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赵玉峰:化学专业“学术规范与论文写作”课程中的思政教育研究

2023/5/6 11:03:41  阅读:107 发布者:

当前,课程思政建设已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教育工作者应基于科学教育理念,持续深化课程思政建设。因此,促进思政与专业教育协同育人逐步成为新趋势。通过挖掘基础课程的思政元素,将思政教育融入日常学科教学,既有助于思政教育的全面推进,也为专业研究提供了思想保障。

本期推荐阅读,《大学》将与读者分享赵玉峰、严六明、李健、张育新老师的文章《化学专业“学术规范与论文写作”课程中的思政教育研究》,探索在化学系研究生的学术写作课程中融入思政教育的实践路径,分析目前教师学术写作课程以及学生学术写作存在的具体问题,并结合思政教育提出相应改进措施,以期为其他专业的学术写作提供参考。若您也有思政教育相关文章,欢迎您向我们投稿,投稿网址附于文末。

论点速览

❏开设研究生论文写作和学术规范课程,不仅仅是简单的知识传授,更是在授课过程中培养学术严谨的科研态度、提升逻辑思维能力和写作能力的综合统一。

❏在教授学术规范与写作知识的同时,也要引导学生形成勇于探索、敢于创新、崇尚科学的精神,这对推动国家的科技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高校要把在校的思政课堂知识与社会实践充分结合起来,要将师生亲见亲闻亲为的鲜活事例贯穿于思政课教学,进一步提升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让青年学生通过学习实例潜移默化地受到教育。

   赵玉峰(一作)    

   上海大学理学院

上海大学理院/可持续续能源研究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教授;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士(Fellow of Royal Chemical Society, FRSC)。入选河北省高校百名优秀创新人才支持计划,河北省三三三人才工程,获河北省自然科学一等奖、Nano Research 新锐青年科学家奖、秦皇岛市第九届青年科技奖。主持河北省杰出青年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科委2020“科技创新行动计划”、上海大学高水平人才启动经费、河北省优秀青年基金、上海市自然科学基金、河北省自然科学基金以及企业合作项目等多项科技项目。迄今为止在Nat CommunAdv MaterAngew ChemAdv Funct Mater等国际期刊发表SCI收录论文160余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20余项,已经授权10余项。

摘要:为更好地贯彻教育部《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精神,上海大学在化学专业研究生的“学术规范与论文写作”基础课中加入了思政教育部分。与化学专业研究生其他课程不同,“学术规范与论文写作”课程具有显著的人文特色,这为思政教育的融入提供了很大的空间。通过精心设计教学内容,在日常教学中传授化学专业学术写作知识的同时,注重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戒除当前学生较为严重的功利性思维,为社会培养和输送品学兼优、德才兼备的有用人才。该课程有效地促进了专业人才的知识体系完备化,实现了写作课程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有机结合,以及思政课程的趣味性和实用性的相对统一。

关键词:化学专业;学术规范;课程思政;融合

本文刊发于《大学》2022年第33

将科研过程与成果凝结为论文并发表是科学研究中不可或缺的一环,锻炼和提升论文写作能力是研究生培养中十分重要的部分。近年来随着研究生教育的快速发展,对研究生的学位论文审查也日益严格。尽管如此,研究生学术不端、学术道德不规范等行为仍屡屡见诸报端。由此可见,针对性地开展研究生的科研素养和学术道德规范教育,已经成为国内高校及科研院所的当务之急。为加强研究生的学术道德意识、杜绝研究生在科研及论文发表过程中的学术不端行为,同时培养研究生的写作能力,上海大学在全校范围内分别开设研究生必修课程学术规范与论文写作。与此同时,在研究生教学中将专业课与课程思政有机结合,对高校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开设研究生论文写作和学术规范课程,不仅仅是简单的知识传授,更是在授课过程中培养学术严谨的科研态度、提升逻辑思维能力和写作能力的综合统一。学术能力一旦形成,便是一笔长期的财富,可随时服务于学生无处落地的奇思妙想,并通过一定的学术规范将研究成果展示给大众。化学类专业研究生的学术规范与论文写作课程具有文理兼容的特点。本研究根据这一特点,探索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将专业知识的传授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结合,将大学的人文精神与学术道德规范相结合,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知识体系教育的有机统一,在传授系统知识的同时,树立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为社会培养和输送品学兼优、德才兼备的有用人才。本研究将从学术规范与论文写作课程的授课特征、授课内容、思政元素的融入以及授课成效等四方面进行阐述。

