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建设西部科学城,对成渝高校意味着什么?

2023/5/5 9:16:03  阅读:98 发布者:

日前,科技部等印发《关于进一步支持西部科学城加快建设的意见》的通知,《意见》指出,到2025年,西部科学城建成若干国际领先的重大创新平台和研究基地,集聚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高校、科研机构、创新型企业,在物质科学、核科学等基础学科领域实现原创引领,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到2035年,西部科学城建成综合性科学中心,科技综合实力迈入全国前列,集聚世界顶尖科学家群体,重点领域实现全球领先原创成果突破,主导产业迈入全球价值链高端,营造全球一流创新生态,引领成渝地区建成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来源:科技部

高校是人才聚集、科研成果产出的“先锋军”,近年来川渝地区高校深入协同发展,推动共建西部科学城的行动日渐深入。

20204月,重庆市教委与四川省教育厅在渝签署了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教育协同发展的框架协议。20205月,由四川大学和重庆大学牵头,电子科技大学、西南交通大学、西南财经大学校、西南石油大学、成都理工大学、四川农业大学、成都中医药大学、四川师范大学、成都信息工程大学、西华大学、西南科技大学等12所省内高校与西南大学、重庆邮电大学、重庆交通大学、四川外国语大学、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西南政法大学、重庆医科大学等8所重庆高校共同参与的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高校联盟在成都成立。

2021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成渝双城教育协同发展是双城经济圈建设中的重要一环,其中高等教育更是与经济发展密不可分。成渝双城正在通过实施多种举措大力吸引和集聚高端人才,集聚优质创新资源,建设了一批产学研平台及项目。

来源:中国政府网

近两年,成渝地区在人才引进工作上非常“大手笔”:

重庆连续多年开展“百万英才兴重庆”活动,相继出台《重庆英才服务管理办法》《重庆英才“渝快办”实施方案》《重庆英才服务港建设方案》,进一步整合各部门及相关社会机构服务功能,已将服务事项拓展至69项,涵盖了职业发展、住房、就医、就业、财税金融支持、交通出行、旅游休闲等诸多方面,累计发放英才卡13685张,全市“专员+联络员”队伍达到4003人,打通人才公共服务“最先一公里”到“最后一公里”的渠道,为人才营造良好的生活环境,提供就业创业条件和事业支持。

成都出台“人才20条”,在蓉企事业单位每培养或新增全职引进1名两院院士、国家级科技领军人才,分别给予单位500万元、200万元奖励。支持在蓉高校院所、企事业单位设立院士(专家)创新工作站,给予单位最高50万元资助。支持高能级创新平台等设立攻克“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的研发岗位,人才(团队)通过“揭岗挂帅”纳入市级重大人才计划,享受资金资助、子女入园入学、安居、医疗等配套政策。对入选“蓉漂计划”3()以上,且在关键核心技术领域取得突破的顶尖创新创业团队,给予最高1000万元资助。加快博士后工作创新发展,对新设立的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工作站和创新实践基地,给予单位20万元资助。对新进入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工作站和创新实践基地的博士后人才,在站期间每人每年给予10万元生活资助,资助期2;出站后留蓉工作的博士后人才,用人单位所在区()县给予每人10万元奖勋。

那么,成渝高校在人才工作上都有什么创新举措?让我们一起来盘点一下。

四川大学

作为“双一流”建设高校,四川大学在全球引智方面硕果累累。“海纳人才工程”、全球高端引智研发计划、“全球英才汇聚工程”、“全球邀约高被引作者”……自2017年以来,四川大学已连续举办十届全球青年学者论坛,面向海内外招贤纳才,高端人才覆盖医学、信息、电子、计算机、数学、物理、控制等理工科及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建立“海外院士工作站”,众多外籍院士带着项目和团队一一落地,联合进行高质量科研论文撰写与发表及科研成果高质量转化等合作,共同培养高端创新人才。

重庆大学

重庆大学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持续深化人事人才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制定出台3+7”人事人才制度政策,构建起“四层次七类别”人才引育金字塔,形成多层次、系统性的人才队伍发展体系,积极营造近悦远来的人才发展环境和氛围。2019年至2022年底,引进专任教师732人,培育各类国家级人才126人次。同时,在重庆市政府的资助下,重庆大学大力吸引海内外优秀人才来校开展博士后研究工作,先后录用博士后青年人才1290人。

