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博成功四要素:
看南瓜老师这么久,结合身边几位朋友的经历,投稿分享一些中国史申博的情况/经验,比较长,如您认为合适的话请厚码。主要针对于有学术热情,但是本硕出身不好,就读于专业排名较低的边缘211及广大双非学校的应届硕士生,仅供参考。
首先一定明白申博成功最重要的四个要素:
①人脉关系
在你有最基础学术素养、满足基本申博条件的情况下,关系是申博时最重要的因素。这里的关系更多是中性词,比如你报考的是自己导师,或本校其他老师;又或者你报考的是你导师的同门与师友,只要导师出面帮你动用自己的关系网,那么你已经领先其他人一大截了。此外,也有不少是靠家庭/社会关系的人,比如自己或家人就是某某高校的教授、有权力地位的人可以背地运作,年年都有,屡见不鲜。
尽管很无奈,但是每年博士招生里可能都有很多的坑位都是给这样的人准备的。当然,其中的一些人是既有关系也有能力,能算得上实至名归。但是真的也会有很多人情关系是博导们不好推脱的(我们本质上还是个人情社会,于人文学界尤甚),有时候即便明显感觉另一个考生单从能力来看相对出色,可能导师也会倾向于选择有“关系”的考生。除人情之外,有的导师也会有自己的考虑,毕竟有熟人背书或者自己知根知底的学生,即使申博表现差一点或考砸了,但他们带起来会更放心一些,这就是和导师建立关系的重要性。
而导师的人脉地位和学生的“学术实力”在一定程度上也是绑定的。大多数在硕士期间发C的学生都是带了导师的一、二作,这里面水比较深,有的人确实是自己能力不错,只是碍于刊物门槛,不得不挂名导师一作或二作;有的可能工作基本都是导师自己完成,只是愿意带上学生发文,甚至给一作的情况都有。其中还有少部分导师会以“推荐”文章的名义,动用自己的人脉联系到编辑、打好招呼,而且他们可能自己就是刊物的主编或固定外审,自然就沾亲带故、近水楼台了。
当然也会有坚持独立发表或者自己发文都困难的老师,至于会遇到哪种导师,真的就全看自己运气或情商、背景等因素了。总之学理上都在提倡历史学要独立发表、非必要不合著、拒绝关系稿,但实际某些较有人脉和能力、也愿意带学生发文章的导师会使其学生在申博时领先竞争者很大一截,至于其学生的真实水平如何,当然就因人而异了。此外,导师如果有国家社科,特别重大项目,对学生在投稿大部分刊物时也会有很明显的助益,这都是属于某些心照不宣的“资源”。
②学校出身
其实出身顶尖985的学生大部分能力都很不错。此外,即使他们暂时没有学术成果,也会有大把同档次的学校和导师乐于接收,再不济去一些211院校,除非碰上关系很硬的或博导自己的学生,否则基本上都有压倒性的优势。此外,学校出身和人脉关系基本也是绑定的,好学校的导师与课任老师,只要愿意为你动用自己的关系网,想找书读还是相对容易的事情。此外在申博时,某些高校是不会通过双非学生的材料审核的,这属于心照不宣的条款,尽管只有极少数学校将这种潜规则写进简章里。建议双非学生申请部分211和985之前一定打探清楚。
③自身实力
对于应届生而言,硕士阶段很难说有什么拿得出手的成果。极少数人可能会有C刊/集的独作,或者带导师一、二作的C、北核。如上所述,这些人要么是能力很强,要么是导师很照顾,他们基本都会去冲一些中上985或史学类的顶尖211。实际很多顶级名校的学生反而是爱惜羽毛、轻易不发文章,很多大学者也会非常慎重和硕士生共同署名发表,以免成为自己的学术污点。当然,如果你本身就出身边缘211或双非院校了,没有公开文章可能连引起博导注意、通过材料审核都是比较难的事情。所以还是得发,不过花钱发就算了,都知道是怎么回事。一般的大学学报或专业刊物可以发1-2篇,有能力可以冲一冲北核或C集刊,多发无益,反而会给人留下不好的印象。
一定注重学术基本功的锻炼,虽然部分学校的确是所谓的“考试”制,但其实也只是变相的考核罢了,只要目标导师想捞你,哪怕你笔试很差,只要过了及格线也可以在面试给你很高的分数。甚至于笔试本来就是主观题,你只要别交白卷,想给你多少分导师是有一定衡量权的。除了部分学校的英语考试是统一组织,可能捞起来需要一定的能量外,在导师很想要你的情况下,笔试分数不会是很重要的衡量指标。包括面试也有很多门道,部分导师对于属意的学生和不想要学生,可能会在面试时以简单问题与很有难度的问题分别提问,使其展现出较大的区分度,但实际上表现好的那个未必真的是积累更深厚、学术更出色的。
④运气
运气的重要性其实超过很多人想象。别认为实力差就彻底放弃,每年都有那种因为考公或去了更好的学校而放弃博士入学的;又或者目标导师本来是内定了要某生,但因为笔试没及格或其他因素使得他没有进入复试也是很常见的现象,这时候可以捡到漏。特别对于一些在其他专业招生的中国史博导、外聘博导、新晋博导、冷门专业博导,起码在前些年都是相对容易捡漏上岸的。
