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 济 学 (季 刊)】清代妻妾价格研究———传统社会里女性如何被用作避险资产?
本次简要分享《经济学(季刊)》的一篇文章和数据。
一.
本文贡献
本文的贡献在于三个方面:
第一,我们正式提出 “女性被用作避险资产”假说,这有利于深入理解妻妾买卖历史的起源。
第二,本文是第一次用大样本数据对妻妾价格进行研究,并以此检验传统社会里女性作为资产使用的属性。比如,妻妾买卖作为清代社会的风险缓冲手段屡被历史学家所认同,但他们都
没有使用大样本进行量化研究。本文是这方面研究的首次尝试。,但他没有详细的妻子价格数据,更没有据此研究女性被用作避险资产的属性。
第三,我们的研究具体表明,现代金融市场是个人解放尤其是女性解放的基础,金融市场把人从这些经济工具、风险工具中解放出来,并因此获得自由。把女性作为 “避险资产”虽然是在缺乏金融市场的条件下的迫不得已的行为,但是以对女性的身心摧残和压制自由选择权为代价的。
二.
”女性被用作避险资产“假说
在缺乏金融市场的社会里,女性甚至男性被当作避险资产,有其必然性。现代经济的发展,主要是以非人格化的工具替代人格化的避险工具,这包括金融市场、教会、社会保障体系和其他政府福利。一方面,生产力的提高使得家庭以储蓄、土地、房产等资产来应对生存风险的能力增加;另一方面,金融市场的发展使得生存风险以更低成本在更大范围内实现了分散。
三.
刑科题本数据与变量描述
为了检验上面提出的 “女性被用作避险资产”假说,我们需要收集大样本的男娶女嫁、妻妾买卖、寡妇再嫁资料,包括财礼或价格信息、嫁娶两方的家庭信息和社会状况、交易 方 式 等,以 及 反 映 相 应 地 区 “风 险 事 件”的 信息。
是描述性比较,很多其他影响因素没有被控制住。因此,下文将通过更严格的计量分析考证粮价对妻妾市场及价格的影响,以检验 “女性被用作避险资产”假说.
三.
刑科题本数据与变量描述
根据前文的 “女性被用作避险资产”假说,我们有如下计量回归方程:
其中,Brideprice是府级妻妾 价 格,grainprice是 府 级 年 均 粮 价。根 据 假 说 推断,我们预期β是负的,即粮价上升会导致妻妾价格下 降。ηi 表示府 级 异 质性,θt 表示年份 异 质 性。X 代表其他府级变量:儒 庙、书 院、烈 女、佛 寺、道观,以及人口规模、人口密度、土地债务命案率、婚姻家庭命案率。
(一)基准回归及其比较
与儒家并存的其他两大竞争性文化是佛教和道教。表3第(5)列在控制了儒家文化变量的基础上加入佛寺、道观数量的回归结果。控制了儒释道文化的影响后,粮价对妻妾价格的影响为-3.61左右,且在1%水 平 显 著。新 加入变量后,儒庙的点估计从之前的负变为正但不显著了,学 校 仍 然 不 显 著,烈女的系数估值不受影响。这表明,儒庙的系数识别会因遗漏佛寺和道观而产生大的偏误。
(二)买卖妻妾样本回归
粮价对妻妾价格的负影响变得更大了,变为-6.20,且在1%的水平显著。这说明,买卖妻妾的行为对造成粮价猛涨的风险事件比其他各类婚嫁都更加敏感,系统地印证了关于 “在风险冲击无路可走时把妻妾作避险资产变卖”的假说。因为如果粮价系数为负值是由风险事件时期妻妾需求减少,而不是由买卖妻妾行为的增加所致,那么,其对正常婚嫁、买 卖 妻妾、寡妇再嫁的价格的影响应该大致相同。
(三)妻妾买卖行为的工具变量回归
表5是两阶段回归结果。表5底部给出的第一阶段回归表明,旱 灾 发 生时确实导致粮价大幅上升,旱灾年份粮价比非旱灾年份要高0.25两银左右,且在5%的水平上显著。第二阶段的结果(表5上部分)表明,由旱灾引发的粮价上升对妻妾价格的负影响比表4中一般粮价上涨带来的影响要高出很多(粮价系数都在-17.78到-19.19之 间),这印证了前面关于工具变量的推断。以表5的第(5)列为例,因旱灾导致粮价上升1两银,妻妾价格会下降19.02两银。两阶段结果表明,旱灾年相对于非旱灾年,其平均粮价要高出0.25两银,而买卖妻妾的价格则平均下降4.76两银(19.02×0.25)。也 就 是 说,旱灾会使粮价相对于平时上升15%,而买卖妻妾的价格比平时低23%。
(四)稳健性分析
第 一,案例的取样可能缺乏随机性,
即发生命案的妻妾价格本身是不是过高或过低,进而才引发命案,才被观测
到?我们的样本里,整个3119起命案中只有41起找价案,由妻妾价太低引
发的案件数很少。
第二,卖妻买妻的处理只是作为命案的附带处理,并非特别针对 “卖 妻
买妻”行为而立案,同时由于这些案件中谋杀的比例很低,因而任何普通的
妻妾交易或寡妇再嫁都可能引发纠纷、导致命案,题本反映的命案多具随机
性
第三,即使我们的样本具有偏差,只要每年各府的妻妾命案发生规律具有一致的概率分布,亦即只要取样的偏差始终一样,那么对我们的结论影响会很小。因为我们对 “女性被用作避险资产”假说的检验更多是基于妻妾价格跨年份、跨州府的相对变动,而不是针对妻妾价格的绝对水平。
第 四,误差来源可能是样本处理导致妻妾价格的实物支付、白银趋势和社会动乱等
四.
结论
通过对清代妻妾价格的量化研究,我们发现当地贞洁文化对女性被用作经济工具的行为有很大影响。从相当程度上,清代强化表彰烈女是由把女性作为经济工具的需要而内生的政策行为。也就是说,贞洁之所以是对女性的单方面约束,而不是对 男 性,是 因 为 在 以 父 权 定 位 的 “养 儿 防 老”社 里,女性的性行为混乱会导致其 所 生 小 孩 的 “生 父 是 谁”变 得 模 糊,那 么 其“孩子属于哪个男人”也会变成疑 问,这必然造成社会财产秩序混乱、使 许 多 人到底 “是谁的财产”变得模糊。因此,为了明晰社会的整个产权体系,清代皇帝选择强化旌表烈女,包括已婚的和未婚的。长此以往,这种政策行为造就了当地的文化习俗,减少妇女的平均婚姻次数。我们的分析发现,烈女数量较多的州府,其 妻 妾 价 格 一 般 会 更 高(主要因寡妇再嫁的财礼更高而致),因为这些地方女性被嫁卖的意愿更小,尤其是寡妇再嫁的意愿会更低,使寡妇再嫁时要求的财礼更高(否则不改嫁)。
虽然把女性用作避险资产使传统社会面对风险冲击的能力提升,但却是以摧残女性身心和牺牲女性自由权利为代价的。而之所以传统社会可能没有别的选择,是因为他们没有全面的金融市场。本文的研究表明,金融市场的发展能把个人和家庭从经济交易功能中解放出来,金融市场是自由解放的基础,尤其对女性而言。
转自:“社科学术汇”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