小麦抗旱性的遗传改良提供基因资源和分子标记。

景蕊莲课题组近年来在小麦抗旱基因资源发掘研究方面取得了一系列进展,揭示了调控根系形态(Li et al., 2019Wang et al., 2021; Li et al., 2022)、卷叶(Yang et al., 2022; Zhu et al., 2022)等多个抗旱相关性状的分子机制,以及小麦脱落酸信号通路中的重要基因(Wang et al., 2016; Xue et al., 2021; Zhang et al., 2023)。这篇发表在JIPB的论文进一步揭示了TaPP2C在调控小麦抗旱性方面的重要功能。

副研究员王景一、李超男和助理研究员李龙为该论文共同第一作者,景蕊莲研究员、毛新国副研究员和王景一副研究员为共同通讯作者。该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农业科学院重大科研任务和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的资助。

转自:“植物生物技术Pbj”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