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中文大学、新加坡南洋理工联合博士培养项目招生
我们立即获得全额奖学金博士学位。香港中文大学(CUHK)在光学显微镜,无标记成像和神经成像领域与南洋理工大学(NTU)联合培训。
获录取学生将于2023年8月入读中大生物医学工程学系。学生将在香港中文大学和南大进行研究。被录取的学生将获得为期四年的全额奖学金,每月津贴> 18,000港元,并提供医疗保险。请于2023 年 5 月 5 日之前将查询和申请发送至 Renjie Zhou 教授(rjzhou@cuhk.edu.hk)和 Tong Ling 教授(tong.ling@ntu.edu.sg) 。
中大导师:周仁杰教授 https://www.lambcuhk.org/
中大生物医学工程系 南大
导师:童玲教授 https://www.tonglinglab.com/ 南大
化学化工与生物科技学院
博士生联合督导计划安排:
参与该项目的学生将接受广泛的光学和机器学习培训,并将重点验证和改进我们新的高速3D断层成像技术,以可视化神经元在行动过程中的3D变形潜力。
学生为期四年的博士学习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学生将在头两年完成中大生物医学工程系的课程,专注于设计和验证用于神经影像学目的的层析成像系统。在此期间,学生还应在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的主办合作者实验室度过大约 3-6 个月,最好在夏季学期;第二阶段:从第三年开始,学生将前往南大的宿主实验室为期一年,在那里他将与宿主实验室一起构建相同的装置并在体外对初级神经元进行成像实验;第三阶段:最后一年,学生返回香港中文大学完成博士研究工作,为博士答辩做准备。
该项目的预期可交付成果有三个方面:(1) 由于灵敏度是对伴随动作电位的细胞变形进行成像的关键,我们预计该项目将使人们更深入地了解机器学习对提高成像系统灵敏度的好处,可以以几篇期刊出版物的形式总结;(2) 动作电位期间神经元变形的 3D 可视化可以提供有关神经元机电耦合的新见解。这种前所未见的实验观察,可以引起广大观众的广泛兴趣,并有可能发表在高影响力的期刊上;(3) 本项目构建的超灵敏3D成像系统可用于无标记生物医学成像或材料测试等其他研究。
中大PI: 周仁杰最近晋升为香港中文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系副教授(终身教职),负责领导激光计量与生物医学实验室(LAMB)。周教授于2014年在伊利诺伊大学厄巴纳-香槟分校获得电气与计算机工程博士学位,并于2014-2017年在麻省理工学院进行博士后培训。他的研究兴趣是开发用于各种研究和工业应用的光学精密仪器。他发表了 100 多篇期刊和会议论文,并申请了 10 多项美国和中国专利,并获得多项行业许可,其中包括他自己的初创公司在《麻省理工科技评论》中国生命科学创业大赛中获得新星奖。他曾参与组织> 作为联合主席/委员会成员参加了 20 场国际会议,发表了超过 40 场会议邀请报告和研讨会/座谈会,并审阅了超过 30 种国际期刊。他目前在 JOSA A、IEEE Photonics Technology Letters 和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xtreme Manufacturing 的编辑委员会任职。他是 Optica 和 SPIE 的高级会员,也是 IEEE 的正式会员。他于 2019 年获得裘槎创新奖。
LAMB实验室介绍: 实验室拥有一支超过 16 名研究人员的团队,主要是光学、物理学、生物学和计算机科学领域的博士后和研究生。该实验室专注于开发尖端光学成像技术,包括定量相位显微镜、超分辨率显微镜、深度学习辅助显微镜、光学衍射层析成像技术及其在生物学、医学和材料测试中的应用。实验室配备了最先进的仪器和平台,如高精度光学平台、全自动光学显微镜、超连续谱激光光源、飞秒激光光源、高速相机、数字微镜器件、空间光调制器、高端物镜等。实验室与多所一流大学建立了长期密切的合作关系,
