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学姐记忆面包308——网络社交

2023/5/16 10:08:05  阅读:101 发布者:

1、定义

网络社交是指网民以计算机、网络为中介,以数字化的符号为载体进行的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方式。这不仅体现为一种媒介形态的变革,还带来了社会交往方式以及随之而来的个人社会心理的变迁。

闫金山:“广义的网络交往是指一些与互联网使用行为有关的并且是以信息交换为基础的行为,而狭义的网络交往则是指网络人际交往,即在网络空间中进行的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心的信息交流,从而实现人与人之间信息、情感等方面的交流,达到相互影响、相互理解、并建立一定的人际关系的目的”。在我国,多数研究者将网络交往的概念界定在狭义范围内。

2、特点

交往对象的匿名性、复杂性与平等性; 中老年人网络社交群体不可忽视

基于心理性需求进行网络社交的中老年用户群体所占比例,远大于其他年龄段群体,这种心理性需求可以简化为与子女进行沟通。

社会节奏的加快、工作压力的加剧等因素,不断压缩着学生、白领等中青年群体的个人生活时间,减弱了他们与家人的日常联系。传统人际关系中,他们倾向于通过电话、手机等通讯工具与家人进行沟通。随着沟通时间的不断缩短,这个群体的家长们开始根据子女的生活、工作习惯尝试其他交流方式,网络社交成为他们的首要选择。

首先,这种方式通过电脑完成,与现代人工作方式相同,沟通方便。

其次,这种沟通属于延时性通讯,不需要对方做出及时反应。日常生活沟通对即时性要求不高,通过 QQ、社会化媒体等社交方式,对方收到信息后做出回应,这种方式在时间上比较灵活,降低了时效性带来的交流压力。

再次,通过社交媒体,可以帮助沟通双方充分了解。现代人更喜欢将自己的日常生活呈现给社交媒体,而非父母。通过网络社交工具,沟通双方可以获得有关彼此生活的更丰富的信息,便于他们从更多的侧面相互理解。在父母与异地求学、工作的子女之间,网络社交成为传统交往方式的一个有力补充。

交往方式的多样性与便捷性; 仅仅通过网络难以建立稳定的人际关系

网络人际交往双方的身份构成中,熟人之间的交往占据了约 2/3 的比例。

我国社会是一个根深蒂固的熟人社会,通过网络平台,陌生人之间建立的关系层次较浅,稳定关系的建立异常困难。在中国的语境下,没有反馈到现实的关系仍然远远不够,人们不会愿意耗费过多的精力和时间通过在网络上异质互动发展弱关系。

另一方面,由网络社交所导致的网络参与,其程度仍停留在一种弱参与———更多地是为了获得某种物质利益和提升自我能力,而非提升信任与互助能力。

除此之外,在网络社交中普遍存在的信任危机、网络犯罪等社会问题,对现有的道德规范是个挑战,也决定了网络社交难以建立起稳定的人际关系。

交往内容的多样性;异质性交往对于个体提升更有帮助

林南在《社会资本———关于社会结构与行动的理论》一书中将人们的互动界定为两类: 同质互动与异质互动。前者以拥有相似资源———可以包括财富、声望、权力和生活方式———的两个行动者之间的关系为特征。后者描述的是拥有不同资源的两个行动者之间的关系。林南还指出了这两种互动行为之间存在的关系“为了能够得到高回报( 更好的社会资本) ,当出于维持资源动机的时候,人们更倾向于采用同质互动,因为相似的资源背景更能唤起共鸣; 而当出于获得资源动机的时候,人们更倾向于采用异质互动”

网络社交难以建立稳定的人际关系,通常通过网络社交可以建立一定数量的弱关系,这种弱关系不需要花费太多的时间和精力进行维护,而往往会给人带来意想不到的信息与资本。通过调查同样发现这个结论。异质性互动可以带来有用的社会资本,与自己兴趣爱好不同、交往群体不同的人交往,更容易获得有效信息,即“实质性的社会资本”,而非“形式性的社会资本”。所谓实质性的社会资本可以简单理解为一种信任与互助能力,而形式性的社会资本体现为为了获得某种物质利益的好处或增长自我能力或舒缓生活和情感压力而参与活动,除此之外并不产生其他联系。

交往关系的不确定性。网络社交仍然遵循传统的社交规范

交往双方必须传递真实信息,相互之间具备基本信任并给予的充足的时间、空间。

究其原因,首先在于网民的社交范围。网民通过共同兴趣选择网络社交对象,这种标准可以增加交流双方对彼此的信任程度。

其次,调查发现,网络上若要与陌生人建立关系,多数情况下网民会选择双方都认识的人作为交往中介,交往双方对同一个人的信任保证了交往双方的相互信任。

再次,我国网络社交管理规范的制定以传统社交规范为依据,结合了互联网的特殊性。社会化媒体管理的不断规范与完善,一定程度上保证了网民信息的真实性,为网络社交提供了健康可信任的环境。

3、现状

交往范围———以现实人际交往为基础,与陌生人交往有限

在网络社交对象结构方面,网民倾向于与现实生活中自己熟悉的人交往。可以说,网络社交在很大程度上还是现实世界中社交网络的移植。被访者与同事或同学、朋友进行网络社交的比例较高,与陌生人交往的比例最低

统计网民在微博中关注人群的结构也能得出类似结论。微博中关注的用户身份主要集中在熟人群体,即朋友和同事,远远超过排在第二、三位的明星、歌手( 463%) 和记者、媒体官方微博。

从数据可以看出,网络社交在相当大程度上是现实社交网络的翻版,而这种熟人之间的关系通过网络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

交往方式———根据社交对象选择不同方式交往

被访者会根据交往对象选择不同的交往方式。与亲属和朋友交往时,被访者会比较多地选择电话、面对面和短信等传统人际社交工具,对即时聊天工具、电子邮件、社交网站、微博等以互联网为基础的工具使用相对较少; 被访者与网友通过互联网应用进行交往的概率较大,较少使用传统交往方式,这与亲属和朋友的交往方式恰恰相反。

对于在现实世界建立起来的关系,人们倾向于使用传统的方式进行巩固,而对于在网络环境建立起的关系,人们喜欢通过网络进行交往。这种交往方式的不同显示了现实世界社交与虚拟社交之间的差异,在交往方式上,人们通常会区别对待网友与其他朋友,现实社交网络与虚拟社交网络可以有重合,但是融合到一起比较困难。

交往动机———网络社交的主要目的在于自我提升和发展共同兴趣

从交往动机角度分析网络社交,有 54% 的被访者的交往动机是与他人共享资源,68% 的被访者是为了获取知识,这两个目的都与自我提升有关; 63% 的被访者的交往目的是讨论共同感兴趣的话题 。数据结果显示,有超过半数的人进行网络社交的目的在于发展共同兴趣,实现自我提升,这验证了网络社交基于趣缘关系建立的特征。

4、影响因素

根据鲁宾等人对受众使用媒介动机的研究,可将媒介使用动机分为仪式性使用( ritualized media use) 和工具性使用( instrumental media use) 两种。

(心理性需求)仪式性使用是指受众对媒介的使用是基于一种固定的或习惯性的行为,譬如打发时间、排遣郁闷等。这种使用注重的是媒介的使用过程或体验,受众通过仪式性使用获得过程的满足(process gratifications)

工具性需求是指网民偏重网络社交所带来的实际效用,譬如日常学习、自我提升等。工具性使用关注的是特定的媒介内容,受众可以获得内容的满足( content gratifications)

转自:“新传记忆面包”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