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世界—大脑关系”的结构实在论研究

2023/5/15 16:20:56  阅读:90 发布者:

来源:

《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23年第4P15P16

作者单位:

山西大学科学技术哲学研究中心,原题《“世界—大脑关系”——基于结构实在论的意识研究新范式》,摘自《科学技术哲学研究》20226期,崔晋摘

心身问题提出由来已久,但直到现在尚未有一个明确答案,其依然是我们对自己和世界的理解中的一个顽固的“结”。面对这一窘境,神经科学家、哲学家格奥尔格·诺赫夫提出了一种全新的研究范式——“世界—大脑关系”,即大脑作为世界的一部分并始终通过时空结构与世界相互联系,以此对心灵概念加以拒斥,进而破除以心身问题为代表的传统论题。

通过世界—大脑关系,我们不需要假设或直觉一个心灵作为意识发生的基础,同时,意识也不能等同于纯粹神经的机械活动,而是强调人类在与世界的联系中、大脑在与环境的交互中,所构成的鲜活主体感受。不论身体、大脑、神经还是意识,都寓于世界之中而无藩篱,所有事物都处于时间和空间的结构之中,成为一个整体。由此,意识和大脑之间的联系将变得清晰,世界—大脑关系的本体论范畴使它们不再如以往那样心灵对物质的异质导致解释鸿沟的出现。

世界—大脑关系的提出,其革命性意义一方面在于意识研究优势观点的转变,另一方面则是对传统哲学中二元论、泛心论或物质论的本体论回避。新的本体论主张从根本上说是一种基于时空关系的结构实在论,提出时空结构可以且应该作为世界、大脑以及意识的共同形式,不仅能够将它们合理地组合在一起,而且能够很好地说明意识等心理特征的实在特性。

世界—大脑关系的研究范式是“基于关系的本体论”对“基于属性的本体论”的替代,实质是一种注重相互联系和动态组织的结构实在论的本体论。这种整体主义的本体论,否认实体先于关系,否认心灵先于世界。大脑通过使我们成为世界的一部分的方式与世界相关联,意识也仅仅处于联系的现实中而发生。所以,孤立的心灵应当被一个整体的“世界—大脑关系”所取代,心身问题也被“世界—大脑问题”所取代。

新本体论的核心特征是时空结构,时空结构不仅是世界的基本表现形式,也是大脑神经活动的重要描述尺度,而且还与意识的现象特征密切相关。正是时空结构使得世界、大脑与意识成为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而且在这种联系中,诸要素获得了确定位置以及过往认为的内在赋予的特征。

在结构实在论的本体论中,时空关系作为纽带跨越不同层次将诸要素统筹起来,现实地刻画了世界、大脑与意识之间的整体图景。其重要意义就在于对笛卡尔主义经验式的直观克服。世界—大脑关系以时空结构合理描述了世界与人的相融状况,以关系对象的存在赋予了不同要素在统一中的差异。而神经科学为世界与大脑之间的联系提供了实证式的经验说明,并尝试了对核心问题即意识何以可能进行了解释。

新本体论超越了以往认定的意识产生因素的内外之分,并着重从世界与大脑的联系中重新阐释意识的实在。概而言之,意识是关于时空整合的。与世界联系中的大脑,其神经活动以及对不同时空尺度的整合,是意识发生的必要条件;而世界本身显示的时空结构又使得世界—大脑关系成为可能,所以世界是意识发生的充分条件。

新本体论中大脑与意识的必然联系,应当区分于它们在传统本体论中的偶然联系。传统以为,大脑是物理的,意识是精神的,二者的异质造成了“大脑悖论”,即物理器官的大脑如何导致精神现象的意识,这种异质性导致大脑与意识之间的联系更加倾向于偶然和非充分性的。但基于“世界—大脑”关系的本体论承诺,则通过三个标准,就能构建起二者之间的必然联系。

首先,时空适应性。大脑通过时空关系,将我们整合到世界之中并作为世界的一部分,只有在大脑的较小时空尺度与世界的较大时空尺度得到良好的适应与契合之时,意识才会发生。

其次,时空共有性。根据桥接原则,若想在两种具有差异的事物之间建立联系,只能寻求二者共有的某种性质,很明显,在当下的本体论预设中,时空结构可以充当这一角色。

最后,时空主观性。在诺赫夫看来,在关系的统一体中,不再存在以往确定的主客二分,主观性只是不同时空尺度或范围之间的差异,例如,自我的主观性是由身体、大脑所处的不同于世界的时空尺度而塑造的。

