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支撑钯纳米棒阵列高效电催化硝酸盐还原制氨
2023/5/8 14:21:19 阅读:102 发布者:
文献信息
文献来源:Small
通讯作者:周莹
发表日期:2023.01.09
机构:西南石油大学
DOI:https://doi.org/10.1002/smll.202207743
主要研究成成果
在不同的前体溶液中制备了一系列Pd/NF电极,如图1a所示。图1b-d,40 mm Pd/NF(Pd/NF)样品显示了生长在多孔镍泡沫基底上的松针状纳米棒的形态,并显示了≈1µm的最佳长度。图1e-i和EDX光谱(图1j)显示,钯以及微量的镍和氧元素均匀分布在松针状Pd纳米棒的表面,这表明当沉积Pd2+时,溶解在NF中的Ni也被还原到纳米棒表面。这表明NF的表面主要由Pd纳米棒阵列组成。
通过XRD对催化剂进行了检测,图2a的XRD结果表明纳米棒由具有面心立方相的Pd组成。如图2b的TEM图像显示纳米棒显示出直径≈30 nm的更粗糙的表面,这表明在镍泡沫表面上存在丰富的金属钯纳米棒阵列。Pd/NF的HRTEM表征(图2c-e)显示,图像中不同的晶格条纹间距为2.27Å,与Pd的(111)面紧密匹配。选区电子衍射图的结果意味着Pd构成了纳米棒的大部分,形成了类似松针的Pd/NF。EDX光谱进一步证实了Pd元素占Pd纳米棒的大部分(图2g)。
通过XPS分析NF和Pd/NF样品。松针状Pd纳米棒的高分辨率XPS Pd 3d光谱如图2h所示,面积比较表明,Pd主要处于金属状态,少量Pd以二价形式存在。如图2i显示两个结合能归属于Ni2+ 2p3/2和2p1/2,而其他两个峰是卫星峰,该结果支持Ni元素的原位引入,也证实了Pd/NF中存在一定量的活性元素。
通过电化学测试,以评估Pd/NF的NO3-RR性能(图3a)。当向电解液中添加0.1M NO3--N时,图3b中NF和Pd/NF样品的电流密度显著增强,表明NO3-参与了反应。图3c、d显示,与RHE相比,在-1.4 V时,NH3产率增加到1.52 mmol cm-2 h-1,在-1.0 V时,FEs增加到80%,在-1.4 V时下降到78%。同时,Pd/NF的NH3产率和FE几乎是NF的三倍,这表明氢原子的供应和Pd活性位点对氢的吸附使HER不可避免,并对NO3-RR产生一些有利影响。图3e列出了通过NO3-还原生产NH3的各种相关催化剂。研究发现,Pd/NF样品的性能与文献中描述的一样好或更好,表现出优异的氨合成活性。图3f描述了NO3--N、NH4+-N和NO2--N的浓度随时间的变化。NH4+-N浓度逐渐升高,而NO3--N浓度逐渐下降,表明NO3--N有效转化为NH4+。
图4a显示了Pd/NF的Tafel斜率为28.71 mV dec-1,NF为353.47 mV dec-1,反映出Pd纳米棒有助于吸附氢的产生,并导致相对快速的NO3-RR动力学。在测试了不同扫描速率下Pd/NF和NF的电容电流密度后,如图4b所示,ECSA的这种差异表明,Pd纳米棒阵列的负载使Pd/NF具有更多的活性位点。因此,Pd纳米棒的存在是样品活性变化的主要原因。在存在NO3-的情况下,在-1.4 V下对Pd/NF和NF与RHE进行EIS测量以收集有关反应动力学的信息。图4c,d显示了Pd/NF和NF的Bode图。对于Pd/NF,其中一个与以≈100 Hz为中心的H*吸附相关的特征峰出现在-0.1 V(vs RHE ),而以≈10 Hz为中心在-0.4 V(vs RHE )。在NO3-存在的情况下,随着施加电势的增加,峰值向高频移动,表明电荷转移速率很快。与NF相比,Pd/NF具有较低的相位角,表明Pd/NF使NO3-快速还原为NH3。这些结果证明,Pd纳米棒可以增强H*的吸附,加速电荷转移,有利于NO3-的还原反应。
Pd/NF的原位FTIR光谱随时间的变化如图5a所示,谱图表明随着反应时间的增加, NO3-在不断消耗,产生-NH2和NH3。此外,1329 cm-1处的正峰和1470-1430 cm-1的带对应于NO-和单齿亚硝酸盐(M-O-N-O)。结合原位FTIR检测的中间体和理论计算,得出了Pd/NF表面可能的NO3-RR反应路径,如图5b所示。图5c显示了NO3-RR的吉布斯自由能阶跃图,表明NO3-在Pd上的吸附过程是速率决定步骤,需要0.247 eV的吸附能。与NF相比,Pd/NF更倾向于进行加氢过程。鉴于Pd/NF的NO3-RR的性能,对于有效的氨合成,Pd抑制了NHOH*中间体的形成,并促进了N*中间体的生成。
为了评估Pd/NF对NO3-RR的耐受性,进行了50个循环的连续回收试验。图6a显示FE和产率没有明显下降,证实了其承诺的适用性和优异的稳定性。经过循环和长期测试(图6b),NH3法拉第效率保持稳定。图6c,d中NO3-RR后的Pd/NF的SEM图像也显示出松针状纳米棒阵列结构,与初始Pd/NF相同。XPS结果表明Pd在还原反应过程中失去了电子。图6f中的Ni 2p光谱出现同的正移,而O 1s光谱基物种的峰值则呈现负移。因此,化学吸附水的峰值在图6g中消失。这表明Ni失去了电子,而O获得了电子,并且在反应中Pd、Ni和O之间存在电子转移。因此,钯纳米棒的负载加速了元素之间的电荷转移,从而提高了催化活性,这与EIS和ECSA在上一节中获得的结果一致。
为了研究Pd/NF作为电催化剂的工业应用前景,使用由阳极和阴极流动池组成的电化学反应器进行电化学测量(图7a)。根据相应的电流,在不同的电势下测量了NH3的产率,图7d显示了在8V下0.41 mmol cm-2 h-1的高NH3产率(174.25 mg h-1),表明了大面积金属催化剂的潜在和良好的工业应用性能。
结论
1、本文通过简单的浸渍方法制备了Pd/NF电极,这种Pd纳米棒阵列结构可以保持良好的稳定性,并提供更多的活性位点和电荷传输通道。
2、原位FTIR光谱和DFT计算证实,H*在Pd上的吸收可以促进中间体的氢化,并促进NO3-还原。
转自:“科研一席话”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