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如何成为优秀的博士生?

2023/5/6 17:10:44  阅读:87 发布者:

写在前面

"读博士,不是一件很轻松的工作。博士,读的是自己的一点想法,读的是几分好奇,读的是二两苦涩,读的是家人多重期待,读的是儿时的一个传闻。

不可否认,每一个人在读博士之前都是有一个美好的憧憬的。在博士期间,要参与重大课题,要发表多少论文,要获得多少个专利,要获得多少个奖励,毕业后要找到一份好的工作。然而,进入博士课程后,就会发生很多不一样的事情。

的确,读博士不容易,读好博士更不容易。"

多找导师交流

在读博的过程中,导师并不一定真的能够帮助你解决一些课题上的实际问题,但是,他能够很好地督促你每一个礼拜都做一点点东西,思考下一个礼拜要做一点什么东西,即使只是在看文献。

现在的研究生导师,大都比较忙。如果只是一般性的自己就能够解决的问题,他们肯定没有太多兴趣。相反,如果你能够想到一些好的讨论点,与他们进行交流或者请教,导师一定会对你刮目相看。

文献必须天天读

很多人现在都埋怨导师根本不看论文,他们没有指导自己太多的创新点。这是很现实的一个问题,对于研究生,导师通常都只给予一个“模糊”的方向,提供一定的实验经费,对设计的研究方案进行把关。

至于研究问题的细节,他们可能一点也不知道。很多人或许会认为这样的导师不合格,其实不然。天下没有一位导师对现在研究的问题都懂,如果他都已经懂了,就根本用不着你去研究。解决这方面的最好办法就是不停地看文献。

不只是博士一年级的时候要认真看文献,博二博三照样天天看文献。一方面及时补充自己的知识点,另一方面,了解一些行业的发展趋势。当然,看完文献之后,有必要对这些文献进行一定的整理,这些对今后写论文大有帮助。

很多人天天对自己博士课题的主要研究问题和创新点感到发愁,咨询导师,也只是一些模棱两可的答复或者鼓励性话语,其实不知,创新点就在于文献之中。

创新模式有很多种:用他人之方法研究自己的问题;用自己的方法找到应用的领域或者具体问题;通过学习别人的方法,找到自己解决问题的点。

多掌握一些实验设备操作

很多人读博士的时候,一直都认为想法是最重要的。只要有好的想法,找师兄弟和工程技术人员帮助就能够实现。

在读研究生期间,千万要多在设备方面下功夫。只有自己懂得了大量设备的操作,才可能从一个实验“榨取”最多的“成果”。而且老祖宗有一句话,求人不如求己。

尽可能地帮助他人

很多人把“乐于助人”看做是一种品德。乐于助人应该是一种人性或者一种本能。然而,现在社会环境的竞争压力逐渐增加,这让很多人不愿意去帮助他人,即使是很简单的一件事情。

但是,我们还是要尽可能地去帮助别人。因为,不知道什么时候,自己就会需要他人的帮助。每走一步,都需要得到他人的帮助。所以,在学期间尽可能地多帮助他人,这样他人才会愿意与你合作,给你帮助。

不要怕吃苦

做科研,很多人认为最大的需要是坐的住。其实,还有一条,要有吃苦的精神。做科研没有不吃苦的,不要认为自己的导师没有自己“苦”,他们都经历了你的成长过程。想起一句经典的话,舍不得今日吃苦,就少不了明日吃苦。

有大局规划

有一句俗话,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与其说读博士,不如说谋博士。

首先要了解博士课题领域的大环境。如果所做的课题与工作符合行业长久发展趋势,毫不犹豫,坚定地做下去。相反,如果所做的课题与工作,在别的学校10年前就已经完成,并且已经实现工业化应用了,那么这样的课题只适合做导师的横向课题,而不宜做自己的博士论文。

如果一定要在此坚持,虽然可能能够帮助先人完善他们的工作,但是,很难找到好的大的突破口。即使最后也达到了学校博士毕业要求,拿到了博士学位,在找工作、谋科研岗位也是非常困难的。

第二,要谋划博士年度计划。在博士开学一年后,大家都会有一个开题,其中都有年度计划。然而,里面很多人都是没有思考就瞎编了一个进度,最终的结局就是延期毕业。

第三,要及早谋划博士学位论文。攻读博士也就三四年的时光,像这样的黄金年龄都不能好好地谋划,何以谋划自己光辉一生?

写在后面

在这里似乎还有很多条建议,如在学期间,一定要多和师兄师姐交流,有时候,他们比你导师教会你的可能更多。还有,做完实验与分析,尽可能地把结果及时整理出来,那些年起草的论文,虽然水平不是很高,但是都有可能找到地方发表了。

转载:百纳硕博

转自:“科研人KYR”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