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李红岩:学术评价的知识引领作用

2023/5/15 16:03:34  阅读:86 发布者:

以下文章来源于中国人民大学评价研究中心 ,作者李红岩

作者介绍:李红岩,现任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副总编辑,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主编,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阐释学高等研究院教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本文依据李红岩研究员在“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转载名录发布论坛暨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建构与学术期刊发展研讨会(2023·北京)”上的报告摘编整理,点击上方“人大复印报刊资料”视频号可查看完整报告回放▲

学术评价的知识引领作用日益凸显

20世纪以来,全球范围内的知识形态发生了巨大变化,呈现出诸多新特点。从全球学术的纵深发展来看,学术评价的知识引领作用越发突出,评价权、话语权与文化霸权的融合也日益增强,逐渐成为一个功能性的整体。为此,我们有必要站在全球知识的制高点上加以观察和思考。

目前,学术评价在某种意义上已经具有“标尺”和“指挥棒”的功能。科研工作和学术报刊采编工作都在积极主动地迎合并力求得到学术评价体系的认可。

在这样的背景下,学术评价的权力特质就愈发突显出来。评价权不仅早已成为一种内生的学术行为,而且也成为促进或者制约学术发展的动力之源。那么,我们应当遵循什么标准来发挥学术评价的知识引领作用?如何确保学术评价标准的科学性与合理性?如何判断学术评价是否能够有效促进知识的创新和增长?换言之,在科学发展的轨道上,如何正确、科学地行使学术评价权力,是所有学术工作者,尤其是学术评价权的掌握者所面对的一个根本性问题。

学术评价标准应与中国式现代化对标

中国与西方的学术评价既具有共同性,更具有自身的特性。忽略这种差异、试图建立一种普适的学术评价体系,显然既不科学也不切合实际。这就要求我们既要吸收西方学术评价体系的有益成分,更要立足我国国情,构建出以自主知识体系建构为导向、符合新时代要求的学术评价体系。

学术评价工作不是孤立进行的,必须将其纳入中国式现代化的总进程当中去,找准定位、认清价值,科学精准地发挥作用。当代中国的学术评价标准应该自觉地与中国式现代化对标。只有从中国式现代化当中生成当代中国的学术评价标准,才能科学地发挥学术评价的知识引领作用,才能有效助力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建构,也才能为推动世界知识系统的创新做出中国贡献。为此,必须以高度的理性自觉,深刻体会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历史意义,以学术评价为抓手建构与中国式现代化相适应的自主知识体系,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提供学理支撑和智力支持。

党的二十大报告总结概括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五大特征,即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这五大特征都应该在学术评价体系中反映出来。

新时代的学术评价标准更要充分体现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凡是与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高质量发展,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等要求相符合的学术成果,就应该给予高评价。

同时,要自觉地将学术评价工作与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紧密关联。这是因为,学术是文明的精神标识,有什么样的文明形态就有什么样的学术形态。对当代西方的文明形态要加以深入了解,掌握其来龙去脉、思潮流派、深层原因,做到知己知彼,从而深刻把握学术与时代、时代与文明之间的关系。

学术评价标准应在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中发挥关键作用

20224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中国人民大学时指出,“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不能跟在别人后面依样画葫芦,简单以国外大学作为标准和模式,而是要扎根中国大地,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新路。”毫无疑问,学术评价工作也应按此要求推进。只有如此,我们才能够与西方学术界展开平等的、有尊严的交流对话。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归根到底是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绝不是自我封闭、不与外界交流的知识体系。我们必须切实推进并做到“以中国为关照、以时代为关照,立足中国实际,解决中国问题,不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推进知识创新、理论创新、方法创新,使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真正屹立于世界学术之林。”

在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过程中,学术评价显然发挥着极为关键的作用。学术评价工作应团结广大哲学科学工作者形成合力,共同做到“方向明、主义真、学问高、德行正,自觉以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为学术己任,以彰显中国之路、中国之治、中国之理为思想追求,在研究解决事关党和国家全局性、根本性、关键性的重大问题上拿出真本事、取得好成果。”

相对于新的学术增长点以及新兴学科、领域的快速涌现,学术评价具有天然的滞后性。如何尽量缩短乃至克服这种滞后性,使它不成为制约学术创新的消极力量,反而能够发挥引领创新的先导作用,是需要我们认真对待和研究的问题。

我们必须要在学术评价工作中补足短板,发挥所长,尤其是在学术评价的预见性、先行性方面入手,下好“先手棋”,尽量避免做“事后诸葛亮”,让学术评价真正发挥科学的知识引领作用,切实促进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建构。

本文转自“中国人民大学评价研究中心”微信公众号

转自:“中国学派”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