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中国棉花 | 棉蚜对吡虫啉和氟啶虫胺腈抗药性监测及抗性机理研究进展

2023/5/17 9:57:13  阅读:83 发布者:

以下文章来源于中国棉花 ,作者中国棉花

棉蚜Aphis gossypii的发生会直接影响棉花的正常生长发育甚至威胁产量。吡虫啉和氟啶虫胺腈是防治棉蚜的常用杀虫剂。但因长期使用,我国各地棉蚜已对其产生不同程度的抗药性。就棉蚜在我国三大棉区对吡虫啉和氟啶虫胺腈的抗药性水平以及抗药性机理进行归纳,为后续防治棉蚜中合理用药和抗性治理提供理论依据。

国内各棉区棉蚜对吡虫啉和氟啶虫胺腈抗药性监测进展

◆ 西北内陆棉区

西北内陆棉区主要分布在新疆、甘肃河西走廊一带。新疆是我国棉花主产区,占我国总体棉花生产的绝大部分。国家统计局统计数据显示:2021年新疆棉花种植面积为250.61hm2,占全国棉花播种面积的2.76%;皮棉产量为512.9t,占全国棉花总产量的89.50%。要保障新疆地区棉花生产安全,一定要时刻关注棉区的气候、病虫害等可能会威胁产量的因素。

在新疆南疆棉田为害的蚜虫有棉蚜、棉长管蚜、桃蚜Myzus persicae、拐枣蚜Xerophilaphis plothikovi和棉黑蚜A. atrata,主要为棉蚜和棉长管蚜。在北疆棉田为害的蚜虫种类主要为棉蚜、棉长管蚜和棉黑蚜。近几年对新疆棉蚜抗药性的监测发现,新疆多数地区的棉蚜已对吡虫啉产生了极高水平的抗药性,大部分地区的棉蚜对氟啶虫胺腈的抗药性也处于低抗或中抗水平(表1)。可见,短短几年时间,棉蚜对吡虫啉和氟啶虫胺腈的抗药性发展迅速。建议表1中田间种群对吡虫啉抗性倍数高于100的地区在防治棉蚜过程中避免使用该药剂,其他地区也要注意轮换使用其他作用机理不同的药剂。

◆ 黄河流域棉区

黄河流域棉区早期主要包括河北和山东两省、山西汾河下游、陕西关中、河南除南阳外、安徽、江苏两省淮河以北地区,现在主要包括天津、河北、山西、山东、河南、陕西。从表2可以看出,除山东滨州棉蚜对氟啶虫胺腈为低抗外,黄河流域棉区其他采集点的棉蚜对吡虫啉和氟啶虫胺腈的抗药性达到了中等至高抗水平。

◆ 长江流域棉区

长江流域棉区早期主要包括陕西汉中、河南南阳、四川、湖北、湖南、江西、浙江、安徽和江苏两省淮河以南、贵州和福建北部,现在主要包括江苏、安徽、江西、湖北、湖南。据报道,2014年湖北襄阳、安徽萧县棉蚜对吡虫啉的抗药性处于中抗水平,抗性倍数分别为26.7213.34,江苏东台棉蚜对吡虫啉则处于敏感水平(抗性倍数为1.48)。但因近年来缺乏相关报道,该棉区棉蚜对吡虫啉和氟啶虫胺腈的抗药性水平不得而知。

棉蚜对吡虫啉以及氟啶虫胺腈的抗药性机理研究进展

目前关于棉蚜对吡虫啉和氟啶虫胺腈产生抗药性机理的研究报道主要涉及解毒代谢增强和靶点突变引起的靶标敏感度降低2个方面。

◆ 棉蚜对吡虫啉和氟啶虫胺腈的解毒代谢研究进展

在棉蚜抗药性机理研究中常见的就是其解毒代谢能力增强,涉及的解毒酶主要为细胞色素P450cytochromeP450, CYP450)、羧酸酯酶(carboxylesterase, CarE)、谷胱甘肽S-转移酶(glutathione S-transferase, GST)。棉蚜吡虫啉抗性品系与敏感品系相比,CarEP450活性显著升高,GST活性也有所升高;抗性品系棉蚜体内的羧酸酯酶基因、细胞色素P450基因CYPCY3-1CYPCY3-2也与棉蚜对吡虫啉产生抗药性有密切的关系。在绿桃蚜氟啶虫胺腈抗性品系中,发现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转移酶(uridine diphosphate glucuronic acid transferases, UGT)基因UGT344P2和细胞色素P450基因CYP380C40很可能与其产生抗药性相关。而在氟啶虫胺腈抗性品系中棉蚜体内P450CarE活性显著升高,而且细胞色素P450基因CYP6CY13CYP6CY19的过量表达被证实与棉蚜对氟啶虫胺腈产生抗药性有关。三磷酸腺苷结合盒转运体(ATP-binding cassette transporter, ABC transporter)蛋白超家族,在解毒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已发现ABCA1ABCD1基因与棉蚜对氟啶虫胺腈产生抗性相关。此外,在氟啶虫胺腈抗性品系中还发现蜕皮激素受体(ecdysone receptor, EcR)、超气门蛋白(ultraspiracle proteins, DUSP)和保幼激素结合蛋白(juvenile hormone binding protein, JHBP)表达量升高,但卵黄原蛋白(vitellogenin, Vg)表达水平降低等现象,这与棉蚜产生抗药性后的适应性有关,但与抗药性的具体关系尚不明确。

