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概念
全球化( globalization)是一种概念 ,也是一种人类社会发展的现象过程。全球化目前有诸多定义,通常意义上的全球化是指全球联系不断增强,人类生活在全球规模的基础上发展及全球意识的崛起。国与国之间在政治、经济贸易上互相依存。
全球化亦可以解释为世界的压缩和视全球为一个整体,是资本主义发展的新阶段,与互联网的发展紧密相联。全球化导致了”麦当劳化”现象,世界的文化被纳入进西方,尤其是美国的标准文化工业体系下。
在资本主义发展的后期,大众媒体出现大规模的兼并,所有的媒体被纳入盈利这条商业轨道,为全球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大众传播在实现盈利的同时,在这一过程中也起到了为全球化时代的资本主义经济进行意识形态和文化方面的宣传和渗透作用。
二、传播与全球化
麦克卢汉在1962年《理解媒介》一书中提出了“地球村”概念,信息的传播借助技术的发展,可以突破时空限制而传遍全球,进而推动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全球化
传播全球化的问题:
①经济不平等问题,今天推进的全球化过程事实上在重新创造新的不平等过程;是技术隔离的全球化,是拥有技术和没有技术之间的竞争;数字鸿沟
②信息主权问题,信息主权指的是一 个国家对本国的信息传播系统进行自主管理的权力。
③文化的跨国传播问题,美国主流的文化产品对他国的民族文化产品造成强烈冲击,文化帝国主义指的是来自发达国家的文化价值或文化商品流向发展中国家,创造出特定的消费需求活消费心态。西方主流文化背后包含着特定的意识形态,强调传播者的决定主动地位。
④无秩序组织的出现,网络的扩散导致了大量亚文化群体的形成。
三、全球本土化 本土全球化
1、全球本土化
日本经济学家在《哈佛商业评论》发表的文章中提到该词,意在强调当全球化的产品或服务与当地文化相结合时更有可能取得成功。麦当劳的成功是全球本土化的经典案例之一。麦当劳在世界范围内市场的逐渐扩大是全球化的例子,然而为了适应当地人们的口味,其连锁店的菜单各不相同,则是全球本土化的一个典型例子。
全球本土化不仅是一种营销策略,也是一种全球经济日益全球化和一体化背景下出现的种新的理论和思潮。社会学家罗兰罗伯森( Roland Robertson )认为,“全球本土化” 描述了本土条件对全球化的反馈作用。1997年, 在一一个关于“全球化和本土化文化”的会议上,罗伯森称全球本土化意味着普遍化与特殊化趋势的融合,两者共同起着作用。
2、本土全球化
本土全球化(Lobalization)是一个重要的创新理念。它是全球化发展到今天的一个全新的阶段,是边缘国家边缘地域边缘民族(发展中国家、地区)随着经济的崛起而逐步获得文化话语权的历史进程是后现代文化消解或解构西方文化中心主义世界文化走向多中心的产物,它意味着种新的更合理的多极化的全球文化生态格局的出现:这个世界不应该只有一个中心或某两三个中心,而是让不同的文化对话交往,共生并在和而不同,多元互补。
本土全球化当下的内涵是曾经处于边缘、没有话语权的民族和地域,借助于现代高科技传媒、数字网络文化的"民主化浪潮",走向世界,获得了发言的机会,赢得了世界的关注,塑造了自身的形象开始让世界了解自己。
四、逆全球化
1、概念
即与全球化进程背道而驰,重新赋权于地方和国家层面的思潮。英国脱欧、美国大选等2016年国际形势无不涌动着逆全球化的思潮,曾经的“地球村”的观念在一些国家正在被贸易保护、边境修墙、控制移民等思潮掩盖。而与此同时,以中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主导的全球化正在世界经济体系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2、原因
全球化进程导致西方出现了全球化赢家与输家之间的结构性对立。所谓“现代化输家”,是指在西方经济、社会、文化与政治持续变迁过程中出现的,不能适应现代化进程,地位与声誉受到影响并遭受社会排斥的收入低、受教育程度低的群体。这个群体表现出反全球化和反精英的态度。
转自:“新传记忆面包”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