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人大社会学考研上岸经验贴

2023/5/15 16:44:05  阅读:144 发布者:

以下文章来源于考研成长社 ,作者小组长最棒的宝贝

/ 写在前头 /

Preamble

每个人的学习习惯、学习方法不同,不存在普适经验,这篇经验贴不涉及具体的细节规划,大家可以适当借鉴,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做出安排。

个人基本情况

ABOUT ME

本科普通一本师范院校,社会学专业。

已过四六级。

报考院校专业:人大社会学

初试总分:416

单科成绩:政治69,英语85,社会研究方法125,社会理论137

RUC社会学考情分析

ABOUT RUC

① 初试理论合卷,不仅要考社会学,还要考人口学、老年学、人类学分支学科,复习量比较大。

② 方法相对来说好一些,统计会涉及名词解释和统计原理,较少考计算。

③ 理论和方法都是合卷。

④ 官方没有指定参考书。

01

2022备考时间轴

专业课部分

3~6月通读教材,整理笔记。

因为人大没有参考书,所以笔记我是在不同的教材基础之上,结合了学姐笔记、论文和网课自己整理的。

其中社概综合了郑杭生的《社会学概论新修》和王思斌的《社会学教程》,社理以《外国社会学史》《当代社会学理论》和《后现代社会学理论》为基础整理,结合其他理论教材进行补充,方法是风书和袁书相互补充整理的。

网课跟了学术志的全程班,课程安排循循渐进,对于我学科框架的梳理和知识体系的建立很有帮助。

本科期间,对社会学的接触和探索,主要围绕着学校的项目和读书展开,并没有正儿八经地梳理过。很坦诚地说,以上教材虽然有几本在本科期间就用过了,但深度和颗粒度都不够,备考期间才开始逐字逐句去理解、追问,并梳理框架。

第一遍通读教材的时候,有很多不理解的地方,速度比较慢。尤其在参考书很多的情况下,自己一点点啃是来不及的。后来接触到一平哥的网课,可以把不同教材的内容串起来,并且有比较完整的知识框架,慢慢打通了任督二脉,第二遍的读教材的时候,就可以综合手头资料整理笔记、形成自己的知识框架了。

我自己慢慢读,肯定也能梳理出来。但备考的这一年时间非常宝贵,跟着老师的节奏把基础打好,自己重点消化吸收,为暑假之后的拔高训练争取了很多时间。

文孟老师的课,基础部分跟我的参考书不一致,听的比较少。但是方法的部分,老师的讲义脉络清晰,又标注了考点,是很好的参考。统计的课上,老师会带着大家做练习,计算过程也会展示出来,需要认真听。

补充一点,课程内容比较多,不必每节都听,挑自己不会的或者考试重点,听懂、吃透就不容易了。后续的模考,最好每场都参与,严格要求自己。

学习物料

(理论部分)

1.1

社会学概论

① 郑杭生主编:《社会学概论新修》(第五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9

② 王思斌主编:《社会学教程》(第五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21

1.2

社会学理论

① 刘少杰主编:《国外社会学理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② 刘少杰主编:《当代国外社会学理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③ 刘少杰著:《后现代西方社会学理论》(第二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

④ 杨善华、谢立中主编:《西方社会学理论》(上),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⑤ 杨善华、谢立中主编:《西方社会学理论》(下),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⑥ 贾春增主编:《外国社会学史》(第三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8

1.3

社会学理论分支

① 佟新:《人口社会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② 杨菊华:《人口社会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20

③ 庄孔韶:《人类学概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④ 邬沧萍:《老年学概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

学习物料

(方法部分)

2.1

社会研究方法

① 风笑天:《社会学研究方法》(第六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22

② 袁方:《社会研究方法教程(重排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

2.2

社会统计学

① 卢淑华:《社会统计学》(第五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21

暑假整理完社概、人口学、老年学和人类学的笔记,开始背诵。在背诵分支学科的同时继续整理古典、现代、后现代社会学理论和方法的笔记。

9月份开始背诵社会学理论和方法,之后就是不断的重复重复再重复,同时结合热点论文进行补充,梳理成专题。

一平哥的课上会做很多的拓展。我现在还记得,在课堂上听一平哥援引冯仕政老师的“见习劳动力市场”、《西方社会运动理论研究》,引入周雪光老师的《组织社会学十讲》等诸多学界知识,为我打开了学术视野,找到了自主拓展的脉络。

1112月份结合真题进行输出,有意识地训练逻辑思维,摸索答题技巧。学术志课程中的模考和讲评很有用。网络上可以找到的真题,基本都是没有答案的,或者就是简单摘录教材观点,组合成一段话。

两位老师的模考卷可以让你提前进入考试状态,找到查漏补缺的思路。讲评中要重点听答题模板的运用,模板一般就是那么公式化的那么几个要点,具体什么题型怎么用才是要听的重点。

想要继续强化思路训练,可以自己把近十年的真题演练一遍,用一平哥的话说就是“输出是最好的输入”。我比较遗憾,后期时间不够了,没有做太多的输出训练。

方法和理论的学习,都是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先打好基础,然后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框架,多思考、多积累,后期一定会越学越明。

英语(一)

2~4月份打基础,背单词、学语法,看阅读课。我是从寒假开始背单词的,设置好每天的任务量,不断重复,一直到考前,前期用单词书结合着APP背,一共过了6遍,后期主要是在真题里背单词。

5月份开始刷真题,个人觉得做真题没有必要追求遍数,要注重质量,复盘很重要。

作文我是从11月份开始背诵的范文。考研英语阅读的逻辑性比较强,我的经验是要学会运用学术思维来看待英语阅读,每做一篇都要明确文章的中心观点是什么,分论点是什么,文章是如何组织论据的,论述逻辑是什么。