如何应对:
抛开运气这个比较玄学的因素,关系≥学校出身≥实力
有的学子三者兼备,那么只要不盯着top校排着两位数长队的大牛报考,基本申博都是手到擒来。或者任中一项很出色,如果导师有极硬的关系、自己是北清复旦的出身、发过中国史研究、近代史研究之类的刊物,哪怕是二作也毋庸多言,天下之大,大可以去得。不过对于学校出身较差,导师也没什么人脉或不愿意太帮忙的学子而言,所能做的只有三件事情:
⒈第一,也是最重要的事情——多多阅读积累,同时打磨文章,争取在研三申博前靠自己冲一篇C扩或北核,如果不行,那起码也要拿出一篇能够见人的文章,可以提供给目标博导考察你的学术水平;同时提前做好博士的研究计划,要郑重对待。
⒉第二,提前看好往年招生简章要求,需要发文章的赶紧去发表见刊;需要英语等级的一定提前通过;尤其是提前联系导师,如果是热门导师,快的话研一下研二上,慢的话研二下一定要联系,如果自己导师出面最好,不行就自己硬着头皮发邮件吧——但是除非导师打包票(现在很少这样了),否则不要太相信导师给你的画饼,这年头学生都是海王,导师都是饼王,在不给导师造成困扰的前提下,给自己多留几条退路。
⒊第三,即使院校出身不好,关系也是可以主动建构的,比如去参加一些高水平的会议,得到参会博导的欣赏、去旁听心仪的博导的讲座和课程,抓住计划主动表现自己,给其留下不错的印象等等。只是这些路子比较曲折,也未必有特别好的成效。而且注意不要过于钻营而使人生厌,你和人家非亲非故,只有学术能力才是博导有可能会欣赏和帮助你的根本原因。至于说自己导师帮不帮、博导要不要,真的帮了是情分,不要升米恩斗米仇。要记住申博绝不是什么很公平的事情,知道别人的优势主要是认清楚自己的定位,早做打算,也多做准备。
目前国内中国史博士点大概在57个左右吧,除985、211之外,再抛开三所新晋双一流,“双非”院校尚有18个左右,约占三分之一。其中还不包括如民族史、党史、科技史、法律史、经济史、古典文献、中哲、马院近现代史等交叉二级学科的情况;此外,其实不少在本院没有博士点的中国史老师会挂在其他专业里招生,虽然获得学位不同,但本质还是属于中国史研究领域,比如上交大在中国语言文学招、广州大学在教育学招、山师大在古典文献学里招;再比如某些没有中国史博士点但是有世界史博士点的学校,可能会开设类似中西文化交流之类的方向,本质上也是中国史研究…因信息庞杂,兹不赘述。因此如何选择报考学校,什么是你的首要冲刺目标,什么是可以接受的学校,什么是保底的学校,请自己斟酌。包括申博之前想清楚自己是否真的适合做这行,是纯粹的热爱学术,还是想二本混个教职养老,或者只是逃避就业压力,不同的目的可能会对应不同的选择。比如学术上适合你的导师未必在好学校里;好找工作的学校也未必有你喜欢的方向……
最后申明一下,以上提的这几个所谓的申博成功要素,绝不是代表笔者认同,某种意义上这是一种无可奈何的既成病态,也是目前“游戏规则”的一部分。学生们申博时的人间百态,不过是学界腌臜一面的投影而已。当然,不代表所有博导和学校都是这样,有一定比例的博导是真的不太看人情和出身,只以能力取士,是乐于发掘人才的。并且本文没有谈及同等学力、定向生、往届生申博和硕博连读、出海等情况,以上种种,仅仅是陈述我们所观察到的一个面向,有的人可能觉得闻所未闻,有的人可能感同身受,主要取决于大家所走的路径、看到的风景不尽相同,历史是多元的,现实亦然。
总的来说,如果学界是一座高山的话,那么横看成岭侧成峰,不同出身的人所看到的面向、攀登的难度是大相径庭的。对于本硕博出身好学校的学子而言,起码在升学时,一路上更多是繁华锦簇的,老师们大多是温良而乐于提携后进的(当然,能进入名校也是自己争取得来),去211都已算是屈就。不过对于很多有学术追求和能力,因为不善于应试或严重偏科而进入边缘211乃至双非院校的学子来说,可能会感受到那种玻璃天花板出现在自己人生的每一个重要关口,无论是升学还是就业,想走得更远,只有付出十倍百倍的努力才有一丝突破的可能。所以,如果恰好读到这里的你正行走在一条较为崎岖的小径上,我只能说:保持对学术的热爱与初心,也保持和学术圈阴暗面的距离。学术也并不是人生的全部,要享受学术带来的乐趣,而非相反。
——————
转自:“南瓜博士李昕升”的微博,内容系李昕升粉丝的投稿,非李原创
链接:
https://weibo.com/2184028407/4893668659955674
转自:“学术痴”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