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图在春秋战国军事活动中的作用
李阜鹏
地图是融合测绘、地理以及艺术等诸多学科的 结晶,它承载的土地信息尽可能地还原客观环境并提高行政管理效率,是维持社会运行的基本工具之一,视其为时代的缩影并不为过。
每逢社会迎来巨大变革就意味着土地制度的革新,随着社会活动愈发频繁及物质生活的丰富使人类思想发生质的变化,也让地图的用途拓展、精度提高、内容更丰富。
中国的社会性质在春秋战国时期发生了剧变, 让地图迎来了发展史上第一个蓬勃期。这是一个思想解放的时代,也是英雄辈出的时代,更是维系中华雄立至今之原始文明诞生的时代。
通过翻阅史书不难发现诸多地图的痕迹,例如:中国第一篇对地图的用途做出系统论述的文章——《管子地图篇》问世;证明了史书记载的中山国是真实存在的——《兆域图》;荆轲行刺时能接近秦王的手段——进献《督亢地图》等。让我们细读先秦的人才们利用地图建功立业的故事,钻研古人们留给我们的学术瑰宝。
周王室在“平王东迁”后实力衰弱,天子自此丧失对诸侯们的控制,仅保留了“天下共主”的虚名。列国相继开展变法、举贤任能不看门第,政治上,社会制度逐渐从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军事上,各国为称霸天下而持续攻城掠地。
社会阶级间的壁垒开始逐渐瓦解,出身寒门的人才们都想通过建功立业来提高社会身份。军功就是他们才学的试金石,面对绝境和强敌,军事家们必须要用谋略弥补实力的不足。
据《战国策·韩一》记载:韩、赵、魏三家 要商议瓜分晋国的前夕,谋士段规力劝韩康子要 拿到“石溜之地”(流水不存、不能耕种的岩石 地)——成皋,段规解释道“一里之厚,而动千里之权者,地利也。万人之众,而破三军者,不 意也”,意思是“能做出利用一里之地而牵动千里的决定是因为拥有地利。万人之众能攻破三军只因出其不意”,可以看出,借“地利”来克敌 是军事家们取胜的手段之一。他们在行军打仗的过程中格外重视对地形的了解,要想在战场寻找 “地利”一定离不开地图的辅助,所以,不难在史书中发现他们重视军事地图、强调地形作用的痕迹。
庶民、商贩、逃兵、囚徒、相国,他通过才 华逐步登上了权利之巅。他就是春秋五霸之首齐桓 公的第一功臣——管仲。后世称赞他是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及经济学家,但通过翻阅相关史料发现,他还有一个身份鲜为人知,那就是名副其实的地图学家。
管仲,原名夷吾,字仲,凭借才学成为公子纠之师,齐僖公有三个儿子:长子诸儿(齐襄公)、 次子公子纠、幼子公子小白(齐桓公),后来,齐襄公死于内乱且没有子嗣,管仲为了让公子纠顺利继位便决定伏击小白,可惜一时疏忽让公子小白逃过一劫还抢先回国继位。齐桓公大度地放下“一箭之仇” 还拜他为相国,其诚意换来管仲一生的肝胆相照。齐国称霸天下的时代来了!
管仲辅佐齐桓公变法强国、北伐山戎、南征楚国、葵丘会盟、尊王攘夷、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纵观他运筹帷幄的一生中不难发现地图为他提供很大的 帮助。管仲辅佐齐桓公南征北战,除了留下“老马识 途”的典故外,还有强调地图作用的名言。据《管 子·小问》记载:齐桓公请教管仲:“出兵攻城掠地时,怎样预知敌方的举动,才能不会在作战中失去地利(请问行军袭邑,举错而知先后,不失地利)?”, 管仲对答:“花钱收买耳目,获得对方地图(用货,察图)。”。
作为一名军事家,管仲认为统帅应该在行军打战时,一定要详细审阅地图,掌握天时,计算军需 储备,操练勇士,尽可能全面掌握天下的情况,洞 察抓住战机并运用策略才能取胜。他在《管子·七 法》中写道:“故兵也者,审于地图,谋十官。日量蓄积,齐勇士,遍知天下,审御机数,兵主之事 也”。
中国第一篇以地图为主题的文献《管子·地图》也是他的著作,“凡兵主者,必先审知地图,轘辕之险,滥车之水,名山、通谷、经川、陵陆、丘阜之所 在,苴草林木蒲苇之所茂,道里之远近,城郭之大小,名邑、废邑、困殖之地,必尽知之。地形之出入相错者,尽藏之。然后可以行军袭邑,举错知先后,不失地利,此地图之常也。”,用短短九十六个字的 短文详细论述了军事专题地图的内容并强调其对统帅 决策的重要性。
该文是中国地图发展史上最重要的丰碑之一, 我们通过内容可以合理推测那一时期地图包含的要 素:“道里之远近,城郭之大小”“地形之出入相错者,尽藏之”说明地图已经能表示比例尺、方位、距离等地理要素;“名邑、废邑、困殖之地, 必尽知之”说明地图已经可以用文字标注地名。管 仲在诸多领域的建树无愧“春秋第一相”的美誉。后世孔子、司马迁、房玄龄、李靖等众多名家对其 赞叹不已。他也成为后世才俊们追捧的对象,例如蜀汉丞相诸葛亮。
