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章来源于经济地理 ,作者仇方道,等
资源型城市由于其矿产资源的不可再生性以及森林资源的再生周期长,导致城市发展存在典型的周期性,城市转型发展是资源型城市必然面临的问题。依据《全国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规划(2013-2020年)》及相关学者的研究,全国总共262个资源型城市,其中地级行政区126个、县级市62个、县58个、市辖区16个。
加快推动产业转型发展,既是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我国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路径。而提高农业发展效率和实现农业现代化转型,是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发展的基础支撑和重要路径。农业现代化是“四化同步”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基础,但却尚未与其他“三化”形成有效协同的共荣发展格局,已成为新型城镇化和城乡融合发展的短板。2018年和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相继提出“提高农业创新力、竞争力和全要素生产率”,以及促进“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明显提升”,表明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增强农业竞争能力,转变资源型城市农业生产方式,实现农业现代化,成为乡村振兴面临的重大战略性课题。现代农业集高科技、高效益和高效率为一体,是以现代科学技术为基础,借助现代化设备及先进管理方法进行的社会化农业生产,可见,传统的依靠物质和资源投入的农业,受生产资料等约束较大,生产方式的可持续性较差,还必须要推动经营模式创新、生产专业化、农业科技进步、要素有效配置、农业组织模式创新等非物质投入方面的改善,因此,区域农业现代化转型的关键路径和主要表征在于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研究资源型城市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空间分异特征,揭示其空间错位特征,并识别不同区域农业转型问题类型,可为因地制宜、因类制宜促进该类城市农业现代化转型提供科学依据。
为此,我们以徐州为实证,深入分析资源型城市农业转型成效的空间错位特征与规律,并识别出主要问题类型,以期为该类城市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依据。相关成果刊发于《经济地理》2022年第12期,现摘其主要观点,与诸位分享。
(原文请至中国知网下载阅读)
研究期内徐州市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呈现先大幅度波动后平稳演化的趋势,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主要驱动力呈现由技术效率向技术进步转变的趋势。折射出资源型城市技术创新和资源配置虽然总体上促进了农业转型成效提升,但在农业技术投入、资源配置方面仍存在一定程度的不连续性。
1996-2015年徐州市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指数及其分解
徐州市农业转型成效较高镇域由传统农业主导型向工矿型转变。在资源型城市发展早期,工矿型镇域产业发展主要集中于资源性工业,农业发展落后于传统农业主导型镇域;但随着资源性工业的发展,工矿型镇域依托其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的优势,加大农业投入,促使该类镇域农业转型成效超过传统农业主导型镇域。空间上,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提升区由期初的中心城区及县城周围的“核心—边缘型”格局逐渐演变为以中心城区及县城周围的镇域为核心,以主要河流、交通干线为轴的“点—轴”空间格局,显示出资源型城市农业转型成效高的镇域主要为城郊型、工矿型及交通区位优越型镇域,区位、交通成为影响农业转型成效的关键所在。
徐州市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空间差异变化
研究期内徐州市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变化与技术效率变化的空间错位程度呈现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而其与技术进步变化的空间错位程度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但均以低错位类型为主,正向错位类型均呈增多之势。空间上,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变化与技术效率变化、技术进步变化之正向错位的镇域呈现向中心城区外围、黄河故道沿线、徐睢公路沿线、东陇海线以南、省际边界附近等地区集聚之势。表明技术效率提高驱动了近城靠矿和农业特色资源优势突出的镇域农业转型成效增加,而省际边界附近镇域农业转型成效提升则是依赖于技术进步的提升,进一步显示出区位改善、省际边界“中介”效应增强有利于省际边界型资源型城市农业转型成效的提高。
徐州市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变化与技术进步变化
空间错位格局演化
依据全要素生产率变化、技术效率变化和技术进步变化,我们将徐州市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问题区域划分为6种类型,即:技术效率与技术进步“同步滞后”型、技术进步与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双滞后”型、技术效率与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双滞后”型、技术进步滞后型、技术效率滞后型、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稳定型。
徐州市农业转型问题区域类型的空间分异
考虑到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单一,农业发展现代化程度较低,为较好地克服资源型城市农业转型发展中技术低下、资源配置与管理不完善等问题,对于促进资源型城市的农业转型,提出如下建议:
1
重视科技水平对镇域农业转型的促进作用
吸引农业科技人才,提升农业科技研发能力,创新农业生产方式,完善农业技术服务推广体系,加大对先进农业生产技术的推广和应用,规避由于农业科技进步滞后导致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下降或滞后;
2
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
充分调动市场对农业生产要素的配置作用,促进农业集约化、产业化经营水平,提高配置效率;
3
明确不同镇域的农业转型目标
根据不同镇域农业转型成效的不足,正确认识不同镇域农业转型存在的问题,立足实际情况,明确不同镇域的农业转型目标,制定差异化的策略,积极引导农业转型,探索具有区域特色优势的农业转型发展模式。
推动资源型城市的转型与高质量发展,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系统工程,本文只是基于徐州案例,从农业视角出发进行了初步的研究,期待更多的学者从不同的视角关注这个战略性的选题,助力形成资源型城市转型与高质量发展的中国方案。
作者简介
仇方道 教授
江苏第二师范学院地理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全国经济地理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地理学会经济地理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自然资源学会资源地理专业委员会委员、《地理科学》编委等,主要研究领域为经济地理、产业生态、产业转型与资源型城市转型等。
张新林 副教授
江苏师范大学地理测绘与城乡规划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兼任江苏省城市经济学会常务理事,主要从事经济地理与空间规划、生态经济与区域可持续发展、城乡融合等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多项课题,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论文30余篇。
尹鹏星
江苏师范大学地理测绘与城乡规划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区域经济与可持续发展。
转自:“经管学术联盟”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