西南大学

西南大学校长张卫国表示,为了让人才“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西南大学将实施“聚贤工程”,着力引进高层次人才和青年创新人才;实施“英才工程”,调整和优化高层次人才支持方式,按照人文社科、自然科学分类,同层次的人才给予相同的支持政策,统筹考虑引进和培育人才,倾斜支持青年人才科研发展;强化“含弘研究员”“含弘优青”系列青年人才品牌,重点支持一批科研基础好、培养潜力大、发展势头好的高层次青年后备人才。

西南交通大学

西南交通大学纵深实施“人才强校”主战略,持续不断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全面开展“人才集聚行动计划”,着力构建人才岗位和人才培育“双金字塔体系”,打造“一站式服务平台”和人才特区。

建有前沿科学研究院、未来技术研究院、智慧城市与交通学院、西南交大—利兹学院四个人才引进特区。前沿科学研究院和未来技术研究院实行PI责任制,支持“原创性、前瞻性、引领性、战略性”前沿研究,实施“人才特区、学术特区、成果特区”政策,构建一流科研团队、高层次人才队伍,旨在突破学院和学科壁垒,面向科学技术前沿,打造专注于基础性、前沿性和战略性科学研究基地。

四川农业大学

持续实施校本级“四大”人才培养计划资助体系,提供持续稳定的教学科研经费;积极配合争取地方配套支持,提供良好的工作和生活条件。切实注重青年教师成长需求,引导青年教师各展所长、快速成长,助力优秀人才脱颖而出。

根据学校《关于新时代人才优先发展的若干意见》《人才引进工作实施办法》《人才引育激励十二条举措》等人才引育政策,结合新修订的《学科建设双支计划》《专业建设支持计划》《事业编制人事调配管理办法》《合同制聘用人员管理办法》等文件,深化“破五唯”,优化招聘程序,强化待遇保障,例如学术骨干及以上引进人才均特聘高级职称,享有住房补贴和科研启动费,青年研究员实行特别、重点、一般等分类资助,保障合同制聘用教师与编制聘用教师校内待遇同工同酬。

重庆医科大学

2021年,重庆医科大学启动重大科技人才项目“揭榜挂帅“计划,榜单由“解决生物医学领域重大科学问题,勇夺国家‘杰青’项目”A榜和“在生物医学领域取得重大进展,勇夺国家‘优青’项目”B榜构成,坚持问题导向,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和国家重大需求,力争实现“从 0 1”的突破,由科技工作者结合研究优势,自选揭榜项目。

重庆理工大学

重庆理工大学实施三大人才工程,出台《重庆理工大学关于促进人才发展的若干举措》及其配套措施。与此同时,学校印发《重庆理工大学“十四五”师资队伍建设规划》《重庆理工大学“十四五”学科专业建设规划》等文件,明确新时代新征程学校人才观念、人才政策、人才环境等重要内容,打出人才工作“组合拳”。近年来已先后吸引中国工程院院士谭建荣、郭孔辉、胡正寰、张玉利、刘星等一批学科领军人才加盟,还从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知名高校引进高水平青年博士300多名。

开通青年教师立项绿色通道,在学校组织的各类教学、科研、学科建设项目及人才支持计划项目中,拿出不低于40%的比例,定向支持青年人才。在对外推荐教学、科研类项目及人才计划项目时,同等条件下,优先推荐青年人才。支持青年教师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支持青年教师到地方政府、企业顶岗锻炼,给予专项补贴。

成都大学

人才强校战略是成都大学三大发展战略之一。成都大学先后出台并实施《成都大学高端外国专家聘任计划(试行)》《成都大学特聘研究员、特聘副研究员管理办法》等一系列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的配套文件,从制度上理顺了学校人才引进的目标任务,规范了引进人才的管理和使用,为人才引进工作提供了政策指导和制度保障。

外引内培,依托“国家人才培育计划”“菁英人才评选计划”“青椒计划”等项目实施,实现本土人才与引进人才在发展中匹配、动态中平衡,形成精准务实的育才机制;创建高等研究院,校长担任院长,创新人才管理机制,优化空间布局,提升环境服务,创造拴心留人的留才环境;坚持全职引才与柔性引才用才等多元化方式,创造不拘一格的用人格局。

重庆文理学院

重庆文理学院对于青年人才,采用“低职高聘”的方式(每3年评一轮),有的青年学者,虽然达不到国家评定教授的要求,但学校可以根据其科研水平和成果,为其提供匹配的待遇。

来源:学术桥整理自科技部、中国政府网、重庆日报、成都日报、各高校官网等

转自:“学术桥Acabridge”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