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必须要坚持每天泛读文献!
科研圈有句玩笑话:日看论文300篇,不会科研也会编!
当一个领域读多了,基本都是那个实验方法,基本都是那几个原理和逻辑,所以一扫就过了……一篇文章半小时,so easy!这个修炼也是要一步一步来的,我争取先到第一层:两小时内看懂一篇!慢慢的我也会成为“快、准、狠”的角色,想想就开心!
目前国内医学硕士分为专业型(专硕)和学术型(学硕),培养时间大多是三年。基本都要经过半年时间的学校专业课程学习,在半年的专业课结束之后,都要选导师……到了硕士第三年,各自忙的焦头烂额……
所以,真正能用来做研究的,掐头去尾,满打满算只能有两年时间。
然而,学硕名义上可以有两年的时间用来做研究,但是真正能有效用来科研的时间,非常少。面对这样的困境,要怎么办呢?
01
建立起科学的基础科研观念和方法论。
这件事情一定要在硕士的第一学期做完。硕士第一学期,主要还是学课本知识。但是课本知识和实验室的科研技能之间,依然隔着一条马里亚纳海沟。很多学硕读完了一个学期的课程,依然对于科研是门外汉。
所以,在你们学课本知识的同时,需要尽可能多地去实验室,跟着师兄和师姐学习基础的实验操作和实验技能。除此之外,建立对于科研的整体认知能力,和学习实验技能一样的重要。
02
提高工作的通量。
不要在研究的时候,一次只研究一两个基因。因为科研存在风险。研究的通量太低,很容易导致阴性结果。所以,在实验的时候,同时验证3个甚至5个基因,是一个有效的方法。因为同时操作,工作量只提高1.5倍,但是效率可以提高3倍甚至更多。
03
学会“借力打力”。
有些研究的工作量比较大,单个学生完成课题的研究有困难。这时大家应该充分发挥团结互助的精神,两个人共同合作完成一项课题,也是很常见的。等到发文章的时候,两个人采用共同第一作者的方式,认可彼此对于研究工作的贡献。
04
学会相互协作。
亨利福特发明了流水线,让汽车的生产能力呈几何级数上升。现在流水线已经成为了现代工厂的基本特征之一。很多专业做科研的实验室内部,早已实现了科研平台的流水线化工作。不仅保证了实验的高效率,还保证了实验的稳定性。
因此,在实验室内部,可以找几个研究方向相似的小伙伴,大家可以在内部做到小范围内的分工协作,这也可以帮助大家提高实验的效率。
05
学习生物信息学。
随着高通量技术的发展,现在已经有越来越多的高通量数据。而且这些数据都可以从网站上公开获取。这些公开的高通量数据,犹如宝山等人来挖掘。
如果实验室有条件,将获得的生信结果再加以实验验证,如果实验验证结果和数据分析的预期结果,相一致,往往能发高分的文章。
“个人修行篇”
● 整天泡实验室的人不一定出色,但没泡过的人,一定不会有长久的出众。
● 大实验室也是个小社会,不要排斥这个环境,主动适应融入,以后进入社会工作也会更强。
● 适当保持衣着、实验台的整洁,这也会是周围人对你的印象评分之一。
● 看文献做实验,心累不可避免,学会倾诉排解忧愁很有必要,嘻嘻更健康!
● 可能你的实验很难开展,可能你的进展很不顺利,但一定不要放弃,总有解决的办法,未来你会懂得今天的坚持有多重要。
● 使用公共器材要爱惜,你待人待物如何,他人心里总会有一杆衡量的秤。
● 不要忽略游走于实验室的耗材供应商,很多问题都可以顺便请教他们,无论是器材的使用维修保养,还是实验技术的学习等。
● 做科研和做人虽不同,但保持言行上的真诚友善,再多都不为过。
● 做实验漫长而辛苦,年后一个人在外拼搏不容易,没事多给亲朋好友打个电话。
● 想得多不如做得多,见过很多胸有大志的同学,都是想的比做的多。不能在夕阳下幻想,要在清早行动。
“文献篇”
◆ 先看综述,后看论著。看综述搞清概念,看论著掌握方法。
◆ 早动手在师兄师姐离开之前学会关键技术。
◆ 多数文章看摘要,少数文章看全文。掌握了一点查全文的技巧,往往会以搞到全文为乐,以至于没有时间看文章的内容,更不屑于看摘要。真正有用的全文并不多,过分追求全文是浪费,不可走极端。当然只看摘要也是不对的。
◆ 集中时间看文献。看过总会遗忘。看文献的时间越分散,浪费时间越多。集中时间看更容易联系起来,形成整体印象。
◆ 做好记录和标记。复印或打印的文献,直接用笔标记或批注。pdf 或html 格式的文献,可以用编辑器标亮或改变文字颜色。这是避免时间浪费的又一重要手段。否则等于没看。
◆ 准备引用的文章要亲自看过。转引造成的以讹传讹不胜枚举。
◆ 注意文章的参考价值。刊物的影响因子、文章的被引次数能反映文章的参考价值。但要注意引用这篇文章的其它文章是如何评价这篇文章的:支持还是反对,补充还是纠错。
◆ 交流是最好的老师。做实验遇到困难是家常便饭。你的第一反应是什么?反复尝试?放弃?看书?这些做法都有道理,但首先应该想到的是交流。对有身份的人,私下的请教体现你对他的尊重;对同年资的人,公开的讨论可以使大家畅所欲言,而且出言谨慎。千万不能闭门造车。一个实验折腾半年,后来别人告诉你那是死路,岂不冤大头?
◆ 最高层次的能力是表达能力,再好的工作最终都要靠别人认可。表达能力,体现为写和说的能力,是需要长期培养的素质。
◆ 学好英语,不学二外。如今不论去日本还是欧洲,学术交流早已是英语的天下。你不必为看不懂一篇法语的文章而遗憾,写那篇文章的人正在为没学好英语而犯愁。如果英文尚未精通,暂且不要去学二外。
科研能力的提升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它更像武林高手修炼内功,投入时间越久、琢磨练习得越多,得到的收益就越大。
【来源】综合整理自知乎酸菜及网络。
转自:“百纳硕博”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