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解构时空
无处不在和无远弗届的连接。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泛在化”网络使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之间可以无障碍地传递信息,“连接”成为这个时代的一个基本标识。新媒体所带来的“时空压缩”“时空分延”等特征,往往也给人造成时空分裂、现实倒置的紧张感;
在移动互联网、物联网等迅速发展的近几年,时刻在线已成为许多人的生活常态,时间线性序列被打破+ABCD。时间的碎片化容易使人无法集中精力;信息定制化、选择性,使人越来越局限于自己的兴趣和圈子,这些都是新媒体带来的考验。
无时间的时间( timeless time )
( 1 )时间线性序列被打破:
A、新媒体具有即时性、迅速性,实现了信息的即时报道,如微博可以实现事件的"现场报道”,从这个意义上,时间被”压缩”了。
B、新媒体具有储备信息的功能,因此信息既可以同步传播,也可异步传播,因此时间又被”拉伸”了。
C、新媒体可同时进行多项活动,此意义上,时间又被“叠加”了。
D、现代性生活产生大量的碎片时间,手机等新媒体具有伴随性、灵活性,可以使碎片化时间重新得到利用。
(2)个人时间、私人时间、工作时间相互嵌入:
新媒体在模糊公共空间和私人空间的同时,也模糊了个人时间、私人时间和工作时间的界限,三者相互嵌入、相互交织。如虚拟办公、家庭办公模糊了家庭时间和工作时间;自由职业模糊了工作时间和个人时间;手机媒体分别在工作场所、公共场所和家庭场所的使用也是个人时间、私人时间和工作时间相互嵌入的一种证明。
“后凯恩斯一福特制”弹性积累(flexibleaccumulation)模式,主张以网络结构的新颖连接将分散的生产重组起来。新技术和新的生产组织形式的广泛运用,顛覆了传统生产中权力与控制垂直一体化的等级结构,使得水平交错的网络结构成为可能,从而生产进一步细分、专业化乃至拆分和重组,它导致了不平衡发展模式中的各种迅速变化,包括各个部门之间与各个地理区域之间的迅速变化,以及新一轮的“时空压缩”——科学技术尤其是卫星通信的发展带来了人们生活方式的极大变化,改变了人们对于时间和空间体验的感受。灵活积累意味着程度相对高的结构性失业、技艺的迅速破坏与重构、有所节制的真实工资收益以及工会力量的退却。
流动的空间(space of flows)
卡斯特强调空间不是社会的反映,而是社会的表达,这意味着空间不是社会的复制品,而是社会本身。由于空间社会具有承前启后的特征,所以它也是一个过程 ,用卡斯特的术语来说,就是“结晶化了的时间”;
人作为社会实践的主体,由是观之, 理所当然对空间的形式、功能和意义走向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故卡斯特强调我们必须从社会实践的观点来界定空间。而我们当前的社会实践,其主导特征卡斯特看来是流动:资本流动、信息流动、技术流动、组织互动的流动,以及形象、声音和符号的流动。这样来看流动的空间,它就是通过流动而运作之共享时间之社会实践的物质组织。
吉登斯时空脱域
吉登斯理解的脱域,即“社会关系从彼此互动的地域性关联中,从通过对不确定的时间的无限穿越而被重构的关联中脱离出来”。新媒体作为一种催化剂,无疑加速了这一过程,使人和物不断从时间和空间中解脱出来。
美国学者梅罗维茨也指出,电子媒介打破了现实情境之间的界限,在空间中创造新的情境,从而影响个人的行为,造成了公共空间与私人空间的融合。最终的结果,是场所从空间中分离,身处全球化和移动互联的时代,我们的行为不再受限于特定的空间。地域、空间、场所相互交织,创造出一种全新的“在场”和“缺席”的关系。
鲍德里亚真实与虚拟的内爆
鲍德利亚认为后现代社会是一个"内爆”的社会,包括真实与虚拟界限的模糊。网络虚拟空间是现实空间在网络中的延伸,它是由拟像仿真构成的”超真实”空间,并作用于现实空间。
沃尔特李普曼很早就提出了“拟态环境” 的概念,媒介反映了真实世界在头脑中的图景,而以互联网为主的新媒体则直接为人类社会建构了一一个”虚拟世界”,它并不是 现实世界的镜像反映,而是与现实世界勾连相嵌,是一一个"仿真”而又“超真实”的世界,人类社会将出现鲍德里亚所说的真实与虚拟的"内爆”。如果说移动互联网重构了时间与空间的关系,那么被视为下一代互联网可能的载体之一的VR (虚拟现实)和AR (增强现实)设备,则更有可能重新定义真实和虚拟的关系。
转自:“新传记忆面包”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