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t--><
以下文章来源于考研成长社 ,作者小组长最棒的宝贝
写在前头
翻来覆去想,因为坑踩得非常别致,学习过程似乎没有特别值得借鉴的方法。因此粗浅梳理了择校和备考中的经验教训,以及自己做得比较好的地方,供大家参考,希望有所帮助。
提前感谢阅读。
个人基本情况
ABOUT ME
本科北京某985,社会工作专业,三年一线的社会工作经验。从2022年6月开始,脱产在老家备考。
在学习或工作方面,我的特点
理解能力、专注力比较强
记忆力较本科阶段感觉明显下降(而且不喜欢背诵)
性格比较散漫,执行计划的能力差。
关于考试科目的基础
本科时学习过社会学概论、统计学、社会研究方法,由于时间过去太久,对于知识点基本没有印象。
但是,因为本科和工作期间尚算认真地投入精力在社会实践/调查之中,基础的研究方法还算熟悉。
政治不多说,我的英语基础还行,可是三年工作期间运用和学习都比较少,单词遗忘较多。
壹
考研初衷以及择校
一直以公共服务为志业,让我清楚地知道考研只是手段,不是目的,学习过程中的思考和收获才是更重要的。
本科毕业后对于未来职业方向非常迷茫,即使相对确定要继续从事公共服务,仍然对以什么样的角色投入其中感到困惑。大四也准备到了不差的标化成绩,可在思考自我陈述的阶段放弃申请了。
随后进入到草根社会工作机构,打算工作三年,达成两个目标,一是看自己的能力和兴趣到底在哪里;二是如果工作阶段能有研究产出就再好不过。
到了2021年下半年,基本上确定了自己想继续从事社会研究,希望把自己在田野中观察或体悟到的“灵光”用更加理性和客观的方式呈现出来。那么问题来到是考研还是出国。由于家庭经济、国内外环境等原因,性价比更高的考研顺理成章进入我的视线。
关于择校过程,总体来说比较随意,没有像很多研友仔细比较考情的过程,这当然对我后续备考造成了极大的困难,请大家引以为戒,利用好信息,充分考虑自己的能力、考试难度等情况。如果目标难度太大,可能弃考;难度太低,也没有压力和动力。
我把择校过程的“随意”归结于离开“应试”氛围太久,并且对考研轻敌了。如果你也是第一次考研的往届选手,不妨先通过各种渠道打探打探现在应届生的备考节奏、信息准备工作,做个心理准备。
5月份工作辞职手续基本办妥,我开始考虑择校,考虑因素按照优先顺序是:地域、学校社会学专业特色、学校总体排名。
很多朋友,包括我老公都在北京,所以地域是个人最优先考虑的。我从本科开始就关注流动人口的议题,对城市社会学、社区治理、社区营造很感兴趣,加上很早很早我在网络上偶然关注并非常敬佩的几位清华社会学老师的公共表达(虽然他们都退休了),这些因素混在一块让我产生了考清华的意愿。于是更仔细地翻看院系网站、师资介绍,更被其“力求客观,绝不冷漠”所打动。
坦白来讲,这是冒险的选择,但它足够诱惑我了。因此即使在没有参考书、没有考试大纲、找不到真题的情况下,即使永远在怀疑复习内容可能不考、复习进度极其滞后的情况下,我也没有产生过一丝放弃的想法。
深知自己今年能上岸,有非常多运气的加持 —— 也许某些研友由于新冠弃考了,或者因为感染新冠发挥不佳,如果我也在考试期间感染了,如果没有增加一个招生计划……所有的偶然似乎都在帮助我。
因此在写这篇“经验贴”前,我问小组长,“我的考研过程真的对别人有参考价值吗”?小组长鼓励我说:“你心态好。”
——心态好吗?煎熬、痛苦、崩溃大哭这些情绪都一一经历了,做得好的也许是我坚定的决心。不是考研的决心。一直以公共服务为志业,让我清楚地知道考研只是手段,不是目的,学习过程中的思考和收获才是更重要的。于是走过了无数次挣扎,在每一天的学习中一步步向前。另一方面也早早给自己打了预防针,失败了就二战。
另外分享一个关于择校有趣的心路历程。在考试前很长一段时间,我都羞于告诉别人我的目标学校,没有深思这个心理动态,隐隐觉得可能是害怕考研失败。