大脑对于意识的必要性已是共识,而世界对于意识的重要性就在于其间的直接联系,这应当与世界在以往研究中要么作为意识的对象、要么作为刺激的来源,所形成的和意识之间的间接联系相区分。时空结构是世界的基本形式,它决定了一切事物基于关系的本质,以此破除了身体或大脑对于意识归属的权威。世界通过自身的三个特征,与意识建立直接联系。

其一,校准过程特征。世界不仅可以蕴含不同尺度的时空,而且能够将它们进行比较和协调,校准过程连接了基于大脑的“可能意识空间”和基于对象的“可能与意识相关的空间”。

其二,结构构成特征。世界的时空性质,遍及宏观和微观的一切事物,时空尺度由大及小的嵌套和方向,奠定了意识发生的逻辑前提。

其三,复杂位置特征。关系的本体论中,对实体的抛弃,使得世界对意识的定位不能限制在独立的大脑、身体或者世界之中,而需跨越彼此的边界,从它们的联系之中寻找意识。

新的本体论以关系和结构为首要,以时间和空间为特征,整合了世界、大脑、意识等要素,共同嵌套起来使得处于不同时空尺度的世界和大脑得以统一,并展现和揭示了世界与大脑联系中意识的发生过程。由此,大脑神经活动和意识之间的联系得以在一种新的本体论的视角下澄清,意识开始作为世界的部分就与世界之间直接联系,且这一联系变得更加明晰。新的本体论是一种结构实在论,更加突出了世界与大脑的联系,更加强调了该范式下意识发生的充分必要性,在保留了意识现象特征的同时更加确定了其实在性。

基于结构实在论构建的世界—大脑关系的意识研究框架,相较于其他意识的解释理论和研究策略具有独特的解释优势。以颇具影响力的心灵哲学的物理主义范式为参照,在本体论方面,其以结构的本质解释化解了基于实体承诺所面临的诘难,能够更好地解决关于意识的现象性问题;在方法论方面,通过对还原主义的批判,提出一种与机制主义相融洽的神经生态学研究方法;在认识论方面,凭借在神经科学中的尝试,将结构实在论向其他领域自然延伸,最终统摄出一个能够保留分殊科学自主性的统一世界观。

诺赫夫提出世界—大脑关系范式,以一种结构实在论的立场将意识的起源规定在世界与大脑的联系之中,从而对传统心身问题进行重新阐释。首先,通过对心灵实在的直觉的驳斥以及优势观点由内而外的转变,引发了对世界这一概念在意识研究中的重视。其次,借鉴了科学哲学中的结构实在论思想,确定了世界—大脑关系的本体论实质及其时空特征,并以此实现了不同时空尺度的关系对象的联系,整合了意识解释的充分必要条件。最后,论述了新本体论在意识的现象性问题上的解释优势,以及神经生态学的方法论启发和统一的科学世界观原则重塑。

基于实体的研究范式以事物的属性为核心,是现下意识解释的主体,但其关于意识的起源性、生成性、连续性问题上的抉择频频遭受打击,暴露出自身固有的局限。相比之下,基于结构的研究范式视联系为事物是之所是的重要原因,以期消解传统范式面临的问题。世界—大脑关系是以上两种意识研究范式进行转换的结果,这种转换与意识的问题视域由哲学领域转向神经科学等领域相一致,其必要性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对意识本身的深化理解突破了传统框架的可能,二是人于世界之中的确定更加依赖实证,在此即为联系。

世界—大脑关系范式的优势根本来讲或许并不在其理论的精致程度或对传统的颠覆创新,而在于一种包容且实用的态度。包容性体现在以时空结构来描述的意识神经机制能够和其他意识的神经科学理论相融洽。实用性则体现在理解人或意识在世界中的位置之时,既不视为神秘而与他者发生断裂,亦不囿于内部丧失整体视角。更重要的是,这种态度使得以往基于实体的意识解释的语言系统和实践方式仍可保留并继续得以应用。

转自:“中国学派”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