网课我只听了唐迟的阅读课,里面的一些阅读方法论比较实用。

政治

暑假开始,前期看徐涛的《核心考案》搭配强化课,同时刷1000题,打基础。

9月份二刷、三刷1000题,之后腿姐的背诵手册出来后不停地翻阅。11份肖四出来后只做选择题,12月份肖八出来后直接背诵大题。

今年的政治选择题风格大变,但我感觉只要平时掌握好基础知识,在考场上是不慌的。政治不必过分追求应试技巧,基础很重要。

02

备考建议与感悟

1

建立自己的学科知识体系

第一点是一定要建立起自己的学科知识体系,夯实专业基础。

能自己整理笔记的最好自己整理,把不同参考书的框架打散,结合自己的思维习惯进行整合和补充,之后就可以在基础笔记之上结合论文不断的补充、更新,虽然整理笔记比较耗时间,但这个过程也是一个知识内化的过程,会加深你对知识的理解。

笔记整理可以分时期,分人物,这样可以明确不同理论流派之间的继承关系,方便进行理论家之间的横纵对比,还能够帮助理解时事热点话题。如果自己的梳理比较吃力,就多听听课吧。

我的建议是,在9月份之前一定一定要打好基础,做好强化,可以不着急背诵,但是理论和方法一定要理解透,抓住关键词,梳理好框架。后期有余力可以制作思维导图,这样知识体系会更加的简洁明确。

2

拓展学科视野

第二是要多积累,拓展学科视野。

对于一些学校而言,初试理论的考察方式很灵活,需要学以致用。平时可以关注一些公众号,像社会学视野、社会学了没、社会学院、严肃的人口学八卦、人口论坛、质化研究、量化研究方法等。

时间充裕的话,还可以去B站找一些课程看看,推荐于海的《西方社会思想两千年》、刘擎的《二十世纪西方思想文化潮流》和邱泽奇的《社会研究方法》,对于理解社会学知识很有帮助。我是暑假的时候当做电子榨菜来听的,如果基础还没打好,万万不可为此消耗太多时间。

社会学三大期刊的最新论文也可以看看,了解一下学术动态。论文阅读在广不在精,不用每篇论文都做笔记,看论文主要是为了拓展思路,基础知识最重要,切忌本末倒置。

总之初试的复习不要局限于参考书,尽量广泛涉猎,多尝试运用社会学的理论工具来反思社会、反思自身,培养社会学的想象力。

3

明确重点,学会取舍

第三点是要明确重点、学会取舍。

考研是一个不断选择、不断取舍的过程,你需要在各种不同的声音中确定目标,坚定目标,需要在各种网络考研资讯中找到最适合自己的信息,甚至具体到专业课的复习,你需要在有限的考研时间内抓大放小,提高效率。

人大社会学需要复习的内容非常多,初试选做,那么对于性价比较低的人类学就可以适当舍弃。

这里建议大家早些接触真题,通过研究真题来明确复习重点,最好制作一个真题考频表,把真题归类。从人大的初试题目来看,社会学的考察重点越来越偏向于社概,后现代考察较少,考察点集中于分层与流动、本土化、乡村发展等议题。

4

自我剖析,自我把控

第四是要学会自我剖析,自我把控。

备考途中,你需要战胜懒惰、懦弱、恐惧的自己,不断地与自己作斗争。在自我斗争的同时你还会面临着各种不可控的外界因素,用社会学的话来说就是个体与结构之间的矛盾,我在后期经历了实习、入党,临近初试又面临着成为小羊人的风险,这些都可以是挑战,而不应成为借口,考研是自己的事情,任何人、任何事没有理由为你让路。

所以还是需要自己做好复习规划,统筹好时间安排,多进行积极的心理暗示,困难都是可以克服的。在备考的过程中还需要保持一个良好的心态,注意劳逸结合。不要磨时间,累了就去休息,不要有愧疚感。

不要过分追求学习时长,效率最重要,要在自己的最佳状态下最大化的利用时间。

5

能量:信念和研友

考研的战线很长,难免会有惰性和情绪的波动。

回顾整个备考过程,肯定是有很多痛苦的,但是信念坚定就可以走到最后。我差不多大二暑假明确了考研的想法,想考到北京的TOP看一看,北师招的人比较少,中农的研究方向侧重性强,基本锁定在央民和人大两所学校。

综合评估了自己的基础,并且有着明确的读博想法,最终选择了更具挑战性的RUC

大三上进入正式的备考状态。用一年的时间啃下这么多教材,还要拓展视角、进行应试训练,确实经历了很多的痛苦时刻,在此不多做回顾。

我很感谢考研过程中陪伴我、鼓励我的战友和伙伴,无论是线上还是线下的。情绪能量不足的时候,就学会休息、学会求助,累到不想说话也可以在小组长的反emo里窥屏,汲取精神能量。

希望正在备考的同学们,也拥有我的运气,可以找到同行的伙伴分享知识、分享情绪,尤其是冲刺的时候,可以互相提问和查漏补缺。

03

复试经验分享

初试知识一定不能丢!!!在回顾初试知识的基础之上拓展论文和专著,用社会学的视角分析社会现象。

我的复试备考方向有些跑偏,主要时间花在梳理本科经历、综合问题上了,忽略了初试知识的巩固与拓展。

从个人经历来看,无论是初试还是复试,专业课的基础知识是王道,重要理论家的观点一定要理解并记牢,同时结合社会现实将自己的思考简洁、逻辑地表达出来。

寄语备考人

心无旁骛,大道至简。

确定好目标,规划好路径,保持思维活跃,按照复习计划脚踏实地去做,最后结果都差不了。

祝大家都能成功上岸梦校!

转自:“社会学苑”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