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章来源于经济学季刊 ,作者李戎 等
本文载于《经济学》(季刊)2022年第22卷第6期,作者为中国人民大学中国财政金融政策研究中心李戎、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金融系刘岩、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院彭俞超、北京大学汇丰商学院许志伟、厦门大学王亚南经济研究院薛涧坡(作者排名不分先后,以姓名字母排序)。获取全文请点击文末“阅读全文”。
近十余年来,动态随机一般均衡(DSGE)模型研究在解释中国经济波动和评估宏观政策等方面取得重要进展。但现有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也说明,新时代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需要强化从经济现象到经济问题的凝练,深化对科学研究方法的理解。
本文以中国DSGE模型研究的进展为切入点,立足已有研究的成果与不足,展望经济周期分析的前沿领域,特别是具有微观基础的异质性个体宏观建模方法和动态全局求解为主的定量分析方法,探讨其在中国经济重大问题研究中的应用前景,提出构建有中国特色宏观经济分析框架的思路,为科学应用并发展当代宏观经济主流定量分析方法、正确理解并解决中国宏观经济问题做出贡献。
国内DSGE模型文献在研究范式上强调微观基础和量化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兼顾了科学研究方法使用与现实经济问题导向,为科学研究中国经济波动问题做出了重要贡献,为构建有中国特色的经济波动分析框架奠定了良好基础。
但目前的DSGE研究也存在一定不足之处。在建模方法方面,已有文献多采用代表性决策者框架,忽略了异质性个体行为(包括家庭、企业、金融中介、政府等)带来的分布效应(distributional effect)运行机制,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各类决策者之间的动态互动机制;在定量分析方法方面,已有文献多使用对数线性化方法近似求解均衡动态,忽视了中国经济尚未进入稳态区间的现实,可能无法准确刻画中国宏观经济系统的动态特征,并导致参数估计失准;在政策研究方面,已有文献中存在简单套用西方DSGE模型、忽视中国经济特有因素的问题,很可能会导致研究结论和相关政策建议出现偏误。
面对复杂的宏观经济系统,国内经济周期分析的研究范式需要进一步改进和完善。为此,本文从宏观波动分析框架的微观基础和数值求解两方面,详细阐述了如何加强科学方法和现实问题的协调和统一。
在微观基础方面,随着微观行为大数据的大范围普及和金融危机的爆发,异质性(包括家庭、企业和金融机构三大参与主体)与市场摩擦(尤其是金融摩擦)已成为近十五年来宏观研究的重要特征。通过在宏观定量模型中引入微观异质性来认识中国经济中的结构性问题,刻画“政府-市场-微观个体”三大主体间的互动关系,能够更好地理解中国宏观经济中的体制机制摩擦,从而在此基础上定量评估中国宏观调控经济政策,为设计符合中国现实经济规律的精准宏观政策提供前瞻性理论支持。此外,随着中国微观数据库的快速发展(甘犁和冯帅章,2019),具有微观基础的异质性模型使宏观定量分析能更好地结合微观行为信息,从而更精准地识别中国经济运行特征规律与政策传导机制。最后,在一般均衡框架下考虑中国特征的异质性,很可能会推翻主流宏观经济研究的标准结论。因此,将中国经济特征引入异质性个体宏观分析框架,不仅仅只是对现有异质性文献的拓展,同时也具有理论创新的重要意义。
在数值求解方面,传统的代表性决策者DSGE模型对数线性化求解的实质是刻画模型经济在稳态附近的波动特征,其先决条件是被解释目标的宏观加总数据具有稳态特征。但宏观加总数据的基本特征表明,中国过去30年宏观经济不应当刻画为稳态附近的波动,而应该刻画为围绕一个快速上升的转移路径附近的波动。中国经济增长、转型与波动紧密联系的这一基本事实,决定了以中国宏观经济变动为研究对象的DSGE建模分析,不应简单模仿美国及欧洲的相关研究,直接采取稳态近似的求解分析方法;更准确的分析方法,应考虑全局非线性求解方法。这一方法不仅使得基于代表性决策者DSGE模型的量化分析更贴近中国现实,还能够更广泛地运用于求解一般性异质性决策者DSGE模型。也正是由于全局非线性求解方法的突出优势,异质性决策者DSGE模型才能够超越代表性决策者DSGE模型框架,在量化分析方面更贴近经济实际,并且得以将内生经济变量的截面分布(如财富、福利等)纳入宏观经济量化分析的统一框架。
“科学方法”与“问题意识”是宏观经济研究的一体两面。在中国经济进入新发展阶段的背景下,中国宏观经济学领域的研究者既要借鉴学习世界前沿的研究方法,又要立足于中国经济建设中的实际问题,通过正确使用宏观经济学研究方法,促进科学方法与现实问题更紧密的结合,推动科学方法随着研究深入而不断进步,使宏观研究具有更长期的政策影响力, 从而为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做出更好的贡献。
作者简介
