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高校论文写作与规范教学:研讨与提升
2023/5/10 9:23:38 阅读:93 发布者:
导读
DAODU
“博雅大学堂——2023年全国高校论文写作与规范教学研讨会” 于4月14日至16日在武汉成功举办。此次研讨会是北京大学出版社针对高校论文写作与教学这一主题,联合多个部门,跨学科地组织会议的一次十分有益的尝试。在一天半的学习交流中,李武教授、刘西川教授和刘红教授,以他们深厚的学术修养和丰富的教学经验,为学员们带来了丰盛的学术盛宴。共有来自全国大江南北20余所高校的各学科教师参会,老师们通过此次研讨会加深了对高校论文写作与教学的理论认识,共同切磋了实践中的经验和困难。
李武:学位论文写作犹如建房子
来自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传播学院的李武教授首先作了题为“如何指导学生撰写学位论文:来自一线指导教师的个人分享”的主题演讲。李老师首先谈到他的著作《学位论文写作与学术规范》(第二版)一书其实是与自己的老师和学生共同合作完成的,在研究和论文写作道路上,师生之间的传递关系很重要:指导老师既是引路人,也是陪伴者,老师与学生分享着论文写作路上的美好和苦恼。李老师其次以三张建筑的
形象地说明了学位论文写作与指导的目标:学生最初构思写作的论文可能像一个“简陋的纸房子”;经过指导和学习,对于大部分学生,目标是写一篇“规范”的论文,也就是一个结实、合格的房子;而对于有志于学术研究的学生,则要做一定的提升,建造一座“美丽的别墅”。
李老师接下来从“研究抉择”“研究过程”“论文写作”三个方面介绍如何开展学位论文的相关研究与写作。第一,在研究抉择方面,学生既要考虑选题与自己专业的匹配度,也要考虑题目是否有意义、是否可行,同时最好结合自己的兴趣以及导师的研究方向。李老师还谈到了研究方法的选择:社会科学往往有多元的研究方法,他通常会针对每一种方法为学生推荐一本书,让学生能够由此入门。第二,在研究过程方面,李老师详细介绍了科学抽样、精确测量、数据分析等内容。他结合自己的研究与论文,细致地分析了相关方法和具体问题,比如做不到随机抽样的时候该怎么办、同理心是否可以测量、设计量表的3D(adopt, adapt, development)原则,以及要注意中介效应和调节效应等。第三,在论文写作方面,李老师说明了“研究要创新,写作可以模仿”的观点,建议学生熟读和模仿高质量论文,掌握规范的论文行文结构,同时提倡“沙漏型”写作思路,此外还提醒要注意文字、图表、引文的规范等细节。最后,李老师以《学术出版规范——期刊学术不端行为界定》及AAPOR Code of Ethics为例,强调了论文写作中涉及的伦理规范,要避免学术剽窃。
李武教授讲座现场
刘西川:好的论文胜在立意和观点
华中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刘西川教授以 “学术论文写作能力提高——难在哪里,如何攻克”为题分享了自己的教学心得。刘老师首先说到他从2011年开始从事论文写作相关的教学工作,每次都坚持自己写教学大纲,知道这项任务十分艰难,同时教学中的现实情况往往与理想的预期差距较大。刘老师认为,论文写作课的教师最好 “知行合一”:论文写作指导不仅仅是让学生听懂的问题,还涉及很多现实的操作,只有教师自己经历过那些“坑”,才能更好地指导学生。刘老师认为,研究与论文写作本身是艰辛的事情,有时候每走一小步都很困难,要用迭代思维不断试错,因此指导教师不能“纯鼓励”也不能“纯打击”学生,要注重熏陶和陪伴;与此同时,能力培养本身就是慢功夫,短期内难见效,要有信心和耐心,像教孩子学自行车一样,在一开始扶学生一把。
刘老师在讲座中强调了创新的重要性,正如其在《实证论文写作八讲》中提倡的:创新一方面是论文写作的目标和衡量标准,另一方面也是学生坚持写下去的动力。这里的“创新”是广义的,对于不同阶段的学生,创新要求也不同,但即使是本科生论文也应强调创新。刘老师还强调论文写作中构思和证伪的重要性:好的论文胜在立意和观点,研究者最终比拼的是设计能力。学生要对所研究的问题展开理论和实践的思考,应用一定的方法技术,分析、构思、设计自己的研究,像侦探一样把线索连起来,论证自己的观点,得出结论。刘老师还建议学生多读文献,增长见识,只有读得多、广、深,积累到一定的量,有了丰富性,才能有思想的火花;同时还要像临帖一样向高手学习,从具体功能、动作细节和相应的作用对象三个方面拆解优秀的论文。
刘西川教授讲座现场
刘红:坚持对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中国科学院大学公共政策与管理学院刘红教授讲授了“批判性思维及其在学术写作中的应用”相关内容。刘老师是中国科学院大学公共必修课“学术道德与学术写作规范”课程总召集人,讲授“大学写作”“学术论文写作规范”“公共伦理学”等课程。她说自己撰写《学术写作与规范》一书的过程其实也是探索的过程,前后共花了7年时间。由于我国学术规范和批判性思维的系统教育及训练相对薄弱,刘老师在教学和教材中融入了学术规范教育、批判性思维培养和学术写作及规范训练等内容。刘老师说到:GPT等AI技术对学术论文写作造成的影响是前所未有的,教师和学生都要更加关注写作的动机和价值,注重写作过程,强调原创力和判断力。
多年来,刘老师一直在坚持对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希望将这一理念宣传出去。研究者不能仅仅依赖于相对被动的“海绵式思维”,还应培养注重互动性的“淘金式思维”,学会提问题、学会质疑、学会辩论。刘老师详细讲解了批判性思维的概念、特点、重要技能以及通用的认知标准和认知品质等内容,介绍了归纳推理、类比论证、因果论证和演绎论证等论证方法,同时系统梳理了批判性思维在整个学术写作生命周期中的应用,包括研究问题的提出、批判性阅读、论证推理、学术论文撰写等环节的应用。此外,刘老师指出学术论文写作与发表中具有复杂性和不确定性,研究者面对利益冲突和道德困境,要谨防各种新型的科研不端行为,如不规范引证与剽窃、数据操纵、同行评议造假等。
刘红教授讲座现场
本次高校论文写作与规范教学研讨会的三位主讲嘉宾分别具有传播学、经济学和自然科学等专业背景,他们的讲座都从自己的研究经验和教学实践出发,为参会老师提供了丰富多元的内容,同时在主题上又各有侧重、互相补充。三位主讲嘉宾真诚而风趣的分享也为参会老师开拓了论文写作与教学的思路,大家的课堂提问和课间讨论都十分热烈。总的来说,学术论文写作与教学在不同专业具有理念和方法等方面的共通性,同时又十分强调实践性,这次跨学科的面对面交流十分难得,给很多老师带来了意外的收获。
☀本文自微信公号北京大学经管书苑。
转自:“北大博雅教研”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