如今,我们不光像他们一样称赞管仲在政治、哲学、经济、外交、军事、修身等方面的诸多成就,我们还要向这位伟大的地图学家管仲献上崇高的敬意,感谢他为中国写出第一篇与地图有关的文献。
管仲之后,军事家们对愈加重视地形之利,最著名的当属孙武和孙膑二人,他们在其著作中用大量 篇幅论述了地形的重要性并传授如何利用各种地形 克敌制胜。东汉史书《汉书·艺文志》记载:“《吴孙子兵法》八十二卷,图九卷”;“《齐孙 子》八十九卷,图四卷”。
孙武,春秋末期,齐国乐安人,是陈国公子 陈完的后代,陈完因内乱逃至齐国避难并改姓 “田”,祖父田书因战功被赐姓“孙”,希望孙子未来能惩恶除暴还天下太平,根据楚庄王的名言 “止戈为武”。因齐国内乱迁至吴国隐居著书立 说,应故交伍子胥之邀,成为吴国的上将军,凭借千变万化的兵法韬略在柏举之战中重创楚国,让吴国称霸天下。
晚年见吴王夫差好大喜功、宠信奸佞,因好友伍子胥被杀而辞官归隐。他的著作对当时的军事思 想引起重大变革并影响至今,孙武认为战争的胜负 并不取决于鬼神占卜,而在于能否在道、天、地、 将、法五个方面取得优势(《始计篇》)。其核心思想是“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知天知地,胜乃可还”,“地”指的是对地形的了解,包含行程的远近、地势是否险峻、战场的大小与凶险。孙武将地 形细分为“通、挂、支、隘、险、远”六类并介绍使用它们的原则。
孙武在《军争篇》告诫读者:“不知山林、险 阻、沮泽之形者,不能行军”,又在《地形篇》断定:“夫地形者,兵之助也。料敌制胜,计险阨远近,上将之道也。知此而用,战者必胜;不知此而用,战者必败”。
指挥者要想了解战场全局,除了需要士兵及时传递消息外,还需要一幅用来部署、指挥军队的详 细地图。所以学者推断《吴孙子兵法》中附带的九幅图中可能有用于行军打仗、排兵布阵的军事地形图,而且兵法成书时,地形图的测绘技术早已得到一定的发展。可惜这仅是合理地推测,附带的九幅地图至今下落不明,无法验证该观点。
孙膑,战国初期,齐国鄄邑人,原名不详(民间传闻其原名为“孙伯灵”),早年同师兄庞涓共同拜读在鬼谷子门下。庞涓急于求官便提前拜别师父,相传,鬼谷子要在庞涓下山前为他占卜前程,令其傍晚前采一朵花回来,因为花季已过,庞涓费尽全力才找到一朵其貌不扬的花,另寻他花至傍晚也一无所获。
庞涓将那朵花交给鬼谷子时已经枯萎,鬼谷子认为这朵枯“委”(通假“萎”)的花生长在 “鬼”谷,“委”、“鬼”就是“魏”,推荐庞涓前往魏国求官,临行前又赠他谶言“遇羊而荣,遇马而卒”。庞涓觐见魏惠王时,恰逢他正吃烤羊,一番交谈后得到重用,逐渐凭借战功成为上将军。
孙膑学成后前来投奔庞涓,但因才华横溢遭到嫉妒,因受到庞涓的陷害遭受膑刑和黥刑,最后在齐国将军田忌的帮助下,化名“孙膑”逃往齐国。最后帮助田忌出谋划策,连续在桂陵、马陵重创魏国并处死庞涓后辞官归隐。
相比孙武,孙膑在《齐孙子》中根据各类地形的功能进行划分并对比优劣,孙膑在《齐孙子·善者》中对名将的定义就是善于利用地形的人(“所谓善者战,便势利地者也”),他在《齐孙子·地葆》警告后世“天井、天宛、天离、天隙、天柖, 杀地也!勿居也!”,行军至“谿(溪)、川、泽 (沼泽)、斥(盐碱地)、(因文献残缺而不知)”会对己方不利,要赶快离开,最后对“五胜之地”做了陈述:“山胜陵,陵胜阜,阜胜陈丘, 陈丘胜林平”。
孙膑隐居后,由于孙膑的出生与逝世日期均无处考证,连真实姓名都存在争议,导致后世学者对《孙子兵法》的作者是孙武还是孙膑产生巨大争议,甚至怀疑孙膑与孙武是否同为一人。
1972年,考古工作者发掘山东临沂银雀山西汉墓葬时,承载5985个字的竹简——《孙膑兵法》重现天日,它的出现证实《汉书·艺文志》内容是可信的。可惜发掘工作中没发现任何承载地理信息的地图,从孙膑遗留的著作和生平经历中,我们可以推断这四幅地图应该也有用于打仗的地形图。可惜无缘一见,期盼在未来,考古人员在某个墓葬或遗迹中发现沉寂的它!
除此之外,还有史书记载以下失传已久的珍宝:《魏公子》二十一篇,图十卷;《楚兵法》七篇,图四卷;《孙轸》五篇,图二卷;《王孙》十六篇,图五卷。此外,还有“右阴阳十六家,二百四十九篇,图十卷”等。
(作者单位系兰州交通大学测绘与地理信息科学院)
来源:《中国测绘》2023年第2期
转自:“测绘学术资讯”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