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文推荐】中国区域碳排放空间关联网络的结构特征与形成机制
2023/5/5 18:08:27 阅读:251 发布者:
来源:经济聚能环(FoEEE)
来源
https://zj.zjol.com.cn/news.html?id=1506450
原文信息
邵帅,徐俐俐,杨莉莉.千里“碳缘”一线牵:中国区域碳排放空间关联网络的结构特征与形成机制.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23,在线发表.
https://kns.cnki.net/kcms/detail//11.2267.N.20230110.1711.002.html
编者按
改革开放四十余年来,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推进,以及粗放型增长方式的惯性运行,中国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持续攀升,碳减排压力与日俱增。有效推动低碳转型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应有之义,更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和描绘美丽中国宏伟蓝图的必然选择。值得注意的是,我国各地区在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特征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使得各地区的碳排放规模和强度也表现出明显的空间差异。松紧不一的减排策略可能引致区域间产生“碳泄漏”的风险,从而使总体的减排努力事倍功半甚至徒劳无功。碳排放限额配置政策实施效果的局限性促使碳排放交易机制在我国逐渐引起关注并付诸实践。在我国已经启动全国性碳交易市场的背景下,探究不同地区在碳排放空间关联效应中的角色及其碳排放流动传递方式、识别引致碳排放不同流向背后的作用机制,有助于在通盘考虑区域差异和联系的基础上,统筹协调不同地区的碳减排政策,合理引导碳排放的跨区域转移,进而改善碳交易市场的运行效率,因而具有非常重要的实践指导意义。鉴于此,本期推文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在对1998-2016年中国区域碳排放空间关联网络结构特征进行考察的基础上,利用指数随机图模型首次对中国碳排放空间关联网络的形成机制进行了识别和解释。
1
研究背景
现有文献已经围绕碳排放空间关联效应相关问题开展了一些探索性研究,但尚未从全局高度考察碳排放的多维空间关联效应,更未对碳排放不同空间“流向”背后的驱动机制予以有效识别,从而无法为解决在碳交易时代具有商品稀缺性特征的碳排放的空间优化配置问题提供科学准确的决策依据。该文针对现有研究的上述不足,以碳排放空间连通模式为主线,将板块间的碳排放空间关联方式与区域间的碳排放空间关联方式有机结合,从整体到局部逐层深入地解读了中国区域碳排放空间关联网络的关联模式;进而,采用能够综合考虑互惠性、传递性、集聚性等内生网络结构变量,以及对外开放、经济集聚、产业结构等属性变量和关系变量的指数随机图模型(Exponential Random Graph Model,ERGM),系统地考察了碳排放空间关联网络背后的关键驱动因素。在我国已经启动全国性碳交易市场的背景下,该文旨在通过对碳排放空间关联的区域异质性、板块间碳排放的传递方式(宏观层面)、区域间碳排放的关联模式(微观层面)及碳排放空间关联网络形成机制的系统考察,从更加贴近现实情形的复杂网络的视角,为我国改善碳交易市场的运行效率、实现区域间的协同减排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
2
研究思路
首先,该文选取中国大陆地区30个省份地区为研究样本,利用能够刻画区域碳排放空间关联效应的引力模型,构建了1998-2016年中国区域碳排放的空间关联网络。进而,该文在刻画碳排放空间关联网络整体特征的基础上,利用“块模型”和“模体结构”分析方法分别从宏观视角和微观视角考察了碳排放的空间连通模式及其变动情况,并对各区域在网络中所发挥的作用予以识别。
最后,该文构建了能够综合考虑多种内生网络结构变量、“属性变量”和“关系变量”交互影响的如下ERGM模型,对中国碳排放空间关联网络的形成机制进行了识别和解释(可向右滑动进行阅读):
上式反映了在弧(edges)、互惠性(mutual)、连通性(twopath)、循环性(ctriple)和集聚性(gwesp)五种内生网络结构变量,对外开放(FDI)、能源结构(Sener)、经济集聚(Ag)、产业结构(Sind)和能源效率(Eener)五种行动者属性变量,以及地理邻近网络(D[0-500]、D[500-1000]、D[1000-1500]和D[1500-2000])和贸易网络(Trade)两种外部环境因素的共同影响下,所观测到的区域碳排放空间关联网络形成的概率。
3
主要结论
(1)中国区域碳排放的空间关联格局表现出“多核心”的网络结构特征,东部地区在碳排放空间关联网络中大多充当着接收者的角色,而中西部地区更多地表现出碳排放的发出关系,这表明东部地区对碳密集型产品的外购行为引致了中西部地区碳排放的增加。
(2)中国区域碳排放空间关联网络可分为“各司其责”的四大板块(主受益板块、净受益板块、净溢出板块和经纪人板块)并呈现出明显的区域化“俱乐部”空间分布特征,相较于板块内部成员间的碳排放空间关联效应,板块间的碳排放空间关联效应更为明显,即各地区更偏好于在各大板块之间相互转移碳排放以缓解减排压力。
(3)在研究样本期内,中国区域碳排放空间关联网络中的四大板块均发生了不同程度的重组,净溢出板块的成员有所减少,主受益和净受益板块的成员有所增加,而经纪人板块的成员虽然有所变化但总数保持不变,部分中西部省份的“碳排放避难所”效应有所弱化。
(4)具有互惠性的关联模式是各区域普遍遵循的碳排放关联模式,且各区域倾向于以“组团”的方式参与碳排放空间关联“活动”,同时碳排放的空间关联效应也存在区域间各自为政的“诸侯经济”现象;此外,碳排放的空间关联存在梯度断层现象,即两个区域需要借助第三方区域发挥“经纪人”作用才能间接形成碳排放的空间关联关系。
(5)较高的煤炭消费比重、较低的经济集聚程度会促进区域间产生更多的碳排放发出关系,而较高的对外开放度、清洁低碳的能源结构与能源效率的提升则有利于推动区域间产生更多的碳排放接收关系,并且工业占比较高的产业结构促进了经纪人区域的形成;区域碳排放的空间关联格局随能源结构的升级而呈现出“由西向东”和“由北向南”的梯度关联趋向;区域间经济发展方式在对外开放、经济集聚、产业结构、能源效率上的互补性以及紧密的区域贸易联系,促使区域碳排放空间关联网络随着区域间分工与协作的加强而呈现出千里“碳缘”一线牵的特点。
4
简要评论
为了从整体到局部再到微观维度对中国区域碳排放空间关联网络的结构特征进行“庖丁解牛”式的细致分析,该文在刻画碳排放空间关联网络的整体特征的基础上,利用“块模型”和“模体结构”分析方法分别从宏观视角和微观视角考察了碳排放的空间连通模式及其变动情况,并识别了各区域在网络中所发挥的作用,使得多个关键指标的使用既可以“各司其职”又能够“前后贯通”。同时,该文首次利用ERGM对中国区域碳排放空间关联网络的形成机制进行了专门考察,从而可以为中国区域碳排放空间关联网络“由内而外”的形成机制提供重要的文献和经验证据。然而,囿于数据可得性,该文使用的样本数据来自于中国省域层面,后续研究可以从市域、县域或行业层面对这一话题开展更加细致的探讨。
转自:“经管学术联盟”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