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为心声,字为心画”,只有清晰的话语表达,才能体现出缜密的思维逻辑。写作是一种能够让外界最直观地了解人们对该事物认知程度的表达方式。读写能力是所有教育的基础,其中写作能力是高度抽象的批判性思维活动。对大学生而言,要通过持续且主动阅读的方式输入知识,并通过写作输出自己的学习成果,从而完成自主学习。
01
新闻传播学专业学位论文的写作特点
新闻传播学专业不同于其他专业,该专业是一个非常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专业。传播学者哈罗德·拉斯韦尔提出了“5W”传播模式,即:谁(Who)、说了什么(Says what)、通过什么渠道(In WhichChannel)、对谁说(To Whom)、取得了什么效果(With What Effect)。。在5W传播模式中,传播主体、传播内容、媒介、受众、传播效果分别对应了新闻传播学论文研究的五大方向。一般学科论文研究者往往只选择一个大致方向中所涵盖的一个小主题进行研究,比如,文学学科研究者可以选取一位自己喜欢的作家的某部作品,对其写作风格进行研究;语言学学科研究者可以从语音、词汇、语法、语言发展史的某一个方向进行研究。而新闻传播学涉及的二级学科有新闻学、广告学、广播电视学、网络与新媒体、传播学、数字出版、编辑出版学等,因此,在论文写作的过程中应侧重实践,即“术”的研究,比如,广告学研究者应侧重广告活动的全过程,包括广告主体、广告文案、广告创意与策划、广告投放、广告效果等研究。
在论文写作的过程中,新闻传播学专业学位论文的写作非常注重理论框架的搭建,并在理论的指导下研究具体某一个传播现象。因此,论文写作者要具有非常深厚的理论功底,熟悉新闻传播学的常用理论,能够从理论的高度观察、挖掘到相关的热点问题,只有在浩如烟海的文献中分析出具有研究价值的问题,并运用好论据使自己的论文更具有学理性、说服力,才能展现出一个研究者的学术水平。
02
新闻传播学专业培养问题意识的策略
(一)采用启发式、研讨式教学模式
问题意识的培养需要大学生具有逆向思维、发散思维。大学时期是大学生培养创新能力的关键时期。“问题意识”是思维的动力,是创新精神的基石,因此,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应始于问题。“问题教学法”是培养大学生“问题意识”,引导大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并将大学生引向创新性学习的有效方法 。作为新闻传播学专业的授课教师,首先要意识到大学生思维习惯的养成与教师的培养方式有着密切的关系,积极营造轻松、自由的教学氛围,激发他们敢于发问的勇气,做到因势利导,有利于培养他们敢于质疑的良好学习习惯。其次,要积极转变教学模式,采用启发式和研讨式教学模式。上课前,授课教师可以先提出问题,引导大学生通过查阅资料、讨论等形式进行思考,总结出可以说服自己的结论,并鼓励他们在课堂上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积极与其他学生以及授课教师进行交流,从而培养他们的自主思考能力和探索精神。
新闻传播学专业是一个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专业,启发式、研讨式的教学模式非常适用于该专业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授课教师可以让大学生时刻关注时事热点事件并深挖背后的理论。在课堂上,大学生可以针对热点事件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形成思想火花的碰撞,活跃的课堂氛围,使大学生不再是被动的信息接收者,而是化身为解说员、观察员,用理论去分析热点事件。
(二)定期完成课程论文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任何事物的成长和发展都离不开量的积累。要想写好论文,必须经过千锤百炼,唯有多写作、多看书、多训练,才能掌握写作的精髓和技巧。
目前,大学生之所以会产生写作焦虑现象,主要是因为他们平时写得太少,尤其是学术类的论文写得太少。在没有进行系统培训的情况下,要求大学生在短时间之内完成一篇论文,这对他们来说具有一定的挑战性。由于新闻传播学专业授课教师在平时的授课过程中,对论文写作讲解得相对较少,并且《论文写作》专业课程一般安排在大三的第二学期,导致部分大学生在未选修《论文写作》课程之前,并不了解毕业论文的结构,对参考文献的使用规范也一无所知。因此,授课教师需要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合理设计课程大纲,提高课程的要求,灵活地改变课程的考查方式。比如,授课教师可以选择几门与《论文写作》相关的课程,让学生在课程结束时,写一篇字数不少于3000字的课程论文,通过平时的学术训练,不断提升大学生的写作水平和学术水平。相比较于期末考试,课程论文能更好地考查学生的学习效果和自我思考的深度。期末考试主要考查学生对知识点的记忆和理解,而课程论文则注重考查学生对某一知识点深层次的理解,能够促进学生认知程度的进一步深化。
此外,作为《论文写作》课程的授课教师,首先要用积极、正面的语言引导大学生,化解他们的焦虑,让他们将注意力放在如何写好论文上,而不是敷衍应付。其次,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授课教师还应为他们提供切实可行的指导,鼓励他们勤动手、勤动脑,引导他们有计划、有目的地完成论文,从而提升他们论文写作的整体效率。