◆ 棉蚜对吡虫啉和氟啶虫胺腈的靶点突变研究进展

吡虫啉的作用靶点为烟碱型乙酰胆碱受体(nicotinic acetylcholine receptor, nAChR),目前已鉴定出棉蚜nAChR的β1亚基R81TV62IK264E点突变和R81T-V62I共同突变等会引起棉蚜对吡虫啉的抗药性。通过分子对接发现,棉蚜nAChR的β1亚基R81TV62I单突变和R81T-V62I共同突变会改变棉蚜nAChR与吡虫啉的结合构象,导致nAChR与吡虫啉的亲和力降低。我国已在山西运城田间棉蚜品系中发现了V62IR81TK264E点突变,在湖北襄阳、安徽萧县和山东滨州发现了R81T点突变(杂合子),在河南郑州发现了R81T相应等位基因的纯合突变,在山东滨州和安徽萧县发现了K264E点突变。除此之外,抗吡虫啉棉蚜品系的nAChR6β1亚基基因表达量与敏感品系相比有所下降。虽然棉蚜对氟啶虫胺腈已产生抗药性,但暂未发现氟啶虫胺腈与棉蚜结合的亲和力有明显变化。

现阶段防治技术及展望

◆ 现阶段主要防治技术

现阶段防治棉蚜的主要方法依然是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等几类。农业防治主要措施有破坏棉蚜越冬环境,以减少越冬虫源;种植抗虫品种;加强田间管理促进棉花生长发育,提高棉株抵抗力;及时清洁棉田以及周边杂草、残枝等。物理防治方法主要为在田间设置黄板或黄皿诱蚜。生物防治措施主要有保护利用天敌,捕捉瓢虫、草蛉等天敌在棉田释放,并在棉田周围种植有利于棉蚜天敌生存的植被。同时,要注意对其他蚜虫适当放宽防治,目的是增加棉田天敌种群数量,利于棉蚜生物防治。

在棉蚜化学防治上,有以下3个抗性治理策略:首先,要对现有棉田进行棉蚜抗药性动态监测以了解本地棉蚜抗药性发展情况。因为,棉蚜种群一旦对吡虫啉产生抗药性,即便停止用药,短时间内(12代)也很难再恢复对吡虫啉的敏感性,且会对同种类(新烟碱类)以及有机磷酸酯类、菊酯类、氨基甲酸酯类、吡啶甲亚胺类等其他种类杀虫剂产生交互抗性。其次,在化学防治中可以添加增效剂磷酸三苯酯、增效醚等来提升杀虫剂毒力,从而延缓棉蚜对杀虫剂抗药性的发展。最后,轮用或者混用杀虫剂,避免长期单一使用吡虫啉或其他药剂。

◆ 展望

归纳整理了三大棉区棉蚜对吡虫啉以及氟啶虫胺腈的抗药性发展情况。总体上看,西北内陆棉区新疆和黄河流域棉区大多数地区的棉蚜对吡虫啉产生了极高水平的抗药性,在防治过程中应注意避免使用该杀虫剂。虽然对氟啶虫胺腈的抗药性多处于低到中等水平,但仍要注意与其他杀虫剂的混用或是轮换使用,防止其抗药性进一步发展。同时,各棉区应加强做好对本地棉蚜抗药性的监测工作,不限于吡虫啉和氟啶虫胺腈这2种杀虫剂。此外,应加强对棉蚜抗药性机理的研究,验证棉蚜对吡虫啉产生抗药性相关基因的功能,找到棉蚜对氟啶虫胺腈产生抗药性的关键途径等,以便于今后更好地防治棉蚜。

转载、转发请注明如下出处:

中国棉花,2023502):1-5.

https://doi.org/10.11963/cc20220212

本文转载自中国棉花

转自:“植物生物技术Pbj”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