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质双原子镍-铁位点的轨道耦合用于CO2还原和析氧的双功能电催化
2023/5/8 14:39:17 阅读:96 发布者:
Orbital coupling of hetero-diatomic nickel-iron site for bifunctional electrocatalysis of CO2 reduction and oxygen evolution
作者:Zhiping Zeng, Li Yong Gan, Hong Bin Yang等
通讯作者:Hong Bin Yang, Bin Liu,Peng Chen
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s
影响因子:17.694
研究背景
利用可再生能源将二氧化碳(CO2)电化学转化为增值产品,如一氧化碳(CO)、甲酸、乙烯和乙醇,是实现碳中和和储能的一种很有吸引力的方法。利用可再生能源将二氧化碳(CO2)电化学转化为增值产品,如一氧化碳(CO)、甲酸、乙烯和乙醇,是实现碳中和和储能的一种很有吸引力的方法,已被广泛用于催化CO2还原反应(CO2RR)。然而,由于CO2分子的高热力学稳定性和动力学惯性以及竞争性析氢反应,开发在低过电位下具有令人满意的选择性、活性和稳定性的催化剂仍然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双原子位点催化剂(DASC)在继承了单原子催化剂的特殊优点的同时,利用了两种相邻的原子金属物种来实现其互补功能和协同作用。
研究内容
本文合成了一种由锚定在氮掺杂石墨烯上的镍铁杂双原子对组成的DASC。它对CO2还原反应(CO2RR)和析氧反应(OER)都表现出非凡的电催化活性和稳定性。NiFe DASC在CO2到CO的转化(在690 mV的过电位下为50.4 mA cm-2,FE为94.5%)和O2的析出(在310 mV的过电压下为10 mA cm-2)方面表现出非凡而稳定的电催化性能。
研究内容
01
双原子催化剂
催化剂的X射线衍射(XRD)图在28°处显示出强峰,在~44°处显示弱峰,对应于石墨碳的(002)和(101)衍射,没有观察到与金属或金属化合物有关的衍射峰。扫描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图b)通过二维片材形成多孔结构。原子力显微镜(AFM)发现约1 nm的薄片厚度表明单层或双层石墨烯的形成(图b,插图)。
NiFe DASC的EDS元素图谱所示,Ni和Fe原子都均匀分布在整个NG载体上。
NiFe-DASC的CO2RR是稳定的,在连续操作30小时后,在10mA cm-2下保持>90%的初始电势水平(图f),而Fe-SAC的电势在很大程度上降低,可能是由于与Fe位点的强CO结合和由此产生的中毒。这一问题在NiFe-DASC中得到了缓解,可能是因为相邻的Ni原子削弱了CO的结合。
02
CO2RR和OER的电催化
通过线性扫描伏安法(LSV)评估原子催化剂对CO2RR的电化学活性(图a)和循环伏安图(CV)(图c)在三电极电解池中。NiFe-DASC具有更好的电化学活性,在−0.6至-1.0 V的电位范围内为CO生产提供了更高的FE。
03
异质DASC的电子结构
SAC和DASC中Fe和Ni中心的3d轨道的态密度(DOS)是通过密度泛函理论(DFT)计算得出的,如图a–d所示,与Fe-SAC相比,NiFeDASC中Fe的3d态不太局部化,尤其是对于dxz和dyz轨道。此外,dz 2轨道态在掺入Ni原子后穿过费米能级。在NiFe-DASC中,Fe和Ni的3dx2-y2和3dz2轨道在~1.5和~1.8eV处共振,表明杂原子之间存在强烈的d-d轨道耦合。Ni和Fe之间的d-d相互作用导致轨道能级下降和电子离域,这有利于*CO的解吸。
04
吸附的CO和Fe中心之间的轨道相互作用
考虑到Fe-SAC的CO2RR的速率限制步骤涉及CO中间体在Fe位点22上的解吸,进一步分析了Fe中心和CO中间体之间的轨道相互作用。下图显示了Fe SAC和NiFe DASC中吸附的CO(5σ和2π*)和Fe位点的3d轨道(dz 2,dxz/dyz)的计算DOS。Fe dz 2和CO 5σ(Fe dxz/dyz和CO 2π*)的DOSs表现出显著的重叠。这种相互作用足够强,可以分裂成成键轨道和反键轨道,NiFe-DASC中的电荷转移比Fe-SAC中的要小。
结论
本文证明了由氮掺杂石墨烯负载的双原子NiFe催化剂对CO2RR(94.5%FE的CO和50.4mA cm-2在690mV的过电位下)和OER(10mA cm-2,在310mV的过电压下)具有非凡而稳定的电催化性能。NiFe-DASC结合了Fe-SAC和Ni-SAC的优点(特别是前者的低过电位和后者的高选择性),并且比SAC更稳定。
转自:“科研一席话”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