01

学术规范与论文写作授课特征

学术论文的写作和发表是研究生在读期间必须锻炼和掌握的重要能力,但近些年来由于硕士、博士研究生的扩招,社会风气的浮躁以及一些学生急功近利的思想严重等因素,学术不端屡见不鲜。针对化学类专业学生开设的学术规范与论文写作课程是一门讲述学术写作中德、法、规三个基本准则,集理论、实践于一体的科学方法课,同时兼具人文特色和理工特点,在注重专业知识教授的同时与“立德树人”的思想与理念十分契合,是思政教育的良好载体。一方面,学术规范与论文写作通过对相关学术规范、学术道德规定的具体、深入讲述,教授学生最基本的学术规则,避免学生在学术研究及写作中出现夸张、造假、抄袭、剽窃他人成果等不规范行为,并且树立对论文写作与发表正确且全面的认识;另一方面,学术规范属于大学精神的范畴,通过在课堂上针对理工科学生重申大学精神,让学生深入领会大学精神的精髓,可以从思想上扭转学生过于现实、功利的追求,重新树立对科学研究的耐心与信心。基于以上两点,本课程独特的人文特色可以作为思政元素巧妙地融入课堂,让学生不仅能系统地掌握科技论文写作知识,还能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来重树远大的理想和正确的价值观念。此外,学术规范与论文写作课程可以更紧密地与化学史上著名的科学家以及时事热点相结合,通过在课堂上分享现实中的学术案例,培养学生的学术严谨性和道德规范性,确保学生能够正确地进行学术表达,为学生带来一堂生动且蕴含丰富思政元素的专业课,并且为学生未来的学术生涯,打下实现学术成果的快速转化和有序传播的思想基础。

02

“学术规范与论文写作”

的授课内容

化学专业研究生学术规范与论文写作课程是学院为培养研究生的科技论文写作能力、加强学术规范和学术诚信教育,并结合化学学科的特点而开设的必修课程。课程授课内容包括大学精神与学术道德、论文写作与发表的学术规范、论文写作的基本方法与逻辑思维三个方面。开设该课程的目的主要有两部分:一方面,教授学生掌握科技论文写作的基本要求和写作方法,提升研究生的逻辑思维和语言组织能力;另一方面,帮助初涉科研的学生理解学术规则和学术道德规范,培养研究生的学术规范意识和学术诚信素养。最终,希望学生通过课程的学习,在未来的科研及工作中,避免学术不端,成长为对社会有用的科技人才。学术规范与论文写作教育研究生在求学和科研期间以遵守学术道德规范为前提,在学术研究及论文写作中,要遵循以下准则:第一,确保论文数据准确可靠,论点严谨。以认真科学的态度对待论文写作,杜绝编造数据、混用数据、夸大其词等“灌水”行为,耽误科技进步。第二,论文署名客观。避免随意增删作者及单位,杜绝不按成果贡献大小进行排名等行为。第三,论文引文规范。一方面要避免将别人的工作当成自己的创新来写,另一方面切忌张冠李戴、无中生有等不恰当引用。第四,论文写作逻辑清晰。培养优秀的逻辑思维,践行一篇论文讲好一个故事的原则,避免科技论文中的“假大空”。第五,论文写作文字及图表使用规范。培养学生认真负责的态度,达到论文用词规范、图标规范、量纲规范等。

03

“学术规范与论文写作”