初试成绩出来后的某天,研友群里有位女生初试成绩非常不错,但她觉得自己不配拿到这个分数,而跟她考同学校的一位男生说:“你们女生都这么会自我反思吗?我觉得自己就应该拿这个分数。”这个对话在某种程度提醒了当时的我,“你能考上这个学校吗”,—— 如果我觉得自己考不上,就不会报考啊。
朋友们,承认你的野心,勇敢地向前,肯定你的成绩,这是你应得的。
贰
备考过程
简要说做得好的地方或经验教训。
备考踩了很多专业课没有参考书的坑,得到很多经验教训,甚至自己都不想拿出来再提。
一、时间分配和管理
1. 熟悉自己的学习节律,确定时间表
有朋友非常厉害,能超长时间待机,如果你也可以,恭喜恭喜;如果你跟我一样,超长待机后会死,请别盲目模仿���拿我自己打比方,我是非常需要休息的人,即使到考研前两周非常紧张的心情下,放空休息后才能保证更好的学习状态;感到疲劳的时候不休息,会花费更多的时间调整以及更多时间恢复状态。
我的经验是记录专注时间(稳定复习的日子里),得到一天、一周、一个月的记录,你会发现自己的节律(什么时候最专注,学习几天后需要休息),在这些信息的基础上,制定你的时间表和休息计划。
就自己而言,情况好每天投入6-8小时,每月休息7-8天,休息日期不固定,累了就调整,每月总投入时间在165小时左右,冲刺阶段达到200小时。
有几个小TIPS
休息的日子也花比如1小时的时间,可以维持学习状态,尤其当你想连续休息两三天的阶段。
累的时候做不那么费脑子的事情,比如听网课,背英语单词。
买好吃的或者看好玩的东西奖励辛苦学习的自己,比如考研的时候吃了很多甜食,追完了《换乘恋爱2》。
2. 根据自身情况分配好各个科目投入的时间
我的复习时间比较短,加上专业课内容很多,没有办法投入很多时间在公共课上。如果能搜罗到目标院校真题,可对考情略作分析,结合自己的优势,更加精细地分配复习时间。举个例子,如果研究方法中统计题占比较大,那就投入时间,把应该拿的分数拿到。
在复习时间不充裕的情况下,学会动态调整复习目标和时间分配。不要试图学完所有内容,不要挂记那些“万一考”的内容,踏踏实实把重点知识梳理清楚。
用公共课和专业课分别举两个例子看。
政治,原本计划6-10月看完《精讲精练》并且匹配着刷完2遍1000题,11-12月复习选择题,背诵主观题。但是到10月初的时候,我发现社会学理论还基本没学(现在写来还想尖叫的程度)。
专业课的优先级肯定比公共课高,所以我就放下了《精讲精练》,转而根据配套的1000题讲解视频来复习重点。社会学理论,在12月中旬,有朋友给我推荐“中国社会”的资料,由于没有考试大纲,当时是在非常纠结“到底考不考”的状态下花了两天时间翻看,学习效果肯定是差的不用多说(一直想着齐美尔、布迪厄、福柯……还没背明白),另外也影响原来的复习节奏。
二、专业课
1. 如何确定参考资料(血与泪的教训来了orz
一开始以清华社会学参考书为关键词找网络公开信息(你去试试,肯定找到的跟我一样,就不贴在这里了),没有搜集其他信息,很天真地就这么确定了。
使用感受
波普诺版太厚,内容不是本土化的,用来整理知识点不方便;11月中旬购买了郑杭生版概论教材,重新补充相关的笔记。
特纳的理论教材太难,尤其部分翻译真的看不懂,9月之后基本都在地上吃灰。
方法教材有一本是讲比较复杂的统计技术,抱着“真的会考吗”的疑问,一开始没有选用,后来是完全没时间学,放弃了。
除了这些参考书,前期我花了比较多时间在B站看网课LOL(当时还没有报学术志课),主要学了古典时期的精读理论课(投入产出比不高,建议学有裕余的情况下这么做)和社会统计。
了解到学术志课程后,有一种“哦哦哦应该这样准备考研”茅塞顿开之感,为什么这么说,虽然没有考试大纲、参考书目,各个学校的考试侧重点有所不同,但说到底大家考的都是社会学,作为一门学科有其基本的知识结构(理论、方法、学科历史)。在这基础上,自己能做的只有尽可能大范围地学习,时间有限的情况下就剔除投入产出比不高的内容。
备考中使用的书单
概论
THU
① 《社会学》(第十一版),【美】戴维·波普诺著,李强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