李戎,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教授、中国财政金融政策研究中心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入选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兼任中国人民大学政府债务治理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债研究所副所长、中国计算机学会计算经济学专业组执行委员。主要研究方向为宏观经济理论、财税理论与政策、财政政策、地方政府债务,在《中国工业经济》、《经济学》(季刊),以及European Economic Review, Americ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 Journal of Money, Credit and Banking等权威期刊发表论文二十余篇,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两项,出版专著两部。
刘岩,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金融系副教授,公司金融教研室主任,兼任武汉大学大数据研究院金融大数据研究中心副主任。主要研究领域为金融中介理论、宏观经济学,主持“中国银行业数据库(CBD)”项目,主持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研究项目,并参与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社科重大项目等研究课题。研究成果发表于《人民日报·内参》、《经济研究》、《中国工业经济》、《金融研究》、《经济学》(季刊),以及China Economic Review,Accounting and Finance等期刊。获得2020年首届PwC3535年度最佳论文奖,并两次获得中国金融学年会最佳论文奖。
彭俞超,中央财经大学龙马青年学者,金融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全国金融青联委员,入选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兼任中央财经大学丝路金融研究中心执行主任、金融学院学术交流部主任。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宏观经济、银行与公司金融。近年来,在《经济研究》、《管理世界》、《经济学》(季刊)、《世界经济》,以及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Journal of Money, Credit and Banking,Journal of Corporate Finance等国内外权威期刊发表论文数十篇,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和青年项目、北京市社科规划项目,获得普华永道PwC3535优秀论文奖。
许志伟,北京大学汇丰商学院,长聘副教授,主要研究兴趣为中国宏观经济、宏观金融、货币政策、经济波动等。主持国家自科优秀青年基金、国家自科青年基金等项目。获2016年浦山世界经济青年论文奖、2020年中国信息经济学会优秀成果奖、2022年第七次全国优秀财政理论研究成果一等奖等。主要论文发表在《经济研究》、《管理世界》、《经济学》(季刊),以及American Economic Journal: Macro,Economic Journal,Economic Theory,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Journal of Economic Theory,Journal of Economic Dynamics and Control,Journal of Money,Credit and Banking,Review of Economic Dynamics,Quantitative Economics等国内外重要期刊。目前担任China and World Economy,Economic Modelling和《经济学报》副主编(Associate Editor)。
薛涧坡,厦门大学王亚南经济研究院和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为宏观经济学、财政理论与政策、货币经济学。在国际国内一流经济学学术期刊发表多篇论文,包括《管理世界》、《管理科学学报》、《经济学》(季刊)、《财贸经济》,以及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Journal of Money, Credit and Banking, Journal of Economic Dynamics and Control, Economic Theory, Journal of Mathematical Economics等,作为项目负责人承担多项国家级研究项目。目前兼任《中国经济问题》杂志副主编。
转自:“经管学术联盟”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