的思政元素融入

上好思政课,也要做好理论联系实际。高校要把在校的思政课堂知识与社会实践充分结合起来,要将师生亲见亲闻亲为的鲜活事例贯穿于思政课教学,进一步提升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 让青年学生通过学习实例潜移默化地受到教育。授课过程中,学校充分利用学术规范与论文写作课程具有人文特色的特点,主动将思政元素融入课堂教学中的各个环节,实现对化学专业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知识教育的有机统一。本课程采用多种灵活的教学形式,全面讲述科技论文写作技巧、学术规范和学术准则等知识要点,同时通过大学精神与学术道德的介绍,培养研究生在科研过程中注重科研独立精神、创新精神、服务社会精神的素养;通过学术规范和学术准则的讲授,教育研究生在科研工作中保持严谨的态度和学术诚信的习惯;通过学术不端的案例分析,引导学生自觉抵制学术不端行为,杜绝剽窃、抄袭、造假、数据不实等不良作风,从而达到净化学校科研氛围的目的。课程主动落实教育部《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并针对化学类研究生的需求和特点,注重科学思维方法的训练和科技伦理的教育,锻炼学生摒弃功利思想、实事求是、认真钻研的习惯,培养为国家、为社会解决实际科学问题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拓宽学生的国际化视野,树立家国情怀。授课过程中,将课程主要分为“大学精神与学术道德”“学术规范”“论文写作方法”三个部分,将思政元素巧妙地融入了本门课程的各个教学环节。

(一)溯源“大学精神”,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首先,本课程由具有普世价值的“大学精神”引入,通过讲述大学精神的由来及发展历史、古今中外对于大学精神的追求和探索等人文知识,让学生对于学术规范拥有直接的感官认知,激发学生兴趣爱好,从思想上为学生遵守和认可遵守学术规范奠定价值基础。课程从追溯“欧洲最古老的大学”——波伦亚大学的独立精神讲起,历经12世纪初牛津大学、剑桥大学注重通识多过专业技能的“优雅教育”、19世纪德国洪堡大学提出“大学自治、教授治校、学术自由、教学与科研相统一”现代大学的基本理念、再到20世纪美国威斯康星大学提出的“教学科研与社会服务相结合”,大学精神经历了千百年的发展与锤炼,最终可归结为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融入社会的服务精神、超越功利的独立精神。回顾“大学精神”的发展历程不难发现,牛津、剑桥等名校能经历几个世纪仍是世界创新思想之源的关键,在于对自身在传承与发展中孕育的精神和文化的坚守。因此,无论处在什么时代,无论社会发生怎样的变迁,现代大学应该要做到在开放与独立之间的平衡,既保持追求理想、追求真理、追求知识的同时,成为摒弃功利思想与浮躁心理的象牙塔,又要与现代社会现实紧密结合,为社会的发展与时代的进步献出自己的绵薄之力。对此观点的学习所产生的认同感,将有助于学生摒弃目前研究生中较为普遍的浮躁性格和急功近利的思维模式,以达到引导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反思,重塑自信和理想,寻找自我内心深处的自豪感,建立积极的、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目的。科技进步是国家和社会发展的原动力,创新则是民族进步的灵魂,因此在教授学术规范与写作知识的同时,也要引导学生形成勇于探索、敢于创新、崇尚科学的精神,这对推动国家的科技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援引化学史上著名化学家的真实故事,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科研观”和“发表观”

