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C. 基于发光体表面工程的低触发电位无共反应剂电化学发光用于蛋白质测定
2023/4/25 10:49:35 阅读:134 发布者:
以下文章来源于分析化学方法 ,作者科研小组
全文简介
不含共反应物的电致化学发光(ECL)有望消除共反应物的外源效应,并简化商业化ECL生物测定的操作程序和设置。本文提出了一种从双稳定剂封端的CdTe纳米晶体(NCs)中获得低触发电位(+0.21 V vs Ag/AgCl)和无共反应物ECL的电致化学策略,以巯基丙酸(MPA)和六偏磷酸盐(HMP)作为发光体的封端剂。在使用CdTe NCs作为免疫测定的ECL标签时,CdTe NCs和二抗(Ab2|CdTe)的生物缀合物中以及最终获得的三明治型免疫复合物中的所有标签都可以表现出有效的无共反应物ECL效应,具有电致化学参与的触发潜在性质。Ab2|CdTe与Ab2的生物缀合物(如促甲状腺激素(30 kDa)和重组胃泌素前体释放肽(ProGRP,14 kDa))仅在+0.24 V附近表现出不含共反应物的ECL效应,而Ab2的生物缀合物(超过30 kDa)仅在+0.82 V附近产生不含共反应物的ECL效应。由于三明治型免疫缀合物中进一步增强的电致伸缩效应, 只有以ProGRP为靶点的ECL免疫传感器才能在+0.24 V左右发出不含共反应物的ECL效应。因此,CdTe NCs的电致参与且不含共反应物的ECL效应被用来灵敏、选择性地测定分子蛋白ProGRP,其线性范围为0.1-2000 pg/mL,检出限为0.05 pg/mL (S/N = 3)。这种低触发电位和无共反应物的组合ECL平台表明,用蛋白质工程化CdTe NCs表面可以通过涉及蛋白质重量的电生理学方式提高ECL标签的性能。
简介
以CdTe NC为标签的(A)生物共轭物和(B)低触发潜力和无核活性剂的ECL免疫传感器的示意图.
(A)DDW中单色1.0μM CdTe NCs的UV-vis吸收(虚线)和PL光谱(实线,λex = 465 nm)。(B)HRTEM图像,(C)XRD模式,和(D)CdTe NC的XPS光谱。
(A) ECL强度-缓冲液pH值从5升高至11时,含1.0微米CdTe NCs的0.1 M PB中Au电极的电位分布。(B)缓冲液pH值对含1.0微米单分散CdTe NCs的0.1 M PB中Au电极的最大ECL强度和电位值的影响。(C) DPV和(D) ECL强度-Au电极在(a) 0.1 M pH 9 PB和0.1 M pH 9 PB(含1.0微米单分散体)CdTe NCs和(c) Ab2(ProGRP)|CdTe中的电位分布。(D)插图:储存时间对含(a) 0.05% Tween 20、(b) 0.05% Proclin 300和(c) 0.05% BSA的10 mM pH 7.4 PB下储存的Ab2(ProGRP)|CdTe的最大ECL强度的影响。
(A) DPV和(B) ECL强度-含1.0%微米单分散体的0.1M pH 9 PB Au电极的电位曲线(a) Ab2(CA125)|CdTe,(b) Ab2(CEA)|CdTe,(c) Ab2(IgG)|CdTe,(d) Ab2(PSA)|CdTe,(e) Ab2(TSH)|CdTe,和(f) Ab2(ProGRP)|CdTe。(C) DPV强度和(D) ECL强度-通过在50 mV/s下从0至+1.6 V扫描传感器,在0.1 M pH 9 PB下Au|MPA-Ab1Ab2|CdTe的电势分布。Au|MPA-Ab1Ab2|CdTe由(a) CA125、(b) CEA、(c) IgG、(d) PSA、(e) TSH和(f) ProGRP的相应Ab1、Ag和Ab2形成。CA125和TSH样本的浓度为1μ/mL。CEA、IgG、PSA和ProGRP样本的浓度为1 pg/mL。
(A)Au|MPA-Ab1⟨Ag⟩Ab2|CdTe的ECL强度-电位图谱,通过在50 mV/s下从0到+1.6V/s时扫描传感器,在0.1 M pH 9 PB中,在0.1 M pH 9 PB中形成Au|MPA-Ab1⟨Ag插入(C):用于ProGRP确定的相应校准曲线。(B)低触发电位和无核活性剂ECL免疫测定的特异性。这些棒代表了Au|MPA-Ab1Ab2|CdTe的ECL强度-电位剖面的最大排放量,这些样品仅含有0 pg/mL ProGRP、500 pg/mL AFP、500 pg/mL PSA、500 pg/mL CEA、1 pg/mL ProGRP和含有500 pg/mL.
相关成果以“Luminophore-Surface-Engineering-Enabled Low-Triggering-Potential and Coreactant-Free Electrochemiluminescence for Protein Determination”,发表在国际学术期刊“Ananlytical Chemistry”上。
转自:“NANO学术”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