② 《社会学概论新修》(第五版),郑杭生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9。
理论
THU
① 通过一平哥PPT来把握基础知识。
② 通过《社会理论二十讲》、《西方社会学理论》上下卷扩充理论间脉络或更加深入的内容。
方法
2022
① 《社会研究方法》(第13版),艾尔巴比,清华大学出版社,2020。
② 《社会研究方法教程(重排本)》,袁方,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
③ 《社会统计学》(第五版),卢淑华,北京大学出版社,2021。
④ 辅以文孟老师的知识串讲和题目练习。
2. 掌握知识框架
无论是方法还是理论,个人认为最重要的都是对知识图谱的把握,这是学术志课程对我帮助最大的一部分。
比如社会学理论这门课,一平哥会从四大范式、北斗模型、古典-现代-当代发展脉络等等角度来卡位各个理论,有助于系统地学习。
《社会学概论新修》
全书结构图
3. 我是怎么记忆知识点的
通过整理笔记来记忆和输出;基于知识框架,根据范式、时期等定位这个理论回答的是什么问题,理解记忆;把相关联的知识点放在一起,比较对照着背诵;通过模拟考试和答题练习加强记忆。
有试图根据小组长提供的记忆卡来背诵,中途放弃了,主要是我跟不上节奏,一天背5章有点要命。
4. 视野拓展
到了备考阶段,肯定是以押题的目的在扩展视野了。因此内容上包括目标校重点研究取向或者大佬们的研究方向、专业热点以及往年真题显示的信息等。院校或大佬研究方向直接看官网介绍。
专业热点可参考时事政治,以及刊物、年会聚焦的主题。找文献,免费渠道有浙江图书馆、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文献中心微信小程序等。这部分我准备得不多,不多说了。
5. 针对考研的技巧
学术志的公开课中分享了一些考研技巧,如何整理和分析真题、如何背书记笔记等等,都是非常不错的经验,不赘述。
模考(答题练习)很重要,一是提升时间意识,尤其是论述题的;二是提升答题技巧;三是训练如何回答不熟悉的题目;四是有助于复盘备考情况。
如果你跟我一样找不到学校往年真题,除了可以参考其他学校的真题(我是来不及),也可以通过模考感受试卷是哪般模样。我参与了2次模考,都是开卷写的(无奈复习进度太慢)。
高质量的模考卷也是出题者在押题的过程,因此模考卷中出现的知识点都相对重要,这一定程度上帮助我确定考试重点。
/ 模考后一定会做的事情 /
回顾考试中不同题型的用时,加以优化;
找到还不熟悉以及相关联的知识点,再次背诵;
比对自己的答案和参考答案,训练答题技巧。
6. 工具篇
- 时间记录 -
Forest,投入时间可以长出美丽森林(试问谁能拒绝)
- 笔记 -
基本上使用word / pages就够了,设置好段落样式模板,保证基础的排版和美观,如果有打印需求比较方便;但不利于直观地显示知识点之间的衔接或比较,可以配合思维导图使用。
- OCR类软件 -
把纸质书扫成文字,整理概念比较方便
- 思维导图 -
Xmind,整理知识模块、理论框架或发展脉络等
三、初试和复试之间
考完我就知道,成绩不会太理想,因为有的内容完全没复习到啊,二战的计划已经在心中酝酿了。考完试感染了新冠,连着春节,休息了两个月,参加某理论书籍的读书会,读不懂。初试成绩出来之前,复盘了自己的备考过程,想着有助于二战。
初试成绩出来之后,发现马马虎虎,没有优势但可以过国家线。因此第一时间就考虑调剂了。虽然最后没有用到,但稍稍分享一下我确定调剂学校的过程。
首先还是回到自己的目标,我很明确我想接受深入的学术训练,因此院校专业情况是我最关注的,那么学校排名好但是专业优势不大的学校不在我的考虑范围之内。这么一筛选后,可以选择的余地不多了,大概两所这样;根据考研调剂群或者研友分享的信息,了解这两所学校往年的调剂情况,掌握到其中一所学校卡本科专业,因此最终主要确定了一所调剂学校。