针对当前学术界的“四维”倾向,教师在授课过程中,通过援引化学发展史上著名化学家的思政素材,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论文“发表观”。教师在课堂上援引多位化学家在论文发表中所发生的真实事件。例如,美国物理化学家吉布斯(Willard Gilibs)发表论文时的故事,吉布斯是一位地道的“在自己的本土不享荣誉的先知”,1876年吉布斯在康乃狄格科学院院报上发表了题为《论非均相物质之平衡》的著名论文,该论文长达三百余页,提出了Gibbs自由能、化学势等概念,奠定了化学热力学的基础。但吉布斯是一个过于低调的科学家,潜心科研而不善于宣传自己的发现,并且所投期刊并非当时主流期刊,刊物发行量较小,加上当时学术界不重视纯理论研究等因素,该论文发表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都没有引起美国科学家的关注和重视。而另一位化学家,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配位化学的奠基人维尔纳 (A.Werner),通过总结文献中大量实验事实,发表了《论无机化合物的结构》一文,并首次提出了配位化合物的配位价键理论。但维尔纳的配位价键理论与当时主流的原子价理论相矛盾,因此受到北欧和英国等国家化学家的冷遇与抵制。维尔纳面对这些化学界的权威专家,没有怀疑自己,他选择了将后半生全部精力投入配位价键理论的论证。最终,该理论受到学术界的普遍接受,奠定了配位化学世界范围内蓬勃发展的基础。除了上文援引的真实故事,更多古今中外的逸闻趣事都可以在思政课结合具体的知识点进行讲解,并充分与学生互动,强化学生对正确的“科研观”和“发表观”的理解与认识。要让青年学生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不仅要充分理解学术道德的内涵,也要做到学以致用,这才能真正地掌握、理解其精髓,才能在思想上得到收获与升华。回到本课程的实例,通过吉布斯和维尔纳两位著名科学家真实的论文发表经历,教育研究生一方面要在科学研究中坚持真理,尊重自己的研究成果,敢于创新、敢于发表;另一方面呼吁研究生不要受到浮躁的风气影响,过于在意期刊的影响因子,要树立“是金子总会发光”的信念。

(三)通过学术规范与道德规范的讲述,培育学生优秀的思想道德品质

近年来,在研究生甚至一线教师中,论文“灌水”、数据造假、署名不实、

重复使用、文字大段抄袭、甚至一稿多投、买卖论文等学术不端现象时有发生。初涉科研的研究生缺乏对学术论文的基本了解以及对学术不端界定的全面认知,因此需要为学生全面深入地讲解学术写作的基本要求和学术道德规范的具体内容。一方面,教师通过对学术写作基本要求与规则的讲述,让学生认识到研究生阶段撰写科技论文的目的——不单纯是为了拿到一个学位证书,而是要通过写作,在个人逻辑思维、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等方面完成一次完整的科研训练,并且通过自己的一些发现,给后来的研究者以启示。另一方面,通过对学术规范的讲解,教育学生在科研过程中要“守身如玉”,注重自己的学术声誉,同时培养学生求真务实、精益求精的良好作风。这就要求研究生树立家国情怀、践行使命担当,自觉训练提升自我,给国家、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有了这样的认知,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更加投入地从事科研活动,避免某些学生为了发论文而“灌水”的行为。此外,在课堂上援引国内外近年来学术不端的类型和案例,比如某著名高校的著名教授因涉嫌学术造假被Science撤稿;某高校教授在审稿过程中剽窃他人学术成果,造成恶劣影响;而有些研究生则因为引文不规范导致了原本十分出色的文章被审稿人认为有学术不端的嫌疑。这些大大小小的真实案例可使学生们深刻认识科技论文写作的禁区,体会学术不端所造成的不良影响和严重后果,从而养成良好的学术道德习惯。

(四)开设主编讲堂,援引国际高水平期刊投稿中实际案例,开拓学生国际视野

一堂优秀的思政课关键在于主讲教师。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古往今来,教师都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学生的照明灯、引路人。教师有良好的思政认知才能准确无误地传授给学生。这就要求教师在“德”“行”方面要高尚,能为学生树立起模范、榜样的形象。高质量的教师队伍是课程思政教育的关键,教师的职业道德、专业素养、国际视野等都与课程的思政建设高度密不可分。为了能够更好地实现思政教育与学术规范与论文写作的教学内容相融合,在注重教师团队自身道德建设的同时,切实提升了思政教学团队的专业性和国际性,为打造一支三观正确、专业知识渊博、具有优秀职业道德素养的教学团队。结合上海大学国际化教学的特点,团队在课程内开设主编讲堂,邀请WileyACS等国内外著名期刊社的材料、化学类期刊主编为学生带来现场或者线上教学,从一线编辑的角度讲授遵守学术道德规范、建立学术信誉的重要性。同时建立了一支集多样性、专业性与国际化为一体的教学团队,充分发挥教师的长处。例如邀请Wiley期刊社Advanced Materials的编辑,为学生开设主编讲堂,从宏观的角度来给学生讲授国际期刊对于学术论文的学术规范与要求,更好地开拓学生的国际视野;而教学团队里德高望重的学术带头人则可以给学生宣讲家国情怀,通过展示个人的人格魅力以充分发挥榜样作用。