(三)鼓励大学生申报大创项目
大创项目是国家为了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自主创业能力,培养大学生适应当今社会经济需求,在高等教育领域实行的有针对性的政策。该项目的开展,旨在培养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实践能力”是指人们在有目的地探索和改造现实世界的一切社会性客观物质活动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能力与素质 。大学生群体是国家发展的主力军,拥有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的大学生群体对科技转化和成果转化工作尤为重要。
大学生在导师的带领下完成大创项目,就是一个很好的锻炼机会。大创项目能够给大学生提供一个完整的创新创业过程和平台,并拥有相应的经费来支持项目的实施。大创项目能够让理论知识转化为具体的实践项目,为大学生提供了一个解决问题的机会。在实践过程中,大学生首先要选择团队成员、组建团队,实现课题的申报及立项。对大学生来说,自主提出一个选题再完成一份项目申请书,能够很好地锻炼大学生的“问题意识”;申请书中研究价值和意义的撰写,可以帮助大学生捋清该选题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申请成功之后需要在指导教师的引导下,选择合适的题目进行论文的投稿、修改。随着传播学的快速发展,该学科论文的论据也要不断与时俱进,大学生要结合具体的热点事件进行分析,并在此过程中掌握论文的基本要求,进而完成学术训练。
(四)鼓励大学生自主选择毕业论文题目
选题作为毕业论文的初始环节,是保障论文质量的关键点。“题好一半文”,熟悉且擅长的题目意味着论文写作过程较为轻松容易。毕业论文选题一般有两种方式:第一种是教师列出选题清单,让学生自己选择;第二种是学生自己申请题目。
论文写作就是一个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学生自主思考毕业论文题目的意义重大。经过反复思考,不仅有利于大学生对专业学科知识进行系统的整理,也有利于大学生将平时学习过程中对一些内容的思考和疑问作为自己毕业论文的选题方向。
如果论文题目不是大学生自己提出的,大学生就难以清晰地把握题目的内涵和外延,难以写出该题目的精髓,从而导致他们存在“怎样都可以毕业”的负面思想,因此,指导教师应鼓励大学生自主选择毕业论文题目。首先,在选题阶段,指导教师可以安排大学生进行选题答辩,充分调动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在适度的压力下去选择一个适合自己的论文选题。比如,鼓励大学生自己想出几个题目,与指导教师商定之后,再选定最后的论文题目。其次,在选题答辩环节,指导教师应引导大学生陈述自己论文的选题原因、研究目的、研究意义、研究方法,充分发挥教师的思想引领作用,确保大学生的论文的思想正确性。
(五)培养大学生主动获取信息的意识
知识的积累是提出问题的先导,“问题意识”的培养和形成离不开大学生的知识积累,要有充足的阅读量才能“有疑而问”,而这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养成长期的阅读习惯。因此,大学生要培养自主获取信息的能力,就要及时关注学科内的最新动态和信息,提高对信息的捕捉能力。如今,高校更加注重跨学科、多学科的联合,对大学生知识储备的要求更加严格,因此,大学生不仅要广泛涉猎各类书籍、文献,及时关注国内外的各类新闻,还要关注社会热点问题,能够运用经典理论对事件进行分析和阐释。
作为《论文写作》授课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首先应明确“问题意识”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培养大学生的“问题意识”。人的灵感火花,它如同昙花一现,转瞬即逝,因此,大学生要有随时记录的习惯。其次,授课教师应指导大学生如何利用网络查阅文献,使他们形成独立思考的良好习惯,并对事物保持好奇心和求知欲。
03
结语
缺乏“问题意识”是教育中存在的普遍问题,不利于学科研究。新闻传播学专业具有特殊的学科特点,缺乏“问题意识”不仅会影响研究对象的精准性,也会影响选题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培养大学生的“问题意识”,不仅对他们的毕业论文写作至关重要,也关系到学术成果的持续产出。因此,“问题意识”的培养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课程论文、组织学生参与项目、论文选题指导等一系列流程中严格把关,提高大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使大学生具备独立思考、敢于质疑的问题意识,从而促进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提升。
节选自:杨婷《新闻传播学专业学位论文写作问题意识培养研究》
转自:“云导师学术辅导平台”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