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PCE | 华南师范大学王宇涛课题组揭示AMF激活非宿主植物的DAMP途径并导致“碳-磷交易”功能丧失

2023/5/17 10:03:29  阅读:109 发布者:

以下文章来源于植物与环境 PCE ,作者植物与环境 PCE

丛枝菌根真菌(arbuscular mycorrhizal fungi, AMF)能够与大多数维管植物的根系形成丛枝菌根(AM)互惠共生体,它们与宿主植物之间的“碳-磷交易”是AM共生关系的基石。地球上大约29%的维管植物种类无法与AMF形成菌根共生,被称为非宿主植物(non-host plants),其中包括许多重要的农作物。在自然环境中,AMF宿主植物通常与非宿主植物共同生长;因此,AMF地下菌丝网络将不可避免的与非宿主植物根系频繁接触和“互作”。揭示AMF与非宿主植物之间的“互作”不仅有助于理解AMF对植物群落的调控机制,也是充分利用AMF共生效益的重要前提。

近日,华南师范大学王宇涛课题组在Plant, Cell & Environment发表了题为“Arbuscular mycorrhizal fungi trigger danger-associated peptide signaling and inhibit carbonphosphorus exchange with non-host plants”的论文,系统阐明了AMF与非宿主植物相互作用的效应及其生理和分子机制。

该研究构建了非宿主植物(拟南芥、油菜与菜心)与AMF(异形根孢囊霉和摩西斗管囊霉)互作的实验系统,证实AMF能成功侵染单独种植的非宿主植物,并抑制非宿主植物的生长和发育。AMF对非宿主植物的侵染及抑制程度受AMF接种势的影响,与土壤养分条件和AMF种类的关系不大。结合运用13C稳定同位素标记-AMF特征脂肪酸色谱分析技术以及多种检测手段,首次证实AMF与非宿主植物根系之间缺乏“碳-磷养分交易”,揭示了与AMF互作过程中宿主与非宿主植物的核心功能差异。同时生理、生化和分子生物学实验显示,AMF强烈触发非宿主植物的防御反应。特别是拟南芥危险/损伤相关分子模式(danger/damge-associated molecular pattern, DAMP)中的植物激发子肽(plant elicitor peptide, PepPep-PEPR信号途径;Pep-PEPR途径核心受体基因(pepr1pepr2)的功能缺失极大缓解非宿主植物对AMF的防御响应,并降低AMF对非宿主植物生长发育的抑制效应;在野生型(而非pepr1-2 pepr2-1突变体)拟南芥中,外施合成的Pep降低了AMF的侵染水平,并很大程度上取代了AMF介导的生长抑制效应,证明Pep-PEPR信号途径是非宿主植物防御AMF侵染和介导非宿主植物生长抑制效应的核心参与者。

该研究加深了对AM生态功能的理解,为AMF在调控植物群落结构,改善农、林业生产等方面的合理应用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

AMF诱导非宿主植物生长抑制作用机制模型

原文链接:

转自:“植物生物技术Pbj”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