04

课堂效果问卷调查

在课程即将结束之时,为了具象化本课程的授课效果与实际预期的重合度,本研究针对选课研究生进行了选课前后的问卷调查。数据显示,67.1%的学生认为选课后对自己创新精神“提升非常大、有助于自己独立思考”,32.9%的学生认为“有一定提升、但还需要深入学习”,认为完全没有提升的人数为零。74.29%的学生认为本课程有助于加深对学术规范的理解,同样有74.29%的学生认为“主编讲堂”的开设能够帮助他们更加生动地了解到学术写作与规范的具体知识,并希望未来的“主编讲堂”能传授更多的学术写作规范知识和分享更多实际案例。针对问卷题目“一稿多投、 抄袭等等违反学术规范不端、学术现象频发的主要原因”,得分最高的两个选项分别为“缺乏对科学道德与学术规范的了解”(82.9%),以及“制度不健全,执行力度不够”(57.14%)。在最后的填空题“您对本课程哪部分内容印象最深”的回答中,高达69.57%的学生对于学术不端的案例及学术规范讲解印象深刻。更有学生表示,通过这堂课的学习才了解到重复使用(发表过)本人原创的插图也属于学术不端范畴。

 

通过问卷调查结果可以看出,所有学生对本课程的教育成果与指导意义都表示了一定程度的肯定与赞同。无论是从思政教育方面还是专业学术知识角度来讲,本课程都基本上取得了预期的成果,并且在人文角度取得了意料之外的发展,比如勾起了学生对化学史中杰出巨作的背景故事和一位位有血有肉的科学家的浓厚兴趣等。总的来说,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可以对本课程形成一个自我改善与提高的正循环,并且可以提升本课程的时效性与专业性。

05

结语

一堂优秀的思政课应该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在教育引导青年学生时,要强化他们对国家和民族的责任感,要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事业中,要让他们树立远大的理想与抱负,要将把祖国建设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为不懈追求的奋斗目标。在理工科学生的专业课程中融入思政内容是“立德树人”思想的重要载体。本研究将化学专业学术规范与论文写作授课过程与立德树人的思政内容有机融合,形成创新精神、独立精神、家国情怀、社会责任等思政要素;同时,优化思政内容并将其融入教学设计环节,挖掘学生的责任意识、社会使命感和化学专业科技论文写作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通过学术规范与论文写作课程的学习,学生不仅可以学习专业的论文写作技能与英文写作技巧,还可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科研观和发表观,对学术道德规范形成全面深入的理解,为其未来的科研、工作奠定正确的思想基础,从而有意识地去避免学术不端行为,最终实现以人为本、立德树人的根本宗旨,为社会培养全面发展、德才兼备的合格人才。本课程对高等学校“立德树人”的实施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张婷,孟仁振. 推动“课程思政”专业教学改革的路径研究[J]. 创新教育研究,2019,7(06):791-794.

[2]张育新,谢奕萱,袁绍军,. 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科技论文写作课程设置及其实践——以四川大学化学工程学院为例[J].大学化学,2022,37(04):141-144.

[3]李静和,张玉净.化学专业英语课程思政内容教学探索——以桂林理工大学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为例[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21,37(03):23-24.

[4]奚宝娟,熊胜林.如何提高学生学习无机化学的兴趣[J].大学化学,2021,36(07):58-62.

[5]教育部: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N].中国教育报,2014-06-23.

[6]王本贤,李荣婧.研究生"学术规范与论文写作”课程思政的实践探索[J].教学研究,2021(01):280-281

转自:“大学科研圈”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