出了分数但没出复试名单是最难熬的时候,因为咱也不是一点进面的期待也没有。就纠结啊,折磨啊,到底现在干嘛呀。但是不管哪个学校,咱要参加复试——了解复试考核情况,梳理简历或者个人陈述梳理,练习英语口语等等这些工作都是可以先抓住的,再有侧重地复习专业知识,阅读文献或专业书籍,找研友一起模拟复试。
然后谁能想到我进复试了呢!!!(省略一万个感叹号)面试前一天,还跟研友们模拟,完,一平哥还来旁听提建议,模拟完整个人都不好了哈哈哈,没准备得也太多了吧。到那天晚上,我感觉是(摆烂)你没法充分准备的,心态放平,把自己准备好的发挥出来,已经很不错了。
四、其他
个人认为考研不只是学习考试这么两件事,尤其对于脱产在家备考的人来说,这是一个系统的事情,心态怎么样、有没有合适的环境、有没有可口的饭菜、有没有精神支持等等只要你在意的东西也许都会影响复习状态。
我了解到有的研友并不被家人支持考研;在我回老家备考的初期也是这样,有人不厌其烦地在你耳边念叨“考公务员”“上什么学”这种废话。或许没有完美的应对方式,我的方法是向他们说明决心和规划,清楚说明自己所需要的支持(比如leave me alone、帮我做饭),适时表达他们的支持非常重要等等;当然也要做好准备——你的方法完全不起作用——那就想方法隔绝他们对自己的影响。
十月份之前我的复习状态非常差,(除了还没进入状态这个主要因素外)我家临街,从7月份开始一直在修路;我希望饮食比较均衡、新鲜,但是奶奶年纪大了,爸妈工作忙,无法满足我这个需求。国庆赶上闺蜜搬新家,我就搬过去跟她一起住,虽然要负责一天三顿伙食,但是学习空间、饭菜需求的满足程度都极大提升。
考研期间我感受到来自于学术志研友最多的精神支持,这对于往届考生来说非常重要。我学习效率提升的时期和接触到学术志的时期也是重合的。
因为它首先提供了一个社会学考研的氛围,大家分享考情、交流学习状态、相互答疑;其次你可以横向比较其他考生是如何准备的,发现自己的不足,当然也可能平添自己的压力,比如番茄学习室里总有人每天学习13个小时,但是有压力比没有压力好(保持微笑)。
最重要的是,你会认识跟你志趣相投的朋友,还有什么比这个更美妙吗?
2023 考 研 经 验 系 列 分 享
扫 码 即 可 观 看 回 放
Q & A
直播互动问题摘录
上岸的感受如何
就像一个小人,他一直在爬很高的山,有很多岔路摆在面前。
三年前他可能是随心而至,走上去才发现这是一条很艰苦,但是又难以判断攀升高度的路。
小人就这样,爬啊爬啊爬,走啊走。突然某天,他的眼前就出现了一架攀云梯。可能这就是一件随机掉落的装备,但是正正好好地就帮助小人翻过了考研的山头,攀云梯就消失了。
小人仍然知道,路途遥远,山外还有山,要继续赶路的。
如何保持好的心态
首先是性格因素吧,心比较大。
另外,在做考研决定的时候,就坚定了要继续接受规范的学术训练。备考周期就没有限定在一年,紧迫感没有那么强,给自己的任务是“一定要把东西学到,今年能学到哪里就学到哪里”。这个经验不适合大多数人。
但是也希望在备考的小朋友们多考虑考虑,我们的人生还有什么样的可能性。工作或者是想追求的其他东西,是不是一定要通过考研这条路才能达到。
我也预设过,如果我经过两年的尝试发现考研这条路不适合我,再回到工作里继续深入也不是没有可能。始终是比较放松的状态。
每天学完,不知道自己是否进步了。如何自评呢
考研前期的两三个月,会坚持对当天的学习状态复盘。每天几十个字就可以了,会发现要改善的、要坚持的,可以帮助你做正向的循环。
长时段来说,就是制定好中长期的目标,到了相应的阶段就去复查效果,哪些达到了,哪些没有的达到。
没有达到的原因是什么?是目标制定不合理,还是什么客观的因素影响了,或者是主观的时间投入不够,等等。
不停地、反复地复盘状态,这样可以更好地帮你走后面的路。
回望,对话一年前的自己,给她三条建议吧
你现在就开始准备吧,别等到之后了!没有“准备好了”的时候。
现在就开始“认真准备”吧!尽早认真和专注起来,进状态之后,效率会提升很多。
相信你自己,累的时候可以哭,哭完就好了。
转自:“社会学苑”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