CUHK课题组负责人介绍:周仁杰,最新晋升为香港中文大学生物理医学工程学系副教授(终身教授),OPTICA与SPIE高级会员,对定量相位显微(QPM)与光学合成射层成像(ODT)进行了系统而深入的研究,荣获2019年度“裘槎前瞻科研大奖”。发表SCI论文50余篇,包括Nature Photonics、Physical Review Letters、Advanced Photonics、Nano Letters、Lasers & Photonics评论等高水平稳期,最高单论文研究论文被引415次。现担任JOSA A、IEEE PTL、SPIE Quantitative Phase Imaging等期刊编辑委员会或会议委员会委员。每周教授早前于麻省理工学院GR Harrison光谱实验室、伊利诺伊大学尔巴纳-香槟分校Beckman研究所、亚利桑那大学James Wyant光学中心等光学领导世界前沿科学研究机构从事相关研究工作,期间荣获SPIE 2012 Optics & Photonics Education Scholarship、PD Coleman 研究优秀奖、罗远弥研究优秀奖等奖项。LAMB
实验房间介绍:现在有博士后、博士生、研究助理16人,专业涵盖了光学、生物学、化学、计算机等众多学科,具备丰富的理论分析和实践操作能力力。试验室的研究内容包括但不限于:定量相位显微镜、超分显微镜、机器学习辅助智能显微镜、光学分层成像、高灵敏度成像、超高速三维成像、生物精细细胞像应用开发。实验室作为第一责任人承担多项研究课题。实验室高度注重研究与产品结合,孕化出一家初创企业。实验室拥有完善的先进激光成像实验室设备,如高精度光学平台、全自动显微镜、超连续激光光源、飞秒激光器、超高速相机、高分率数码微镜器具等仪器设备。已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浙江大学等知名高校建立了长期密合工作关系。
PI at NTU: Tong Ling 教授于 2021 年 1 月加入南洋理工大学,随后获得新加坡 NRF 奖学金(2022 届)。在此之前,他是斯坦福大学的博士后研究员。他获得了博士学位。在 2016 年和 B.Eng。2011年毕业于浙江大学光学科学与工程学院。他专注于干涉成像技术,开发了用于生物医学成像、光学计量学和应用物理学的高精度成像系统,并在包括 PNAS、Science Advances、Light: Science & Applications 和 Optics 在内的主要期刊上发表的多篇论文中总结了这些系统字母。他发明了用于多功能四波横向剪切干涉测量的随机编码混合光栅,被中国激光杂志提名为2015年中国十大光学突破。他还获得了中国光学学会颁发的王大衡光学奖,这是中国光学和光子学青年研究人员的最高奖项。最近,他在动作电位全场干涉成像方面的研究展示了一种使用光学相位信号进行功能性神经成像的新方法,为视网膜和大脑功能成像的全光学非荧光技术打开了大门。
NTU课题组负责人介绍:凌曈,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化学化工与生物科技学院(NTU, CCEB)南洋助理教学,研究领域专注于神经活动的光学干浸像,其杰出来工作得到了新加坡国家研究基金会的资助,同时兼任新加坡眼科研究所的青年PI。凌教授的研究成果广泛发表在顶级期刊,如PNAS、Science Advances、Light: Science & Applications等,同时,还出版了本由中国国家科学技术学院作出版基金资助的学术专着。凌教授还担任许多知名杂志的审稿人,如Nature Communications和Light: Science & Applications。在浙江大学光电科学与工程学院获得本科和博士后,凌教授曾在斯坦福大学汉森实验室物理实验室和斯坦福医学院眼科系进行博士后研究,探索光学干浸方法在神经元电信号检测量及机械研究方面的应用。他发明的随机编码混合光栅波前传感器曾获得《中国激光》杂志社“2015年中国光学十大进展”提名,并荣获中国光学会“王大珀光学奖”。
转自:“科研doge”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